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学技术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贾红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13463
  • 页数:9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整体梳理了河北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初步探索出了河北科技发展的主线,基本摸清了河北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归纳出河北科技发展的两个周期八个阶段,即:萌动期、渐生期、成长期、古盛期、低谷期、海纳期、融合期、徘复期。并揭示了河北科技发展的三个特点,传承、融合和创新。找到了河北科技发展的八点归宿,即农业、冶金、煤炭、建筑、陶瓷、纺织、医药卫生和化工。河北诞生了中国第一幅系统棉花图、第一条标准轨铁路、第一辆蒸汽机车、第一桶水泥、第一块玻璃、第一所农业高等学府、第一个科研院所、第一个农事试验场。堪称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摇篮。

第一编 原始科学技术知识的萌芽(原始社会时期) 3

第一章 河北史前史及社会概貌 3

第一节 泥河湾人 3

第二节 北京猿人 5

第三节 山顶洞人 10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及社会特征 12

第二章 原始农业科技 15

第一节 原始耕种和喂养技术的产生 16

第二节 原始锄耕技术的出现 16

第三章 原始林业科技 19

第一节 森林是哺育河北先人的摇篮 19

第二节 森林为人类提供了生活来源 19

第三节 森林孕育了原始农业 20

第四章 原始畜牧科技 21

第一节 原始畜牧业的起源 21

第二节 原始狩猎工具 22

第三节 原始捕捞工具 23

第五章 原始陶瓷科技 24

第一节 原始陶器的出现 24

第二节 原始制陶技术 25

第六章 原始冶炼科技 29

第一节 人工取火 29

第二节 石锤冶铜 29

第七章 原始纺织科技 30

第一节 兽皮的利用与毛纺技术萌芽 30

第二节 河北先民的丝织技术 31

第八章 原始建筑科技 32

第一节 穴居居式 32

第二节 原始村落居式 32

第三节 半地穴式居式 33

第九章 原始交通科技 34

第一节 河北远古时期的陆路交通 34

第二节 河北远古时期的海上交通 34

第十章 原始天文科技 35

第一节 河北地域原始天文知识的萌生 35

第二节 河北先民的天文观测 36

第三节 磁山人的神秘巫术观念 36

第十一章 原始数学科技 37

第一节 对“形”的初步认识 37

第二节 对数的初步认识 38

第十二章 原始物理科技 39

第一节 尖劈与弓箭 39

第二节 小口尖底提水陶罐及其他 40

第十三章 原始化学科技 41

第一节 原始制陶中的化学反应 41

第二节 金属制造与冶炼中的化学反应 44

第十四章 原始地理知识 46

第一节 古人类的原始地理知识 46

第二节 东胡林人的原始“风水”知识 47

第三节 磁山人的原始天文气象知识 47

第十五章 原始地质知识 48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对矿物岩石的认知 48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对矿物岩石的认知 49

第十六章 原始采矿科技 50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石活动 50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采石活动 51

第三节 陶器、玉器原始制作技术 51

第四节 煤炭自燃现象的发现 52

第十七章 原始中医科技 53

第一节 原始卫生保健 53

第二节 原始中医药知识 55

第十八章 原始生物科技 56

第一节 远古人类对各种动物的认识 56

第二节 远古人类对植物的栽培和利用 58

第三节 远古人类体质的进化 59

第四节 原始养蚕技术的出现 60

第五节 制茶酿酒技术的萌芽 61

第十九章 原始人文科技 62

第一节 泥河湾人的原始宗教观念 62

第二节 山顶洞人的原始宗教观念 63

第三节 东胡林人的原始宗教观念 64

第四节 磁山人的原始宗教观念 65

第二编 科学技术的渐生与积累(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69

第一章 奴隶社会历史概貌 69

第一节 先商文化及社会 69

第二节 商文化及社会状况 70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封国及社会状况 72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及社会状况 74

