上篇:1949~1977 3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3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形成的历史语境 3
第二节 调整:艰难而悲壮的过程 7
第三节 创作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徵 12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大陆) 16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6
第二节 何其芳的喜悦与苦闷 20
第三节 艾青的困惑与追求 23
第四节 叙事诗与闻捷的《天山牧歌》 26
第五节 政治抒情诗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29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大陆) 33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概述 33
第二节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36
第三节 杨朔的散文 38
第四节 秦牧的散文 41
第五节 刘白羽的散文 43
第四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大陆) 47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概述(一) 47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概述(二) 50
第三节 “百花”年代的小说创作 54
第四节 五六十年代工业题材的小说 56
第五节 军事题材小说与《保卫延安》、《红日》 59
第六节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62
第七节 柳青的《创业史》 64
第八节 梁斌的《红旗谱》 67
第九节 杨沫的《青春之歌》 71
第十节 革命传统教育小说《红岩》 73
第五章 五六十年代的戏剧文学(大陆) 7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活的赞歌 77
第二节 百花时代的“第四种剧本” 79
第三节 “大跃进”期间的话剧 82
第四节 六十年代阶级斗争题材的话剧 84
第五节 老舍和他的《茶馆》 87
第六节 田汉和他的《关汉卿》 90
第六章 “文革”期间的文学 93
第一节 “文革文学”发生的历史必然 93
第二节 作家的悲剧命运及其抗争 95
第三节 命运迥异的几种文学样式 97
第七章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台湾文学 101
第一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诗歌概述 101
第二节 台湾诗歌的怀乡情结和余光中的《乡愁》 104
第三节 现代派诗歌与郑愁予、覃子豪、纪弦 107
第四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散文概述 110
第五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散文作家掠影 111
第六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小说概述 114
第七节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117
第八节 乡愁小说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120
第九节 乡土文学与陈映真、锺理和 123
第十节 留学生小说和於梨华的创作 126
第十一节 台湾戏剧文学与李曼瑰的创作 129
第八章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香港文学 132
第一节 香港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概述 132
第二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诗歌概述 135
第三节 马朗和他的《焚琴的浪子》 137
第四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散文概述 140
第五节 董桥和他的《中年是下午茶》 143
第六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小说概述 145
第七节 刘以鬯和他的《酒徒》 148
第八节 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 151
第九节 梁凤仪和她的《誓不言悔》 154
第十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话剧概述 156
下篇:1978~1999 161
第九章 新时期文学的历史演进 161
第一节 新旧交错中的复兴与嬗变 161
第二节 反思与歧议中的转折与探索 164
第三节 自由天地里的多元走向 167
第四节 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无序发展 169
第十章 新时期诗歌 173
第一节 新时期诗歌概述 173
第二节 “归来”诗人与艾青《光的赞歌》 176
第三节 第二代诗人诗作与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 179
第四节 食指与朦胧诗人诗作 182
第五节 “新生代”诗群与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186
第十一章 新时期散文 189
第一节 新时期散文概述 189
第二节 悲情散文与巴金的《怀念萧珊》 192
第三节 回忆散文与杨绛的《干校六记》 195
第四节 学者散文与余秋雨的创作 199
第五节 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述 202
第六节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205
第十二章 新时期小说 209
第一节 新时期小说概述 209
第二节 “伤痕小说”与刘心武的《班主任》 211
第三节 城市改革小说与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214
第四节 农村题材小说与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218
第五节 反思小说与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 221
第六节 寻根小说与韩少功的《爸爸爸》 224
第七节 知青小说与张承志、梁晓声的创作 227
第八节 “现代派”小说与王蒙的《春之声》 230
第九节 “诗性小说”与汪曾祺的创作 233
第十节 莫言《红高粱家族》的野性精神 237
第十一节 军事题材小说与徐怀中的《西线轶事》 240
第十二节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成就 242
第十三节 新写实小说与池莉的《烦恼人生》 245
第十四节 现实主义小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 248
第十三章 新时期话剧思潮及创作 252
第一节 社会问题剧和崔德志的《报春花》 252
第二节 革命领袖剧与丁一三的《陈毅出山》 255
第三节 社会改革剧与《血,总是热的》 258
第四节 社会风俗剧与《小井胡同》 261
第五节 新潮话剧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265
第六节 话剧观念更新与探索 269
第十四章 八九十年代的台湾文学 273
第一节 台湾诗歌创作概述 273
第二节 席慕容和她的《一棵开花的树》 276
第三节 八九十年代散文概述 279
第四节 三毛散文的创作特色 282
第五节 八九十年代小说概述 285
第六节 台湾乡土文学与锺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 289
第七节 武侠小说与古龙的创作 292
第八节 历史小说与高阳的《慈禧全传》 295
第九节 八九十年代戏剧概述 298
第十五章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学 302
第一节 香港八九十年代文学概述 302
第二节 八九十年代的诗歌 306
第三节 八九十年代散文概述 309
第四节 也斯与《也斯的香港》 312
第五节 八九十年代小说概述 315
第六节 西西与《我城》 319
第七节 八九十年代戏剧概述 322
第八节 “九七”戏剧与《我系香港人》 324
第十六章 澳门当代文学 328
第一节 澳门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328
第二节 小说创作概述 337
第三节 周桐的创作及其《错爱》 342
第四节 诗歌创作概述 345
第五节 苇鸣的创作及其诗集《黑色的沙与等待·蠔镜意象十首》 354
第六节 散文创作概述 360
第七节 李鹏翥的创作及其《澳门古今》 363
第八节 话剧创作概述 364
第九节 周树利的创作及其《简陋剧场剧集》 373
第十节 澳门土生文学概述 375
第十一节 江道莲的创作及其小说集《旗袍》 382
后记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