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1
第一编 中小学校长概论 1
第一章 中小学校长概述 1
第一节 中小学校长的地位 1
一、中小学“校长” 1
二、中小学校长的地位 2
第二节 中小学校长的职责 5
一、国外对中小学校长职责的规定 5
二、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责要求 7
三、中小学校长的主要职责 8
第三节 中小学校长的条件和类型 10
一、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条件 10
二、中小学校长的领导方式 11
三、中小学校长的类型 12
第四节 校长负责制 14
一、校长负责制的涵义 14
二、实行校长负责制时校长具有哪些权力和责任 16
三、实行校长负责制时校长应遵循的原则 17
四、实行校长负责制时校长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9
五、校长负责制的辅助机制 21
第二章 中小学校长的职能 33
第一节 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职能 33
一、领导及领导的功能 33
二、协调是主要的领导职能 34
三、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职能体现于职权、职责、服务三者的统一 36
四、校长要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权威 37
第二节 中小学校长的用人职能 38
一、人才的差异 39
二、知人善任 用其所长 41
三、校长用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3
四、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 44
第三节 管理职能 47
一、计划与目标管理职能 48
二、检查调控职能 52
三、总结职能 55
第三章 中小学校长的素质 59
第一节 中小学校长素质的涵义 59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岗位要求 59
二、国外学者对校长素质提出的要求 60
三、我国学者对校长素质提出的要求 61
第二节 思想、道德、性格、作风素质 62
一、政治思想 62
二、道德品质 63
三、性格特点 64
四、作风、风度 65
第三节 知识、能力素质 67
一、业务知识 67
二、能力 69
第四节 中小学校长素质评价 74
一、校长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74
二、评价校长素质的指标体系 75
三、几点说明 76
第四章 中小学校长培训与提高 79
第一节 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与任用 79
一、中小学校长产生的方式 79
二、国外中小学校长选拔与作用简介 79
三、我国中小学校长选拔与任用 81
第二节 中小学校长的考核与考查 82
一、考核与考查 82
二、校长的考核与民主评议 83
三、校长的考查 85
第三节 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与提高 86
一、中小学校长学习与培训的必要性 86
二、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关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意见 88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实施 90
第二编 校长的领导艺术 95
第一章 领导艺术的概述 95
第一节 领导艺术的实质 95
一、领导活动 95
二、领导艺术 97
第二节 领导艺术的特征 99
一、创造性 99
二、多样性 99
三、机变性 99
四、经验性 100
五、适中性 100
六、不定性 100
七、科学性 100
八、技巧性 101
九、速效性 101
十、情感性 101
第三节 领导艺术的分类 101
第四节 影响领导艺术的因素 102
一、领导意识 102
二、领导经验 103
三、领导学识 103
四、多维思维 103
五、领导才能 104
六、领导方式 104
七、性格类型 104
第五节 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 105
一、变革思维方式,增强领导艺术的创造性 105
二、总结实践经验,把握领导艺术的规律性 105
三、学习领导理论,提高领导艺术的科学性 105
四、提高自身素质,重视领导艺术的基础性 106
第二章 校长的调查研究艺术 107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概述 107
一、概念 107
二、特点 107
三、原则 108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程序 108
一、准备阶段 109
二、调查阶段 109
三、研究阶段 109
四、检验阶段 110
第三节 调查的艺术 110
一、典型调查 110
二、抽样调查 111
三、重点调查 111
四、比较调查 112
五、问卷调查 112
六、谈话调查 112
第四节 研究的艺术 113
一、比较研究 113
二、分类研究 113
三、综合研究 114
四、抽样研究 114
五、立体交叉研究 114
第三章 校长的决策艺术 115
第一节 决策的概述 115
一、概念 115
二、分类 115
三、程序 115
第二节 决策的原则 119
一、确定决策目标时的原则 119
二、备选决策方案时的原则 120
三、优选方案的原则 121
四、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原则 121
五、决策全过程的原则 122
第三节 决策的艺术 122
一、保持超常的态度 123
二、保持适度的动机 123
三、保持果决的意志 123
四、保持迥异的风格 124
五、保持交替方法的艺术 125
第四章 校长的授权艺术 127
第一节 授权的概述 127
一、权力 127
二、授权 128
第二节 授权的原则 129
一、坚持适职性 129
二、坚持适能性 129
三、坚持遵级性 129
四、坚持明责性 130
五、坚持互控性 130
六、坚持互信性 131
七、坚持宽容性 131
八、坚持动态性 131
第三节 授权的艺术 132
一、赋予权力的艺术 132
二、双向授权的艺术 132
三、终值授权的艺术 133
四、汇报义务的授权艺术 133
五、适当控制的授权艺术 133
第五章 校长的指挥艺术 135
第一节 指挥的概述 135
一、概念 135
二、条件 135
三、形成 136
第二节 指挥的原则 138
一、坚持导向性 138
二、保持坚定性 138
三、坚持机动性 138
四、坚持具体性 139
五、坚持简要性 139
六、坚持及时性 139
七、坚持衔接性 140
八、坚持权力圈性 140
九、坚持例外性 140
十、坚持适度性 140
第三节 指挥的艺术 141
一、处理直接指挥与间接指挥的艺术 141
二、处理民主与指挥的艺术 141
三、处理指挥与调研的艺术 142
四、处理关键指挥与一般指挥的艺术 142
五、处理指挥与层次的艺术 143
六、处理统一指挥与分散指挥的艺术 143
第六章 校长的执行艺术 144
第一节 执行的概述 144
一、概念 144
二、内容 144
第二节 执行的原则 145
一、坚持预测性 145
二、坚持适用性 145
三、坚持职责权的统一性 146
四、坚持分工协作性 146
五、坚持完整精干性 147
六、坚持相对封闭性 147
七、坚持宏观刚性与微观弹性的有机结合 147
八、坚持层次性 148
九、坚持领导跨距性 148
十、坚持激励性 148
第三节 执行的艺术 148
一、执行与理解的艺术 148
二、同步与和谐的艺术 149
三、执行强度的艺术 149
四、权力影响的艺术 150
五、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艺术 150
六、决策步骤的艺术 151
七、执行与监督的艺术 151
第七章 校长的激励艺术 152
第一节 激励的概述 152
一、概念 152
二、激励理论 152
三、激励的心理过程 152
四、激励的强化 153
第二节 激励的方法 154
一、目标激励 154
二、强化激励 154
三、支持激励 154
四、关怀激励 155
五、榜样激励 155
六、集体荣誉的激励 155
七、数据激励 155
八、反馈激励 155
九、竞赛激励 156
十、信任激励 156
十一、情感激励 156
十二、领导行为激励 156
第三节 激励的艺术 157
一、保持激励双因素同步性的艺术 157
二、保证激励公平性的艺术 157
三、实现激励目标性的艺术 158
四、保证激励内在性的艺术 158