第二章 古代农业科技 78

第一节 古代农业科技的孕育 78

第二节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及水利工程 79

第三章 古代林业科技 82

第一节 林业技术萌芽与果树生产 82

第二节 早期桑树种植技术 83

第四章 古代畜牧科技 85

第一节 古代畜牧科技的初型 85

第二节 渔业技术的发展 86

第五章 古代陶瓷科技 87

第一节 先商制陶技术及其特点 87

第二节 商周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 88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制陶技术的发展 89

第六章 古代冶炼科技 90

第一节 铜的冶炼 91

第二节 铁的冶炼 101

第三节 黄金冶炼技术 105

第七章 古代纺织科技 107

第一节 商代织物及古纺织技术 107

第二节 鲜虞中山国的纺织技术 109

第三节 赵国和燕国的纺织技术 111

第八章 古代建筑科技 112

第一节 商代普通民居 113

第二节 商代贵族豪居 113

第三节 燕、赵、中山国的都城建设 114

第四节 燕、赵、中山国修筑的古长城 117

第五节 我国最早的工程图样 118

第九章 古代交通科技 120

第一节 陆路交通与运载工具 120

第二节 海上交通及其科技成就 123

第十章 古代天文科技 125

第一节 古代天文与《子华子》 125

第二节 星占与天体运行规律 127

第十一章 古代数学科技 128

第一节 佯谬命题与数学思想 128

第二节 几何学的应用 129

第十二章 古代物理科技 131

第一节 气与物质运动学的起源 131

第二节 热学知识的起源 132

第三节 机械制造与力学知识的起源 133

第四节 声学发展与几何光学起源 137

第十三章 古代化学科技 140

第一节 陶瓷生产中的化学技术 140

第二节 青铜冶炼中的化学技术 141

第三节 钢铁冶炼中的化学技术 145

第四节 金银材料利用中的化学技术 147

第五节 早期酿造化学技术的起源 147

第十四章 古代地理知识 148

第一节 商周及战国时期的地理学 148

第二节 中山王墓内的《兆域图》 150

第十五章 古代地质知识 153

第一节 矿物岩石认知的深化 153

第二节 地质作用的认知和利用 155

第三节 文献中的地质知识 157

第十六章 古代采矿科技 159

第一节 古代矿产采冶 159

第二节 古代采矿技术 164

第十七章 古代中医学科技 169

第一节 疾病预防与药物知识 169

第二节 《黄帝八十一难经》 171

第十八章 古代生物科技 173

第一节 河北地域动植物的驯化和引种 173

第二节 《诗经》中对河北地域动植物的记载 174

第三节 考古遗址中体现出的生物科技 176

第四节 早期酿酒技术的发展 177

第十九章 古代人文科技 179

第一节 商周时期的陶文、甲骨文和金石文 179

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宗教文化 180

第三节 赵国的哲学家及其思想 180

第四节 燕赵时期的文学艺术 181

第三编 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185

第一章 封建社会历史概貌 185

第一节 河北地域行政区划的演变 185

第二节 民族对抗与民族融合 186

第三节 传统农业体制的形成 187

第二章 传统农业科技 188

第一节 铁具与牛耕的推广 188

第二节 海河水系和天井堰的修建 189

第三节 抗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189

第四节 中国最早的农事作业历 190

第三章 传统林业科技 191

第一节 独立林业的出现 191

第二节 园圃业种植技术 191

第三节 地桑培育与桑蚕饲养技术 193

第四章 传统畜牧科技 194

第一节 畜禽饲养技术 194

第二节 选种留种技术 196

第三节 繁育技术 197

第五章 传统陶瓷科技 197

第一节 汉代釉陶和彩绘陶 197

第二节 北朝邢窑白瓷 199

第六章 传统冶金科技 200

第一节 铁的冶炼 200

第二节 钢的冶炼 203

第三节 金、银器制造及工艺 205

第七章 传统纺织科技 208

第一节 蚕丝业的发展 208

第二节 提花机的革新与服饰的演变 211

第八章 传统建筑科技 213

第一节 秦汉及北朝长城 213

