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标准综述 1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内涵 1
一、发展中国家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1
二、发展中国家的含义 2
三、“发展中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关系 4
四、“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国家”的关系 4
五、“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关系 4
六、“发展中国家”与“次发达国家”的关系 5
第二节 学术界对“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5
一、“依附”与“支配”关系标准 5
二、“二元性”经济结构标准 6
三、发展指标衡量标准 6
四、IMD与WEF的标准 6
第三节 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10
一、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10
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13
三、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13
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17
五、WTO对“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17
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17
第四节 GPA缔约方“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19
一、日本“发展中国家”的标准 19
二、以色列“发展中国家”的自我界定 19
三、韩国“发展中国家”的自我界定 23
第五节 中国“发展中国家”的自我界定 27
一、人均GDP指标人均收入指标 27
二、贫困指标 28
三、经济发展质量指标 28
四、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 28
第二章 GPA条款解析发展中国家标准 30
第一节 立法目标和原则 31
一、立法基本原则 31
二、立法目标和适用对象 32
三、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例外 32
第二节 适用范围 35
一、相对政府采购市场 35
二、政策功能 36
三、例外排除 37
第三节 补偿措施 39
一、技术援助 39
二、补偿谈判 40
三、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待遇 40
第四节 过渡和实施措施 41
一、过渡期和过渡措施 41
二、实施期和措施 42
第三章 GPA发展中国家标准实证分析 44
第一节 发达缔约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 44
一、经济总量 45
二、财政负担 47
三、经济自由度 49
四、失业率 50
五、劳动生产率 50
六、健康 52
七、基础设施 54
八、高科技研发支出与出口 54
九、价格指数 55
十、ICRG指数 57
第二节 主要发达缔约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66
一、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66
二、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80
三、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90
四、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98
五、法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108
六、英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116
七、意大利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125
第三节 发展中缔约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 133
一、经济总量 134
二、财政负担 134
三、经济自由度 135
四、失业率 135
五、金融 137
六、劳动 137
七、健康 138
八、价格指数 139
九、ICRG指数 140
第四节 发展中缔约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148
一、冰岛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148
二、中国香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156
三、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165
四、挪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179
五、以色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187
六、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198
七、约旦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20
第五节 GPA发展中国家潜在指标体系 226
一、GDP指数 226
二、财政负担 227
三、经济自由度 227
四、失业率 228
五、劳动生产率 228
六、教育 229
七、健康支出 230
八、基础设施 230
九、能源 231
十、价格指数 232
十一、ICRG指数 232
第四章 WTO实证GPA发展中国家潜在标准 236
第一节 WTO对发展中国家的认定 236
一、GATT关于发展中缔约方的界定 236
二、WTO发展中国家属性分类原则 239
三、WTO对发展中国家的确认 239
第二节 WTO发展中缔约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46
一、波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46
二、保加利亚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49
三、土耳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54
四、阿根廷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58
五、智利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61
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65
七、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69
八、斯里兰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73
九、约旦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76
十、喀麦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280
第三节 WTO发展中国家潜在标准印证GPA 282
一、发展中缔约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 282
二、次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性比较 284
第五章 国际评价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 286
第一节 否定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 286
一、经济成就说 286
二、高新技术创新说 287
三、援助说 288
四、国际影响说 289
第二节 质疑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根源 290
一、发展中国家发展分化的客观结果 290
二、利益考量的决定性作用 290
三、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凸显 291
四、标志性事件的放大效应 291
五、中国“威胁论”的效应 291
第三节 认同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 292
一、人均GDP说 292
二、经济增长质量说 293
三、技术创新说 294
四、国家“软实力”说 295
五、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说 295
六、中国贫困说 296
第四节 认同中国发展中国家的依据 296
一、WEF全球竞争力报告 296
二、IMD世界竞争力年鉴 297
三、持“发展中国家”概念政治化观点 297
第六章 中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GPA 299
第一节 国际评价标准下的发展中国家身份 299
一、人均GDP与人均GNP 299
二、信息化发展指数位次 300
三、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 302
四、国际竞争力比较 303
五、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306
六、人类发展指数 311
七、创新能力 312
八、收入分配及消费水平 312
九、综合竞争实力 314
第二节 WTO视角下评估发展中国家地位 314
一、人均收入 315
二、经济结构 315
三、收入分配 315
四、城市化程度 315
五、价格水平 316
六、金融 316
七、劳动力 316
八、教育投入 316
九、健康 316
十、高科技研发支出与出口 317
十一、人类发展指数 317
十二、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 317
第三节 适用GPA发展中国家潜在标准 318
一、GDP标准 318
二、财政状况 320
三、经济自由度 320
四、失业率 320
五、劳动生产率 321
六、教育投入 321
七、健康 321
八、基础设施 322
九、高科技研发支出与出口 322
十、能源消费 322
十一、价格指数 323
十二、ICRG指数 323
参考文献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