五、保持激励及时性的艺术 159
六、保持激励满足性的艺术 159
七、保持激励集体性的艺术 159
八、保持激励参与性的艺术 160
第八章 校长的用人艺术 161
第一节 校长的用人观 161
一、人的主导型与依附型 161
二、人的理性面和情绪面 161
三、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 162
第二节 用人的心理原则 163
一、因事择人的原则 163
二、用人之长的原则 164
三、能职相称的原则 165
四、严格要求的原则 165
五、重视贡献的原则 166
第三节 妨碍正确用人的心理因素 167
一、缺乏爱才之心 167
二、缺乏识才之眼 167
三、求全责备 167
四、对专长的理解狭隘、片面 167
五、妒贤嫉能,缺乏大胆重用人才的度量 167
第四节 用人的艺术 168
一、“知人”的艺术 168
二、善任的艺术 169
第九章 校长的运时艺术 171
第一节 运时的概述 171
一、时间的概念 171
二、时间管理落后的原因剖析 172
三、现代校长必须树立牢固的时效观念 173
第二节 运时的定量管理艺术 173
一、ABC分类时间管理法 173
二、记录统计时间管理法 175
三、目标法的时间管理 178
第三节 运时的属性管理艺术 179
一、领导者必须最大限度地谋求可控时间 179
二、具备区分重要事件和一般事件的能力 179
三、用最佳的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179
四、常规工作应做到标准化、实例化 179
五、合理处理电话等的冲击和干扰 180
六、切忌事必躬亲 180
七、领导者应当养成勤于记录的习惯 180
八、领导者应当训练速读的能力 180
九、领导者应当随机应变地选择与别人交往的方式 180
十、领导者应当养成每天晚上考虑事的习惯 180
第十章 校长的主持会议艺术 182
第一节 会议的概述 182
一、概念 182
二、功能 182
三、类型 182
第二节 主持会议的艺术 183
一、要有端正的会风 183
二、主持好会议 184
三、注意核算会议的成本 186
第三节 主持执行性协调会和政策性研究会的艺术 188
一、主持执行性协调会的艺术 188
二、主持政策性研究会的艺术 188
三、会议主持者的素质和修养 189
第十一章 校长的其他领导艺术 191
第一节 校长的处事艺术 191
一、忠于职守,切忌越俎代疱 191
二、分清先后,切忌杂乱无章 191
三、致力正业,切忌事必躬亲 192
四、防微杜渐,切忌留有后患 192
第二节 校长的协调艺术 192
一、协调的原则 192
二、协调的内容 193
三、协调的分类 193
四、协调的要领 193
第三节 校长的表扬艺术 194
一、表扬的心理原则 194
二、表扬人的技巧 195
第四节 校长的批评艺术 196
一、批评的技巧 196
二、批评的禁忌 198
第三编 中小学教师管理 200
第一章 教师管理概述 200
第一节 教师简述 200
一、教师的产生和发展 200
二、教师的地位和社会作用 202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203
第二节 教师管理概述 205
一、教师管理的概念 205
二、教师管理原则 205
三、教师管理的内容 207
四、教师管理的意义 208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210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管理概念 210
一、职业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210
二、各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211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管理内容 212
一、爱岗敬业,诲人不倦 212
二、严谨治学,锐意进取 213
三、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13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管理办法 214
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意识 214
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214
三、培养教师道德情感,坚定教师道德信念 215
四、锻炼教师道德意志,坚持修养的长期性 216
五、坚持道德修养的实践性,组织师德评议 216
第四节 教师职业道德管理意义 217
一、有利于教书育人 217
二、有助于培养敬业精神 217
三、有利于自我完善 218
四、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218
第三章 教师业务水平管理 219
第一节 教师业务水平管理概念 219
一、教师业务水平 219
二、教师业务水平管理 219
第二节 教师业务水平管理内容 219
一、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容 219
二、教师能力素质的内容 221
第三节 教师业务水平管理意义 223
一、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 223
二、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效果 223
三、教师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教师自身品德的完善 224
四、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开拓教育科学新领域的必要条件 224
五、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建立起威信 224
第四节 教师业务水平管理办法 225
一、建构教师丰富的知识体系 225
二、指导教师加强业务学习 226
三、指导教师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 226
第四章 教师身心素质管理 228
第一节 教师身心素质管理概念 228
一、教师身体素质管理 228
二、教师心理素质管理 228
第二节 教师身心素质管理内容 228
一、教师身体素质管理的内容 228
二、教师心理素质管理的内容 230
第三节 教师身心素质管理意义 232
一、教师身体素质管理的作用 233
二、教师心理素质管理的作用 233
第四节 教师身心素质管理办法 235
一、教师身体素质管理办法 235
二、教师心理素质管理办法 235
第五章 教师人际关系管理 237
第一节 教师人际关系管理概念 237
一、教师人际关系的含义 237
二、教师人际关系管理含义 237
第二节 教师与校长间人际关系管理 238
一、教师与校长人际关系的性质 238
二、教师与校长人际关系的种类 238
三、加强教师与校长良好人际关系的管理 240
第三节 教师间人际关系管理 242
一、教师间人际关系的性质 242
二、教师间人际关系管理的种类 242
三、加强教师间人际关系管理 244
第四节 师生间人际关系管理 246
一、师生人际关系的性质 246
二、加强师生人际关系管理 246
三、强化学校内部改革 248
第六章 教师激励机制管理 249
第一节 教师激励机制管理概念 249
第二节 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内外因素 249
一、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内部动因 249
二、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外部动因 251
第三节 教师激励机制管理方法 252
一、教师目标激励法 252
二、教师需要激励管理 253
三、荣辱激励法 254
四、参与激励法 254
五、评比激励管理 255
第四节 教师激励机制管理原则 257
一、积极运用教师积极性的启动机制原则 257
二、注意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原则 257
三、注意激励机制有效性和适度性的原则 257
第七章 教师工作管理 259
第一节 教师工作制度管理 259
一、制定教师工作制度的要求 259
二、教师工作制度的内容 260
第二节 教师教学和教研管理 262
一、教师教学工作管理 262
二、教师教研工作管理 264
第三节 教师评估管理 265
一、教师评估的意义和作用 265
二、教师评估的内容、标准和指标 265
三、教师评估原则 266
四、教师评估过程 267
五、教师评估方法 268
第八章 班主任工作管理 273