第二节 邺城的建筑技术 215

第三节 河北地域楼阁建筑 216

第四节 河北佛教建筑技术 217

第五节 满城汉墓建筑技术 219

第九章 传统交通科技 221

第一节 河北地域内的驰道 221

第二节 城乡陆路交通网络 222

第三节 陆路交通工具的改进 223

第四节 内河港与海上交通运输的形成 225

第十章 传统天文科技 228

第一节 《春秋繁露》和天学思想 228

第二节 《大明历》 229

第三节 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发现 231

第四节 天文学的传播及天象记录 233

第十一章 传统数学科技 235

第一节 圆周率计算 235

第二节 祖暅原理和《张丘建算经》 237

第三节 《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和《数术记遗》 239

第十二章 传统物理科技 240

第一节 热学知识的发展 241

第二节 力学知识的形成 242

第三节 光学知识与静电静磁现象的运用 245

第十三章 传统化工科技 247

第一节 五行观念与物质变化理论 247

第二节 制陶中的化学呈色技术 248

第三节 汉代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 249

第四节 金属表面处理中的化工技术 251

第五节 河北桑皮纸的出现 252

第十四章 传统地理科技 253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思想的出现 253

第二节 《水经注》 254

第三节 其他传世的地理要籍 256

第十五章 传统地质知识 258

第一节 矿物岩石认知的拓展 258

第二节 地质作用知识的深化 261

第三节 主要地质文献 263

第十六章 传统采矿科技 265

第一节 采矿辅助技术的发展 265

第二节 主要矿产地 267

第三节 传统采矿技术的形成 268

第四节 煤炭的开发与利用 270

第十七章 传统中医药科技 272

第一节 中药学的发展 272

第二节 名医举要与临床诊断技术 273

第三节 中医营养学 274

第十八章 传统生物科技 276

第一节 传统生物利用技术 276

第二节 生物变异现象 279

第三节 传统食品酿造技术 280

第四节 酿酒技术 282

第十九章 传统人文科技 284

第一节 道教的兴起与传播 284

第二节 儒学的发展与经学成就 284

第三节 邺城译经团体的出现 285

第四节 独具特色的河北文学艺术 286

第五节 《魏书》 287

第四编 科学技术的鼎盛与繁荣(隋唐宋辽金元时期) 291

第一章 封建社会历史概貌 291

第一节 行政区划概况 291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 292

第三节 土地制度 293

第二章 传统农业科技 296

第一节 变革农业政策和制度 296

第二节 兴修水利 297

第三节 耕种技术发展与北方粮仓形成 298

第四节 农机具的改进 299

第三章 传统林业科技 301

第一节 森林分布及其变迁 301

第二节 桑蚕业的发展和果树种植 302

第四章 传统畜牧科技 304

第一节 传统畜牧科技的长足发展 304

第二节 兽医技术的创新 307

第三节 渔具革新与捕捞技术进步 307

第五章 传统陶瓷科技 308

第一节 邢州瓷窑细白瓷制作技术 308

第二节 定州官窑的花瓷制作技术 310

第三节 磁州窑的日用陶瓷制作技术 313

第四节 井陉窑的戳印点彩技术 316

第六章 传统冶金科技 318

第一节 冶铁技术成就 318

第二节 炼钢技术的发展 321

第三节 金银器制造技术 322

第七章 传统纺织科技 324

第一节 蚕丝业的发展与织造技术 324

第二节 传统纺织技术体系的出现 325

第三节 河北地域女性服装的变化 329

第八章 传统建筑科技 330

第一节 赵州安济桥建筑技术 330

第二节 隆兴寺和独乐寺建筑技术 332

第三节 开元寺塔和陀罗尼经幢建筑技术 334

第四节 宋辽古战道和建筑壁画 336

第五节 砖石和木结构建筑技术特点 337

第九章 传统交通科技 338

第一节 陆路交通继续开拓 338

第二节 驴(骡)车的出现以及车制的改进 340

第三节 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及其意义 341

第四节 天津港的持续发展 344

第五节 秦皇岛港的曲折发展 345

