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历史回顾 18
第一节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对伊斯兰教的导向作用 18
一 唐宋时期伊斯兰教的状况及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导向作用 18
二 元朝时期伊斯兰教的状况及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导向作用 23
三 明朝时期伊斯兰教的状况及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导向作用 27
四 清朝时期伊斯兰教的状况及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导向作用 28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民族化、地方化进程 31
一 明末清初的经堂教育和汉文译著运动 32
二 伊斯兰教内部不断产生的新的教派门宦,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宗教的自我调适 35
第三节 近代回族新文化运动 37
一 近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38
二 近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0
第二章 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实依据 44
第一节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内涵 45
一 对前社会主义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思 45
二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国家宗教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46
三 “相适应”理论的内涵 52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要与可能 56
一 “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 56
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要求伊斯兰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7
三 宗教具有的“五性”决定了伊斯兰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9
四 “相适应”是伊斯兰教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60
五 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为“相适应”提供了政治基础 62
第三章 伊斯兰教与回族社会政治建设 66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伊斯兰教的新变化 66
一 20世纪50年代末对伊斯兰教制度的改革 66
二 社会主义时期,伊斯兰教的新变化 68
第二节 中国伊斯兰教的爱国理念 71
一 中国伊斯兰教爱国主义思想特征形成的精神文化基础——伊斯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汇 71
二 中国穆斯林的爱国主义历程 73
三 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主义的提升 76
第三节 政治建设中西北城市回族的现实表现 77
一 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爱国守法观念进一步增强 77
二 一支爱国爱教的教职人员队伍在回族伊斯兰教界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79
三 加强民族团结 81
四 建立与发展全国和地区性宗教团体组织 84
第四章 伊斯兰教与回族社会经济建设 88
第一节 经济活动的内在精神动力之一——“两世吉庆”的处世思想 89
第二节 伊斯兰教“重商”的经济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合 9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穆斯林群众“重商”的经济行为 97
第五章 伊斯兰教与回族社会文化建设 104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04
一 伊斯兰教中关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理念 106
二 伊斯兰教的自然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14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与科教 119
一 伊斯兰教与教育 119
二 伊斯兰教与科学 122
三 变化中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127
四 伊斯兰学术研究的开展 135
第六章 社会主义时期清真寺的新变化 140
第一节 清真寺的“自养” 141
第二节 清真寺坊管理的新模式——寺管会 146
第三节 寺院教育的现代适应 149
一 经堂教育 150
二 院校模式的现代伊斯兰教育 153
三 阿语学校教育 156
四 伊斯兰女子教育 158
第四节 清真寺社会功能的拓展 161
第七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伊斯兰教 166
第一节 现代化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由伊斯兰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引发的思考 166
一 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167
二 宗教的世俗化问题 173
三 借鉴意义 176
第二节 中国伊斯兰教与现代化 177
一 现代化所引发的社会变迁为中国伊斯兰教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178
二 中国伊斯兰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之作用分析 180
第三节 中国伊斯兰教的“现代性” 191
第八章 发挥伊斯兰教界在促进回族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94
第一节 正确对待现实社会中的伊斯兰教 194
一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特点,决定了“相适应”过程的长期性 194
二 “相适应”中出现的问题 198
第二节 用和谐的理念做好伊斯兰教事务工作 202
第三节 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实路径 209
一 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 209
二 伊斯兰教界自身的积极调适 215
结语 走向未来的伊斯兰教 224
参考文献 230
致谢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