第一节 班主任概述 273
一、班主任的概念 273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273
三、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274
四、班主任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 275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管理内容和方法 275
一、提高班主任素质 275
二、建设稳定的班主任队伍 276
三、搞好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之间关系 277
四、校长管理班主任工作的几种有效方法 278
第三节 班主任评估管理 279
一、班主任评估的概念和意义 279
二、班主任评估的基本要求 279
三、班主任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280
第四编 中小学学生管理 282
第一章 学生管理概述 282
第一节 学生和学生管理 282
一、学生和中小学学生的特点 282
二、学生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284
第二节 学生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286
一、学生管理的目的性 286
二、学生管理的任务 286
第三节 学生管理的地位和内容 287
一、学生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287
二、学生管理的内容 287
第二章 中小学学生的常规管理 289
第一节 常规管理概述 289
一、常规管理的含义 289
二、常规管理的意义和要求 289
三、中小学学生的管理和分类 289
第二节 中小学学生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290
一、中小学学生常规管理的内容 290
二、学生在校全过程的常规管理 297
第三章 中小学学生的德育管理 304
第一节 学生德育管理概述 304
一、德育与中小学学生德育管理 304
二、中小学学生德育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304
第二节 中小学学生德育管理的内容 306
一、确立中小学学生德育管理目标 306
二、调整和充实学生德育内容 309
三、拓宽学生德育渠道 310
四、完善和充分发挥中小学学生德育管理系统的功能 311
五、制订、修改、完善和落实各项中小学学生体育管理规章制度 313
六、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德育活动 313
第三节 中小学学生德育管理的过程 313
一、中小学学生德育管理过程 313
二、中小学生德育管理过程的几个环节 313
第四节 中小学德育管理的原则 315
一、德育管理原则概述 315
二、德育管理的原则 316
第五节 中小学学生德育管理常用的几种方法 322
一、学生德育管理方法的含义 322
二、中小学学生德育管理常用的几种方法 322
第六节 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系统和组织机构 336
一、德育管理的系统 336
二、育管理的组织机构 337
三、德育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343
第七节 中小学德育队伍的管理 346
一、德育队伍管理概述 346
二、德育队伍的管理 349
第八节 中小学德育管理与校风 353
一、校风概述 353
二、校风的形成 355
第九节 中小学德育活动的管理 358
一、德育活动概述 358
二、加强德育活动的管理 359
第十节 中小学德育管理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64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64
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协调 366
第四章 中小学学生的学籍管理 369
第一节 学生学籍管理的一般概述 369
一、学籍管理的含义 369
二、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369
三、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的基本要求 370
第二节 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的程序和内容 371
一、中小学学生新生入学资格审查和取得学籍的管理 371
二、中小学学生注册的管理 371
三、中小学学生学籍的动态管理 372
四、中小学生违纪处分的学籍管理 374
五、中小学学生的结业、肄业、毕业的管理 374
第三节 中小学学生的招生管理 375
一、做好中小学学生招生管理的意义 375
二、我国中小学学生的招生管理 375
第四节 中小学学生的课程管理 376
一、课程和课程计划 376
二、中小学课程管理的内容 376
第五节 中小学学生的成绩管理 378
一、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378
二、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的建档、归档工作 380
第五章 中小学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 381
第一节 树主科学的学生观 381
一、何为科学的学生观 381
二、科学学生观所包含的内容 382
第二节 建立健全中小学学生管理制度体系 383
一、制度和纪律 383
二、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384
三、建立健全中小学学校制度和纪律管理体系 384
四、正确实施学生管理制度和纪律应遵循的原则 385
第三节 构建完善中小学学生管理的组织和网络 387
一、完善中小学学生管理组织体系 387
二、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学生管理队伍 388
三、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389
第五编 中小学教学管理 394
第一章 教学管理概述 394
第一节 教学工作及其规律和原则 394
一、教学工作的概念 394
二、教学工作的规律 397
三、教学工作的原则 399
第二节 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401
一、教学管理工作内容 401
二、教学管理方法 406
第二章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 411
第一节 教学常规的内容 411
一、制订教学计划 411
二、备课 411
三、课堂教学 414
四、课后作业 415
五、课外辅导 415
六、成绩考核与评定 416
七、课外活动 418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与教师课堂常规 418
一、班主任工作常规 418
二、教师课堂教学常规 419
第三章 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 421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质量要求 421
一、对教学质量的认识 421
二、教学质量的标准 421
三、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质量要求 422
第二节 对教学质量的管理 423
一、对教学质量的控制 424
二、对教学质量的检查 424
三、对教学质量问题的分析 427
四、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428
第四章 中小学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431
第一节 教学研究的涵义、意义及要求 431
一、什么是教学研究 431
二、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 432
三、教学研究的意义 432
四、教学研究的一般要求 434
第二节 选择课题、确定方法、制定计划 435
一、选择研究课题 435
二、确定研究方法 436
三、选择研究对象 437
四、制定研究计划 439