第六节 造船技术 346

第十章 天文科学 348

第一节 《皇极历》的创立 348

第二节 天文仪器改造与《大衍历》的创立 349

第三节 《授时历》的创立与天文仪器研制 352

第四节 宣化辽代的彩色星象画 358

第十一章 传统数学科技 359

第一节 天元术与《测圆海镜》、《益古演段》 359

第二节 垛积术与《四元玉鉴》 363

第三节 招差术和三次差分表 364

第十二章 传统物理科技 366

第一节 工程力学技术成就 366

第二节 天体视运动的观测与天文仪器制造 368

第三节 声光学知识与应用 369

第十三章 传统化工科技 372

第一节 唐代邢窑白瓷的匣钵装烧技术 372

第二节 宋代定瓷烧制技术 373

第三节 宋代磁州民窑 376

第四节 早期蒸馏酒技术 376

第五节 宋代火药制造技术 377

第十四章 传统地理学 379

第一节 《海内华夷图》和《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 379

第二节 《元和郡县图志》 383

第三节 地球子午线测量和地方志编缀 386

第四节 最早的世界地图 387

第十五章 传统地质科技 389

第一节 传统地质科技的发展 389

第二节 传统地质科技思想 390

第三节 传统地质科技的利用 391

第四节 主要地质文献 393

第十六章 传统采矿科技 396

第一节 矿业政策和辅助技术 396

第二节 河北地域的矿山分布 401

第三节 矿山开采技术 406

第四节 煤炭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409

第十七章 传统中医药科技 412

第一节 医籍与药物学的研究进展 412

第二节 中医药学的研究成果 414

第三节 医案、医话的出现 417

第四节 河北名医及中医药学理论的创建 417

第十八章 传统生物科技 424

第一节 植物新品种的引进 424

第二节 《竹谱详录》 425

第三节 赵州茶与河北饮茶风习 427

第四节 生物灾害与生物变异现象 429

第十九章 传统人文科技 432

第一节 河北文学艺术成就 432

第二节 宗教的发展 434

第三节 北方杂剧 436

第四节 史学成就及其他 437

第五编 科学技术的迟滞与渐衰(明及前清时期) 441

第一章 封建社会历史概貌 441

第一节 明朝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441

第二节 清朝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442

第二章 传统农业科技 443

第一节 田制和赋税制变革 443

第二节 品种引进与种植结构 444

第三节 农田水利技术 448

第四节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技术进步 450

第三章 传统林业科技 452

第一节 植树造林技术 452

第二节 果树栽培技术 454

第三节 河北地域森林资源 455

第四章 传统畜牧水产科技 456

第一节 畜禽育种、饲养和防病技术 456

第二节 渔业和捕捞技术 457

第五章 传统陶瓷科技 458

第一节 彭城磁州窑技术的进步 458

第二节 井陉窑烧制技术的衰落 460

第三节 唐山瓷与赤城窑的兴起 461

第六章 传统冶金科技 461

第一节 官营铁冶技术的兴衰 461

第二节 民营冶铁技术的发展 463

第三节 燕山南北的冶铁技术 463

第七章 传统纺织科技 465

第一节 棉花种植技术的迅速普及 465

第二节 棉纺技术在河北地域的发展 465

第三节 《棉花图》 466

第四节 丝绸服装与京绣技术 468

第八章 传统建筑科技 469

第一节 边塞城镇建筑技术 469

第二节 皇家园林建筑技术 470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宗教建筑技术 472

第四节 清帝陵建筑技术 474

第五节 多孔厚墩联拱石桥建筑技术 477

第六节 镇城镶嵌的明长城建筑艺术 477

第七节 河北民居建筑技术 479

第九章 传统交通科技 481

第一节 陆路交通与交通工具 481

第二节 内河水运、海运及造船技术 483

第十章 传统天文科技 485

第一节 明末的天文历法改革 485

第二节 《律历渊源》和《仪象考成》 487

第三节 天文学著述及西方天文学的传入 489

第十一章 传统数学科技 490

第一节 《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490

