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赵世瑜 1
绪论 7
第一节 州县档案与区域社会史研究 7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12
一、区域社会史中的移民研究 12
二、基层控制体系的演变 16
第三节 研究史料与全书框架 23
一、资料构成与分析 23
二、分析思路与全书框架 24
第一章 清代巴县的社会经济 26
第一节 巴县历史地理与生态环境 26
第二节 巴县的社会重建与发展 30
一、明清之际战乱的影响 30
二、地方社会的重建与发展 33
第三节 巴县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37
一、雍正六年的“田地清丈” 37
二、移民社会的地方公产及其管理体制 44
第四节 小结 49
第二章 移民的宗族构造及历史记忆 50
第一节 清政府移民政策的演变 50
一、积极鼓励移民阶段 51
二、有效管理控制阶段 58
第二节 土著的回归与移民进入 66
一、土著的回归 66
二、“奉旨入川” 70
第三节 移民的宗族构造 75
一、移民的生存模式 76
二、移民的宗族构造 81
第四节 “麻城孝感乡”:一个历史记忆的解读 87
一、“麻城孝感乡”的祖源地传说 87
二、明代“麻城孝感乡”的象征 91
三、清代传说内涵的转变 93
第五节 小结 98
第三章 保甲制度的建立与啯噜的泛滥 100
第一节 保甲制度建立 100
一、保甲制度的实施 100
二、保甲与里甲 106
三、保甲与乡约 109
第二节 粮户、花户与烟户 114
一、粮户与花户 114
二、保甲与烟户册 116
第三节 啯噜的兴起 119
一、移民与啯噜的兴起 119
二、啯噜成员的身份构成与地方关系 122
第四节 政府的应对 129
一、政府的应对举措 129
二、应对失效的原因 136
第五节 小结 137
第四章 清中前期的客长与移民社会 139
第一节 客长的兴起与职责 139
一、何为客长 139
二、客长的承充过程 143
三、客长的职责 149
第二节 客长制与保甲制的互动 155
一、保甲制的功能缺陷 155
二、补充与融合:客长制与保甲制 156
第三节 客长与地方秩序的形成 161
一、客长与场镇秩序 162
二、客长与场中权力 171
第四节 小结 177
第五章 团正与清中期的地方军事化 179
第一节 白莲教起义与团练的兴起 180
一、作为军事组织的团练 180
二、作为基层组织的团练 182
三、团的运行实态 187
第二节 团正与地方权力结构 198
一、团正及其职能 201
二、乡村社会中的团正 207
三、团正间的权力纠纷 211
四、团正与客长的利益关系 216
第三节 小结 219
第六章 晚清的学董与乡村权势的转移 221
第一节 “庙产兴学”之议的提出 222
第二节 学董及学堂的经费来源 224
一、学董的身份与职责 225
二、“庙产兴学”政策的实施 229
第三节 “庙产兴学”与地方权力演变 238
一、学董——两难境地 238
二、寺僧——无力的反抗 249
三、地方官员——庙产兴学的积极鼓动者 252
四、“庙产兴学”的成效 254
第四节 小结 257
第七章 个案研究:八省会馆与市镇权力格局 258
第一节 八省会馆的兴起 259
一、会馆的创建 260
二、会馆日常经费来源 264
第二节 八省会馆的日常活动 266
一、商业互助 266
二、生活互助 273
第三节 八省会馆与地方公局 277
一、保甲团练局 278
二、夫马局、三费局 282
三、具有移民社会特色的地方公局体制 288
第四节 八省会馆与地方权力网络 292
一、八省会馆与重庆教案 292
二、至善堂与地方救济 299
第五节 晚清的八省会馆 311
一、会产的管理与争夺——江南会馆的故事 311
二、八省会馆的式衰 315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八省会馆 317
一、从八省会馆到八省公益协进会 319
二、江西石阳会馆产权纠纷案 322
三、从八省积谷局到八省积谷办事处 327
第七节 小结 332
结论 334
第一节 移民社会的内在发展逻辑 334
一、移民活动与外在环境的关系 334
二、城乡社会的不同发展轨迹 335
第二节 制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337
第三节 基层社会的权力变迁 340
参考文献 343
后记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