第三节 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439
一、调查研究 439
二、实验研究 448
第四节 资料处理及教研报告的撰写 454
一、资料处理的一般方法 454
二、常用的统计量数 456
三、撰写教研报告和教研论文 459
第五章 教学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463
第一节 关于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 463
一、教学规律 463
二、教学原则 463
第二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466
一、教学方法 466
二、教学组织形式 469
第六编 中小学体卫工作及美育和劳动教育管理 471
第一章 学校体育工作管理 471
第一节 学校体育工作概述 471
一、体育的概念及其发展 471
二、学校体育工作的意义 472
三、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 473
四、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指导思想 474
五、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特点 475
第二节 体育工作的生理基础 475
一、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475
二、中小学时期儿童身体各部分发育的生理特点 476
三、中小学生体质测定、评价的指标 476
第三节 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客、形式过程及管理原则 477
一、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 477
二、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形式 480
三、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原则 481
四、学校体育工作的过程及其阶段 481
第四节 校长与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过程 482
第五节 实施体育的基本要求 489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项目 489
二、坚持体育锻炼的全面性和经常性 489
三、坚持在体育锻炼中进行思想教育 490
四、要因时、因地制宜,组织学生锻炼 490
五、坚持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性 490
第二章 学校卫生工作管理 491
第一节 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概述 491
一、学校卫生工作管理的含义 491
二、学校卫生工作管理的特点 491
三、学校卫生工作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491
第二节 学校卫生工作管理的内客 492
一、生理卫生知识教育 492
二、保健教育 492
三、心理卫生 496
第三节 校长与学校卫生管理过程 500
一、学校卫生工作计划的制定与管理 500
二、学校卫生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500
三、学校卫生工作的检查 502
四、学校卫生工作的总结 502
第三章 学生美育管理 503
第一节 学生美育管理概述 503
一、美育与学生美育管理 503
二、学生美育管理的意义 507
第二节 美育的任务 515
一、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 515
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17
三、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519
四、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529
五、培养审美能力 535
第三节 学生美育管理的内容与原则 541
一、学生美育管理的内容 541
二、学生美育管理的原则 551
第四节 学生美育管理的方法 573
一、各科教学中审美教育途径 573
二、美育在教学中的意义 582
第四章 劳动技术教育管理 583
第一节 劳动技术教育概述 583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 583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 583
三、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584
四、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 584
五、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原则 585
第二节 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587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587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方式 589
第三节 校长与劳动技术教育管理过程 589
一、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计划 589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组织实施及管理 590
三、劳动技术教育的考核与评价 591
第七编 中小学总务管理 593
第一章 中小学总务管理概述 593
第一节 中小学总务管理的涵义 593
一、中小学总务管理工作的意义 593
二、中小学总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594
第二节 中小学总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原则 595
一、中小学总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595
二、中小学总务管理工作的原则 596
第三节 中小学总务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 597
一、科学管理理论 597
二、行为科学理论 597
三、现代管理科学基本原理 599
四、中小学总务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 600
第四节 中小学总务管理工作的方法 600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600
二、经济的方法 601
三、行政的方法 602
第二章 中小学财务管理 604
第一节 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意义、任务、特点、原则 604
一、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涵义 604
二、中小学财务管理任务 604
三、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意义 604
四、中小学财务管理的特点 605
五、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原则 605
第二节 中小学财务管理内容 606
一、财务计划的管理 606
二、财务决算管理 606
三、教育事业费的管理 606
四、预算外资金管理 608
五、基本建设资金管理 608
六、财产物资资金管理 608
第三节 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 609
一、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的涵义 609
二、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的分类 609
三、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 610
第四节 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检查与监督 610