第二节 直隶数学研究 493

第三节 《割圆密率捷法》及其他算学著述 495

第十二章 传统物理科技 497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传统物理 497

第二节 物理知识在测量和水工中的应用 498

第三节 声学知识的应用 499

第四节 力学的发展 501

第十三章 传统化工科技 502

第一节 陶瓷化工技术 502

第二节 遵化铁冶与金属化学 503

第三节 制盐技术 503

第四节 酿酒技术 504

第五节 造纸技术 505

第十四章 传统地理学 506

第一节 西方地理知识的传入与清代地图的测绘 506

第二节 河北地方志的编缀 508

第十五章 传统地质科技 511

第一节 西方地质学的传入 511

第二节 传统地质科技的拓展 512

第三节 地震和岩溶洞穴 514

第四节 传统地质科技专著 518

第十六章 传统采矿科技 522

第一节 矿业政策与矿山管理 522

第二节 河北地域的矿产分布 524

第三节 矿山开采技术 530

第四节 煤炭性能认识及深加工技术 534

第五节 采矿名著 535

第十七章 传统中医药卫生科技 538

第一节 中医学研究的进展 538

第二节 临床实用技术的完善 540

第三节 人体解剖与《医林改错》 542

第十八章 传统生物科技 543

第一节 生物加工技术的发展 543

第二节 酿酒技术 545

第三节 皮毛加工技术 547

第四节 动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548

第十九章 传统人文科技 551

第一节 实学思想的发展 551

第二节 文学成就 552

第三节 方志学成就 553

第四节 白莲教的形成和发展 554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554

第六编 中西方科学技术的碰撞与融合(晚清及民国时期) 559

第一章 近代社会历史概貌 559

第一节 晚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559

第二节 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560

第三节 边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561

第二章 近代农业科技 563

第一节 农机具及动力进步 563

第二节 晋察冀边区的科技进步 564

第三节 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技术 565

第四节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及定县实验区 568

第五节 河北科研推广机构和农业教育 569

第三章 近代林业科技 571

第一节 林果种苗选育与病虫害防治 571

第二节 晋察冀边区的林业成就 573

第三节 林业科学研究 574

第四章 近代畜牧水产科技 575

第一节 畜禽品种的培育与引进 576

第二节 饲养管理技术 578

第三节 家畜传染病防治 580

第四节 捕捞与港养技术 580

第五节 畜牧水产科教机构建设 581

第五章 近代陶瓷科技 583

第一节 唐山近代瓷业的兴衰 583

第二节 彭城瓷业的兴衰 584

第三节 河北仿古瓷技术 585

第六章 近代冶金科技 585

第一节 冶铁科技发展和技术引进 585

第二节 河北冶铁科技的发展与矿业教育 587

第三节 宣化龙烟铁矿的兴衰 588

第七章 近代纺织科技 589

第一节 中西科技交融的河北纺织业 589

第二节 河北纺织名人及其科技成就 592

第三节 冀中平原农村织布工艺与大众服装 593

第四节 解放区的纺织技术 594

第五节 河北纺织机械制造技术 595

第六节 近代河北纺织教育 596

第八章 近代建筑科技 597

第一节 近代城市建筑技术 597

第二节 近代桥梁建筑技术 600

第三节 近代教堂建筑技术 602

第四节 近代园林建筑与北戴河建筑群 604

第五节 近代建筑技术教育 605

第九章 近代交通科技 607

第一节 唐胥铁路与京张铁路 607

第二节 公路交通技术与汽车公司 609

第三节 河北航空运输科技的兴起 610

第四节 天津港航道整治工程与内河航运技术 611

第五节 河北电信业和电信技术 613

第十章 近代天文科技 614

第一节 近代西方天文学的传入 614