一、中小学财务管理检查与监督的意义 610
二、中小学财务检查 611
三、中小学财务监督 612
四、中小学财务检查与监督的原则 613
五、中小学财务检查监督的方式 613
第三章 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 615
第一节 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的意义、内容和特点 615
一、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的意义 615
二、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的内容 615
三、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的任务 615
四、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的特点 616
第二节 中小学基本建设的程序及管理体制 617
一、中小学基本建设的程序 617
二、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机构 618
第四章 中小学膳食管理 629
第一节 中小学膳食管理的意义、内容、特点和性质 629
一、学校膳食管理的意义 629
二、学校膳食管理的特点 630
三、学校膳食管理的基本内容 630
四、学校膳食管理的性质 631
第二节 学校膳食管理的原则 632
一、学校膳食管理的原则 632
二、学校膳食管理的模式 633
三、中小学膳食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34
第五章 学生宿舍的管理 635
第一节 学生宿舍管理的特点与性质 635
一、学生宿舍的性质 635
二、学生宿舍的特点 635
三、学生宿舍的功能 636
四、学生宿舍管理的意义 636
第二节 学生宿舍管理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637
一、学生宿舍管理的内容 637
二、学生宿舍管理的原则 638
三、学生宿舍管理方法 638
第六章 中小学总务管理评估 640
第一节 中小学总务管理评估的意义 640
一、中小学总务管理评估的意义 640
二、中小学总务管理评估的特点 640
三、中小学总务管理评估的原则 641
第二节 中小学总务管理工作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 641
一、中小学总务管理评估的内容 641
二、中小学总务管理工作评估的方法 643
第八编 中小学人事管理 644
第一章 中小学人事管理概述 644
第一节 学校人事管理的意义 644
一、人的因素是学校管理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644
二、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 644
三、学校管理人员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645
第二节 学校人事管理的指导思想 645
一、要着眼于教职工的提高 645
二、要尊重每一个人 645
第三节 学校人事管理对象的素质要求 645
一、学校人事管理的个体标准 645
二、学校人事管理的群体结构标准 646
第二章 中小学人事管理内容和基本环节 648
第一节 学校人事管理内容 648
一、学校编制管理 648
二、教职工调配、流动、离退休管理 649
三、教职工培训管理 652
四、工资待遇管理 653
五、人事激励 658
六、档案管理 661
第二节 学校人事管理的基本环节 661
一、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工作 661
二、人员任用 666
三、岗位责任制 669
第九编 中小学办公室管理 675
第一章 校长办公室管理 675
第一节 校长办公室概述 675
一、校长办公室的地位作用 675
二、校长办公室的功能 676
第二节 校长办公室主任工作 677
一、校长办公室主任的作用 677
二、校长办公室主任的工作内容 678
第三节 学校秘书工作 680
一、文书工作 680
二、文件、档案工作 680
三、接待工作 681
四、安排会议 681
五、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681
第四节 校长办公室文书管理 681
一、公文的结构 681
二、学校公文收文处理程序 682
第二章 中小学行政事务管理 685
第一节 学校公务接待 685
一、学校接待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685
二、接待工作的内容 685
三、接待工作的程序 686
第二节 学校印章、证件管理 686
一、印章的刻制、颁发、启用、停用 686
二、印章的保管和使用 686
第十编 中小学公共关系管理 690
第一章 中小学公共关系管理概述 690
第一节 公共关系涵义 690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 690
二、公共关系的特征 690
第二节 学校公共关系 692
一、学校公共关系学的对象 692
二、学校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 694
第二章 中小学公共关系的职能 697
第一节 信息采集 697
一、采集信息的作用 697
二、采集信息的内容和方法 697
第二节 咨询建议 699
一、咨询建议的含义 699
二、咨询建议的内容和形式 700
第三节 宣传教育 702
一、宣传教育的作用 702
二、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702
第四节 协调关系 703
一、协调关系的含义 703
二、协调关系的内容和方法 704
第五节 监测 705
一、监测的含义和作用 705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706
第三章 中小学公共关系组织系统 708
第一节 学校领导与公共关系 708
一、学校领导在学校公共关系角色中的地位作用 708
二、学校领导的公共关系角色要求 708
第二节 学校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特点和设置原则 709
一、学校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特点 709
二、学校公共关系组织机构设置基本要求 710
三、学校公共关系机构的类型及组织结构 711
第四章 中小学公共关系工作步骤 712
第一节 形象分析 712
一、自我形象分析 712
二、公众心目中的学校形象 713
第二节 形象设计 713
一、学校组织形象的构成 714
二、学校组织形象设计的基本要求 715
三、选择最优化的学校形象设计方案 715
四、制定学校公共关系活动计划 716
第三节 计划实施 717
一、选择良好的传播信息 717
二、确定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 718
第四节 形象评估 719
一、学校公共关系测评的内容 719
二、学校公共关系测评的方法 720
第五章 中小学公共关系具体事务 722
第一节 学校公共关系交际事务 722
一、学校公共关系交际事务的形式 722
二、礼节 723
第二节 综合性活动 724
一、家长会 724
二、学校开放参观日 726
三、庆典活动 727
四、社区活动 729
五、社会公益事业赞助 730
第十一编 现代教育技术 733
第一章 教学媒体和软件制作 733
第一节 幻灯、投影教材的设计与制作 733
一、设计幻灯、投影教材的基本要求 733
二、幻灯、投影教材的编制程序 734
三、幻灯、投影片的规格和类型 734
四、制作幻灯、投影教材的方法 735
五、投影教具 737
第二节 录音教材的制作 738
一、录音教材的种类和特点 738
二、制作录音教材的基本要求与步骤 739
三、录音教材的制作方法 741
四、利用录音机转录节目方法 742
五、语音实验室用录音教材的制作 742
六、录音教材的复制 743
第三节 电视录像教材制作 744
一、什么是电视教材 744
二、电视教材的特点 744
三、电视教材的功能 745
四、电视教材的种类 746
五、电视教材的具体制作 747
六、课堂实录片的摄制 748
第四节 计算机基础知识 749
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749
二、计算机主机各部分的组成与作用 749
三、外部设备 751
第五节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制作 757
一、什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757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 757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 758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 759
五、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759
第六节 计算机辅助管理 775
一、管理教学 775
二、辅助教育行政管理 775
三、办公自动化 776
四、计算机辅助决策 776
第二章 学校办公自动化 783
第一节 办公自动化的特点 783
一、办公自动化的特点 783
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783
第二节 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 786
一、事务型办公自动化系统 786
二、管理型办公自动化系统 786
三、决策型办公自动化系统 787
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787
第三节 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787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硬件 788
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软件 788
第四节 办公自动化的功能 788
一、文字处理功能 789
二、数据处理功能 789
三、图形图像处理功能 789
四、语音处理功能 789
五、通信功能 790
第五节 办公自动化主要设备 790
一、复印机 790
二、传真机 798
三、电话机 800
下卷 803
第十二编 学校管理文书 803
第一章 教学类 803
第一节 教学方案的编制 803
一、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的编制 803
二、单元教学计划的编制 805
三、课时计划的编制 806
第二节 考试题 811
一、考试题的概念 811
二、考试题的作用 811
三、考试题的写作要求 811
第三节 试卷分析报告 812
一、试卷分析报告的概念 812
二、试卷分析报告的种类 812
三、试卷分析报告的作用 812
四、试卷分析报告的特点 812
五、试卷分析报告的写法 813
六、试卷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求 813
第四节 听课笔记、备课笔记 816
一、听课笔记 814
二、备课笔记 814
第五节 教学评估报告 815
一、教学评估报告的概念 815
二、教学评估报告的特点 815
三、教学评估报告的写作 816
第六节 教育调查报告 816
一、教育调查报告的概念和分类 816
二、调查报告的特点 817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 817
第七节 实验报告 820
一、实验报告的概念和种类 820
二、实验报告的特点 820
三、实验报告的写作 820
第八节 实习总结报告 824
一、实习总结报告的概念 824
二、实习总结报告的写法 824
三、实习总结报告的写作要求 824
第九节 作文评语 825
一、作文评语的作用 825
二、作文评语的写作 826
第十节 图书介绍 828
一、图书介绍的作用 828
二、图书介绍的写作 828
第十一节 教研论文 831
一、教育论文的含义 831
二、教育论文的选题 831
三、教育论文的撰写 832
第十二节 教学经验总结 836
一、教育教学经验积累 836
二、教学经验的撰写 837
第十三节 教学建议书 837
一、教学建议书的概念和种类 838
二、建议书的写法 838
第十四节 板书 839
一、什么是板书 839
二、板书的设计 840
第二章 课外活动类 845
第一节 课外活动简报 845
一、简报的概念 845
二、简报的写作 845
第二节 教具制作说明 847
一、什么是教具制作说明 847
二、教具制作说明的写作 848
第三节 儿童游戏说明 849
一、儿童游戏说明的概念 849
二、儿童游戏说明的写作 849
第四节 晚会串讲词 851
一、什么是晚会串讲词 851
二、晚会串讲词的写作 852
第五节 手抄报、黑板报的编制 853
一、手抄报、黑板报的概念 853
二、手抄报、黑板报的编制 853
第六节 广播节目单 855
一、学校广播节目编制的概念 855
二、如何编制学校广播节目 855
第七节 课本剧 856
一、什么是课本剧 856
二、课本剧的编写 857
第八节 班会、讲稿 861
一、什么是班会 861
二、如何写班会讲稿 861
第九节 新春寄语 862
一、什么是新春寄语 862
二、新春寄语的特点 862
第十节 教师节贺词 863
一、什么是教师节贺词 863
二、教师节贺词的特点 863
第十一节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 864
第十二节 校会升旗仪式讲话稿 866
第十三节 影视观后感 867
一、影视观后感的概念 867
二、影视观后感的种类 867
三、影视观后感的特点 867
四、影视观后感的写法 869
五、影视观后感的写作要求 869
第十四节 解说词 971
一、解说词的概念 871
二、解说词的种类 871
三、解说词的作用 871
四、解说词的特点 872
五、解说词的写法 872
第十五节 征文启事 874
一、征文启事的概念 874
二、征文启事的写作 874
第三章 规章制度类 876
第一节 教育制度 876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和种类 876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876
三、教育制度的写作 876
第二节 教育规定 878
一、教育规定的概念和种类 878
二、教育规定的特点 878
三、教育规定的写作 878
第三节 教育条例 880
一、教育条例的概念和种类 880
二、教育条例的特点 880
三、教育条例的写作 880
第四节 学生守则 884
一、学生守则的概念和种类 884
二、学生守则的特点 885
三、学生守则的写法 885
第五节 学校工作报告 886
一、什么是工作报告 886
二、工作报告的写作 886
第六节 学校行事历 888
一、什么是学校行事历 888
二、学校行事历的写作 888
第七节 课程总表 891
一、什么是课程总表 891
二、课程总表的编制 891
第八节 学校日志 894
一、日志的概念和种类 894
二、日志的写作 894
第九节 考场规则 895
一、考场规则的概念和作用 895
二、考场规则的特点 895
三、考场规则的写作 896
第十节 图书阅览室规则 897
一、图书阅览室规则的概念 897
二、图书阅览室规则的写作 897
第十一节 教室日志 897
一、什么是教室日志 897
二、教室日志的内容和特点 897
第十二节 学籍管理卡 901
一、什么是学籍管理卡 901
二、学生学籍管理卡的写作 901
第十三节 操行评语 901
一、什么是操行评语 901
二、操行评语的写作 902
第十四节 校史 903
一、什么是校史 903
二、校史的写作 903
第十五节 学校发展规划 904
一、什么是发展规划 904
二、发展规划的写作 904
第十六节 财务报表 909
一、什么是财务报表 909
二、财务报表的填写 909
第十七节 述职报告 914
一、述职报告的内容 914
二、述职报告的写作要求 914
三、写作格式 915
第十八节 职称评定材料 917
一、职称评定材料的概念 917
二、填报各种材料的具体要求 918
第十九节 典型人物材料 921
一、什么是典型事迹材料 921
二、写作要求 921
第四章 社会类 924
第一节 请示 924
一、什么是请示 924
二、请示的写作 924
第二节 会议纪要 925
一、什么是会议纪要 925
二、会议纪要的写作 925
第三节 书信 929
一、何谓书信 929
二、怎样写书信 929
第四节 工作报告 931
一、什么是工作报告 931
二、怎样写工作报告 931
第五节 汇报题纲 935
一、什么是汇报题纲 935
二、怎样写汇报题纲 935
第六节 计划 936
一、什么是计划 936
二、计划有哪些种类 936
三、怎样写计划 936
第七节 工作总结 940
一、什么是工作总结 940
二、怎样写工作总结 940
第八节 告示 启事 944
一、招生广告 944
二、布告 945
三、校庆启事 945
四、喜报 946
第九节 礼仪 947
一、致辞 947
二、题词 948
三、悼词 949
第十节 书表 950
一、决心书 950
二、倡议书 951
三、申请书 952