第二节 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研究 615

第十一章 近代数学科技 618

第一节 河北的数学研究 618

第二节 河北的数学教育 619

第十二章 近代物理科技 621

第一节 近代物理科技的发展 621

第二节 近代物理科技在工业上的应用 623

第三节 近代物理科技在铁路建设中的应用 624

第四节 近代物理学的其他成就 625

第十三章 近代化工科技 626

第一节 近代化学工业 626

第二节 近代新式制革工业 627

第三节 近代硅酸盐工业 629

第四节 近代染料与油漆工业 630

第五节 近代化工科技与教育 631

第六节 晋察冀边区的化工科技 633

第十四章 近代地理学 636

第一节 近代地图学在河北的发展 636

第二节 近代经济地理学在河北的发展 637

第三节 近代历史地理学在河北的发展 639

第四节 中国地学会的创立 640

第十五章 近代地质科技 641

第一节 近代地质科技的传入 641

第二节 外国学者在河北地域进行的地质调查 643

第三节 中国学者在河北地域进行的地质调查 645

第四节 河北籍(包括京津籍)的地质学家 647

第十六章 近代采矿科技 649

第一节 矿产开采开发状况 649

第二节 矿产开采技术与采掘工具的变革 654

第三节 矿产品选洗与加工技术 660

第四节 采矿技术教育与学术研究 662

第十七章 近代医药卫生科技 664

第一节 中医药学科技的发展与完善 664

第二节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融汇 667

第三节 西医科技的发展 669

第十八章 近代生物科技 672

第一节 河北农业生物科技的发展 672

第二节 河北动物种类与毛皮加工技术 673

第三节 河北植物分类与中药学研究 676

第四节 河北微生物研究及生物制剂 677

第五节 河北酿酒技术的发展 677

第六节 武安活水醋的酿造技术 678

第十九章 近代人文科技 679

第一节 “中体西用”思想 679

第二节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680

第三节 《抗敌报》的出版 681

第四节 河北地域的主要剧种 682

第五节 史学和文化艺术 685

第七编 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80年) 691

第一章 新中国社会历史概貌 691

第一节 河北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691

第二节 科学建制与科学技术发展纲要 692

第三节 新时期河北科技事业的振兴与发展 693

第二章 现代农业科技 694

第一节 农作物育种技术 694

第二节 高产栽培技术 696

第三节 植物保护技术 699

第四节 土壤肥料技术 700

第五节 农业机械研制技术 701

第六节 区域综合开发技术 704

第三章 现代林业科技 706

第一节 林木资源的系统普查 706

第二节 林业引种、育种工作 707

第三节 林木种子采育及快繁技术 707

第四节 植树造林技术 708

第五节 蚕桑技术的发展 710

第六节 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建设 711

第七节 新时期河北林业科技的发展 711

第四章 现代畜牧水产科技 718

第一节 畜禽品种资源系统普查与育种研究 718

第二节 牧草绿肥研究 720

第三节 畜牧科技基础研究 721

第四节 中兽医技术研究 721

第五节 畜牧水产技术推广 722

第六节 水产科学研究 725

第七节 渔具渔法的技术革新 726

第八节 水产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727

第五章 现代陶瓷科技 728

第一节 “北方瓷都”——唐山 728

第二节 定窑古址的发现与恢复 731

第三节 磁州窑的恢复和发展 734

第四节 其他陶瓷厂的主要成就 735

第六章 现代冶金科技 736

第一节 河北各冶铁厂的恢复和发展 736

第二节 新冶炼企业的创建和冶金科技成就 738

第七章 现代纺织科技 740

第一节 现代纺织工业科技体系的形成 740

第二节 自动布机档车工操作法 743

第三节 纺织学校的兴办 744

第八章 现代建筑科技 746

第一节 现代工厂的建筑技术 746

第二节 城市规划与建设技术 746