第十一节 感谢信、慰问信 953
一、感谢信 953
二、慰问信 954
三、贺信 956
四、表扬信 957
第十二节 宣传鼓动 957
一、讲话稿 957
二、黑板报和墙报 959
第十三编 中小学工作评估 961
第一章 中小学工作评估概述 961
第一节 中小学工作评估的意义 961
一、中小学工作评估的涵义 961
二、教育评估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961
三、我国中小学工作评估的历史与现状 962
四、我国中小学工作评估的现实意义 964
第二节 中小学工作评估的主要依据 964
一、中小学工作评估的理论依据 964
二、中小学工作评估的政策法规依据 966
三、中小学工作评估的现实依据 966
第三节 中小学工作评估的基本原则 967
一、方向性原则 967
二、科学性原则 967
三、可行性原则 968
四、动态性原则 968
第二章 中小学工作评估的内容 970
第一节 中小学常规工作评估 970
一、中小学教学工作评估 970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 971
三、中小学管理工作评估 973
四、中小学后勤工作评估 974
第二节 中小学办学绩效评估 975
一、中小学学生质量评估 975
二、中小学办学效益评估 977
第三节 中小学人员素质评估 978
一、管理人员素质评估 978
二、中小学教师评估 979
第三章 中小学工作评估的类型和方法 987
第一节 中小学工作评估的类型 987
一、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987
二、相对评估和绝对评估 993
三、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 994
四、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 996
第二节 中小学工作评估的方法 998
一、观察法 998
二、访问调查法 999
三、问卷法 1000
四、文献调查法 1001
五、实验调查法 1001
六、测验法 1002
七、评定法 1003
第四章 中小学工作评估的实施步骤 1005
第一节 准备阶段 1005
一、组织准备 1006
二、方案准备 1006
第二节 实施阶段 1007
一、宣传动员 1007
二、自我评估 1007
三、搜集信息 1007
四、处理信息 1008
五、分析判断,作出结论 1008
第三节 总结阶段 1008
一、学校评估总结分类 1009
二、怎样写学校评估总结 1009
第十四编 学校管理案例及评析 1011
第一章 校长的权力、管理措施与艺术 1011
[案例1]“减”是为了“增” 1011
[案例2]代理校长的权限有多大 1012
[案例3]王校长的民主治校 1013
[案例4]由作业量化管理引起的 1015
[案例5]校长的茶杯为什么被扔掉了 1016
[案例6]该不该提倡竞争 1017
[案例7]教师劳动的量化探索 1018
[案例8]年度考核中的“优”该怎样评 1019
[案例9]李老师该不该被评优 1020
[案例10]抢房事件 1022
第二章 校长用人、培养人、关心人的方法与艺术 1024
[案例11]校长与总务主任 1024
[案例12]一份辞职报告的处理 1025
[案例13]从“和衷共济”到“分道扬镳” 1026
[案例14]垃圾池为何迟迟建不起来 1028
[案例15]了解·理解·化解 1029
[案例16]教鞭响起以后 1030
[案例17]培养青年教师 1031
[案例18]从“宝贝”到“包袱” 1032
[案例19]一项特殊的决定 1034
[案例20]李书记把奖品发给教师家属 1035
[案例21]当她绝望时 1036
[案例22]校长应经常对教师进行家访 1037
第三章 校长对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方法与艺术 1039
[案例23]师生争当升旗手 1039
[案例24]张校长的评示范法 1040
[案例25]王校长表扬学生的方式 1041
[案例26]让事实来说话 1042
[案例27]我必须支持您 1043
[案例28]一篇作文引起的风波 1045
[案例29]用雷锋精神促进养成教育 1047
[案例30]某学生的一封信 1049
[案例31]学生活动中的偶发事件如何处理 1050
[案例32]课间发生的事故 1051
[案例33]一份鉴定引起的争议 1052
第四章 校长的教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方法与艺术 1055
[案例34]李校长抓备课 1055
[案例35]领导听课的主要五着 1056
[案例36]该计划内容要不要修改 1057
[案例37]举办学生作业展览 1059
[案例38]村小深深幽兰香 1059
[案例39]小摊贩走了 1061
[案例40]这种做法可取吗 1062
[案例41]该不该让临时工上培训班 1063
第五章 教育法律、法规 1065
[案例42]这样做,教师会怎样想 1065
[案例43]教师体罚学生,家长拦打教师 1066
[案例44]我儿子不是流氓 1067
[案例45]学生的人身权利不容侵犯 1068
第十五编 特色学校办学经验 1070
第一章 特色意识与特色学校建设 1070
第一节 特色意识与办学思想 1070
第二节 组织文化与特色学校建设 1070
一、特色学校的内涵 1072
二、特色学校形成的几个因素 1073
三、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074
第三节 学校特色建设工程 1074
一、学校特色建设工程构建的背景与依据 1074
二、学校特色建设工程操作的策略与特点 1076
三、学校特色建设工程实践成果与展望 1078
第四节 怎样办出学校特色(一) 1083
一、校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084
二、选准突破口 1084
三、全员动员,共同努力 1085
第五节 怎样办出学校特色(二) 1086
一、要选准创办特色学校的突破口,探索不同风格的特色学校模式 1086
二、要点面结合,拓宽渠道,创建既使学校特色不断完善又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的新型学校 1087
三、要启动激励机制,通过评估验收,不断促进特色学校上档次,上水平 1087
第二章 特色学校办学模式 1088
第一节 普通中小学办学特色的模式(一) 1088
一、特色学校的提出 1088
二、特色学校模式的原则 1089
三、特色学校模式的内容 1090
第二节 普通中小学办学特色的模式(二) 1091
一、按学校教育工作划分 1092
二、按中小学学段划分 1093
三、按办学特色的显明性划分 1093
四、按学校区域环境划分 1093
第三节 “综合素质加特长”学校模式 1094
一、确立培养目标,是建设特色学校的依据 1094
二、优化教师队伍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基础 1095
三、形成教学特色是建设特色学校的核心 1096
四、加强教育科研是建设特色学校的保证 1097
五、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外部支持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关键 1098
第四节 “五育齐抓,和谐发展”特色模式 1099
一、五育齐抓,为学生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 1099
二、改革管理,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1101
第五节 合格加特色模式 1103
一、“凝聚力取决于校长的教育思想” 1104
二、“放活出人才” 1105
三、第一课堂 1105
四、第二课堂 1106
五、建平中学拟在浦东组建万人中学 1107
第六节 二十一世纪“中华名校”的办学模式 1109
一、对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定位 1109
二、课程教学改革是战略重点 1109
三、实现战略目标和重点的主要举措 1110
四、监测保障系统 1112
第七节 “艺术教育特色”办学模式(一) 1112
一、从整体出发强化艺术教育 1113
二、探索各学科全方位渗透美育的途径 1114
第八节 “艺术教育特色”办学模式(二) 1115
一、“艺术教育特色”办学模式的构建背景 1115
二、“艺术教育特色”办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与实施 1116
三、“艺术教育特色”办学模式改革的可喜成果 1119
第九节 农村特色学校的办学模式 1119
一、研究问题 1119
二、目前趋势 1120
三、主要研究内容 1120
四、预期成果 1120
五、研究方法 1121
第十节 农村中学“双全”特色模式 1121
一、坚持“双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 1121
二、创办农村特色学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22
三、为农服务的途径 1122
第十一节 师范专科教育的特色 1123
一、师专教育之无特色 1123
二、师专教育应有特色 1124
三、如何办出师专特色 1124
第十二节 二十一世纪区域特色教育模式 1126
一、前瞻与现实 1126
二、全局与区域 1127
三、共性与个性 1127
四、发展与投入 1128
第十三节 学校特色模式评估 1132
一、学校特色评估的职能 1132
二、学校特色评估的范围 1133
三、学校特色评估的原则 1135
附录一:学校管理表格 1138
一、行政管理类 1138
(一)学校行政管理表 1138
(二)全日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参考表 1140
(三)任教任职申请表 1140
(四)班主任、任课教师配备表 1142
(五)某校全校活动时间表 1245
(六)学习、会议、活动安排表 1245
(七)学生每日时间安排表 1247
(八)学校日志 1247
(九)学校收文处理表 1248
二、德育管理类 1249
(一)某校德育管理系统网络图 1249
(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表 1250
(三)学校德育工作评价表 1254
三、教学管理类 1258
(一)某市教学管理网络表 1258
(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 1260
(三)学校课程表和任课表 1261
(四)教学进度表 1263
(五)听课记录表 1264
(六)作业布置和批改统计表 1264
(七)成绩记分册和试卷分析表 1265
(八)考试质量分析表 1265
(九)某校学生成绩报告单 1267
(十)实验用表 1268
(十一)体育竞赛用表 1271
(十二)高考用表 1283
四、教师管理类 1286
(一)教师请假登记表 1286
(二)教师考勤表 1287
(三)教师考绩表 1288
(四)学生评教师表 1289
(五)教室日志 1290
(六)教师所教学科成绩登记表 1291
(七)学生竞赛获奖情况登记表 1292
(八)教师教案情况登记表 1293
(九)教师作业批改情况登记表 1294
(十)辅导情况登记表 1295
(十一)授课记录表 1296
(十二)教改情况记录表 1297
(十三)公开课、示范课登记表 1298
(十四)周工作量完成量登记表 1299
(十五)任课班级学生奖惩情况登记表 1200
(十六)业务学习情况登记表 1201
(十七)班主任工作手册 1202
五、学生管理类 1213
(一)学籍管理用表 1213
(二)学生考勤表 1220
(三)学生成绩登记表 1221
(四)学生鉴定表 1222
(五)学生卫生健康用表 1223
六、评估类 1229
(一)中小学、幼儿园办学(园)水平基础评价通用表 1229
(二)学校教育评价常用的表格 1347
(三)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1353
(四)某地农村初中办学水平评估细则 1357
(五)某县全日制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标准(试行) 1361
(六)某校考评用表 1365
(七)某校领导班子个体工作能力考核表 1371
(八)某校教导处,总务处工作综合评估表 1372
(九)北京市小学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方案(试行) 1378
(十)某校学生评估用表 1383
(十一)某地中小学生素质评价用表 1386
附录二:教育法律法规 13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3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31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320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33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338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的说明 1340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1345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354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359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 1365
幼儿园管理条例 1372
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 1375
教育部关于立即刹住校庆风的通知 1378
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基础教育(中小学)规划、统计用综合指标(试行) 1379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颁发《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的通知 1384
国务院批转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 1386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小学新教师试用期培训的意见》的通知 1387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的意见 1389
教育部关于中等师范学校和全日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 1391
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转发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文件的通知 1393
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中、小学教师考核合证证书发布试行办法 1401
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关于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有关政策性问题的规定 1404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1405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考务工作暂行规定 1408
国家教育委员会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 1412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 1414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工作的意见 1416
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中有关问题的通知 1418
国家教委、人事部关于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中有关问题的通知 1418
国家教委、人事部关于当前做好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几点意见 1419
国家教委关于进行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试验工作的通知 1421
关于开展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意见 1423
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关于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1424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