第三节 建筑机械的科技进步 748

第九章 现代交通科技 751

第一节 公路运输科技的新成就 752

第二节 铁路运输科技的新成就 753

第三节 邮政科技的新成就 754

第四节 电信科技的新成就 754

第五节 海运科技的主要成果 755

第六节 交通教育的新发展 756

第十章 现代天文科技 757

第一节 河北兴隆天文台的建立 757

第二节 现代天体物理的研究成果 757

第三节 突飞猛进的河北天文学 758

第十一章 现代数学科技 760

第一节 建国后数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760

第二节 新时期数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762

第十二章 现代物理科技 764

第一节 近代物理科技的发展 764

第二节 物理教育与科研工作 766

第三节 新时期现代物理科研成果 767

第十三章 现代化工科技 771

第一节 化肥和制碱工业技术 771

第二节 无机盐工业技术 773

第三节 石油化工技术 774

第四节 合成树脂和橡胶工业技术 775

第五节 化学农药工业技术 777

第六节 感光材料和磁性记录材料 778

第七节 染料与涂料工业技术 780

第八节 化学试剂与精细化工技术 781

第九节 民用爆破器材 782

第十节 化工机械技术 782

第十一节 化学基础研究 783

第十四章 现代地理学 785

第一节 地理教育与地理研究的发展 785

第二节 测绘学方面的研究 786

第三节 水文与气象方面的研究 787

第四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 789

第十五章 现代地质科技 791

第一节 河北地质科研的主要成果 791

第二节 河北地质调查取得的主要进展 792

第三节 河北省重大地质科技成果 795

第十六章 现代采矿科技 800

第一节 重点能源及金属矿产矿山分布 800

第二节 非金属矿产矿山分布 808

第三节 矿山建井与石油钻井技术 812

第四节 矿产采矿与掘进技术 817

第五节 矿山开采辅助技术 823

第六节 矿产品洗选与深加工 826

第十七章 现代医药卫生科技 833

第一节 中医经典医籍及学科研究进展 833

第二节 西医药学研究的进展 837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技术研究进展 841

第十八章 现代生物科技 843

第一节 植物调查和生态研究 843

第二节 植物学研究的深化 844

第三节 微生物学研究 845

第四节 动物区系调查和生态研究 845

第五节 人体解剖和生理科学研究 847

第六节 酿造技术的发展 847

第十九章 现代人文科技 849

第一节 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 849

第二节 河北文化艺术科技的主要成就 850

第八编 河北著名科学家 855

一、扁鹊 855

二、崔寔 855

三、张华 856

四、祖冲之 857

五、张子信 858

六、郦道元 859

七、李春 860

八、刘焯 861

九、张遂 862

十、贾耽 863

十一、李吉甫 864

十二、刘翰 864

十三、刘完素 865

十四、张元素 865

十五、李杲 866

十六、李冶 866

十七、窦默 867

十八、王好古 868

十九、罗天益 868

二十、郭守敬 868

二十一、王恂 870

二十二、朱世杰 871

二十三、邢云璐 871

二十四、方观承 872

二十五、王清任 872

二十六、张之洞 873

二十七、张锡纯 874

二十八、詹天佑 875

二十九、范旭东 876

三十、刘仙洲 876

三十一、诺尔曼·白求恩 877

三十二、王竹泉 878

三十三、晏阳初 878

三十四、王助 879

三十五、侯宝政 880

三十六、李献瑞 881

三十七、孙醒东 881

三十八、张朵山 882

三十九、何作霖 882

四十、张克忠 883

四十一、裴文中 883

四十二、程茂兰 884

四十三、贾兰坡 884

四十四、牛满江 885

四十五、曲泽洲 885

四十六、王键 886

四十七、张宗祜 886

四十八、刘济舟 887

四十九、刘尚合 887

五十、张广厚 888

河北百项重大科技成就 889

河北主要学科科技发展脉络表 897

后记 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