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问题的缘起及论域界定 1
1.2 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 7
1.2.1 规范分析方法 7
1.2.2 功能比较分析方法 7
1.2.3 法社会学的方法 8
1.3 “媒体审判”规制模式的类型化建构 8
1.3.1 倾向新闻自由规制模式 9
1.3.2 倾向司法权威规制模式 10
1.3.3 倾向人格权利规制模式 11
1.3.4 寻求中间路线规制模式 13
2 “媒体审判”规制的理论基础 15
2.1 基于表达自由限度的论证 16
2.1.1 古典表达自由限度理论 16
2.1.2 现代表达自由限度理论 21
2.1.3 古典与现代表达自由限度理论之比较 28
2.2 限制言论自由的四种进路 31
2.2.1 言论自由绝对主义保护进路 31
2.2.2 言论自由相对主义保护进路 32
2.2.3 言论自由优位主义保护进路 33
2.2.4 言论自由限制的立法主义进路 35
3 倾向新闻自由规制模式 38
3.1 不断限缩的藐视法庭罪 40
3.1.1 对藐视法庭罪的限制Ⅰ:针对法院之批评性言论 43
3.1.2 对藐视法庭罪的限制Ⅱ:针对陪审团审判之言论 56
3.2 隔离审前报道影响程序装置 58
3.2.1 控制陪审团 59
3.2.2 控制司法运作 62
3.3 作为限制媒体报道的“禁口令”制度 64
3.3.1 “禁口令”制度的基本特征 65
3.3.2 “禁口令”的司法审查原则 69
3.3.3 对“禁口令”制度的简要评价 77
3.4 封闭司法运作程序 79
3.4.1 宪法《第一修正案》与审判公开 80
3.4.2 适用范围及判断基准 83
3.4.3 需关注的特别问题 87
3.5 事后惩罚与私法救济 91
3.5.1 媒体报道与隐私权 92
3.5.2 媒体报道与诽谤诉讼 98
4 倾向司法权威规制模式 103
4.1 事先的报道限制 104
4.1.1 延迟命令 105
4.1.2 保密命令 107
4.1.3 对庭审报道的限制 112
4.2 藐视法庭罪 116
4.2.1 严格责任藐视法庭罪 118
4.2.2 普通法中的藐视法庭罪 128
4.3 诉诸诉讼救济机制 133
5 倾向人格权利规制模式 136
5.1 规制媒体言论的传统措施 137
5.1.1 未决案件回避制度 137
5.1.2 审前保密制度 142
5.2 作为交涉的信息公开制度 149
5.3 私法救济途径 154
5.3.1 媒体报道与嫌疑人隐私权 156
5.3.2 媒体报道与无罪推定 160
6 追求中间路线规制模式:基于欧洲人权法院视角 167
6.1 《欧洲人权公约》中的表达自由 168
6.1.1 表达自由的规范结构 169
6.1.2 表达自由的限制基准 172
6.2 媒体报道与公平受审权 182
6.2.1 媒体报道与公正审判权 182
6.2.2 媒体报道与无罪推定 184
6.3 媒体报道与藐视法庭罪 188
6.4 媒体报道与审前信息保密制度 194
6.5 媒体报道与当事人私权利益 198
6.5.1 媒体报道与嫌疑人身份利益 198
6.5.2 媒体报道与尊重私生活权利 203
7 探寻中国规制“媒体审判”道路 207
7.1 转型期司法语境下“媒体审判”运作特质 209
7.2 媒体监督,还是监督媒体——对《若干规定》的法理分析 217
7.2.1 《若干规定》的缘起 217
7.2.2 对《若干规定》的法理分析 220
7.3 规制“媒体审判”的制度设计及改造 230
7.3.1 理念:给予媒体言论更多宽容 231
7.3.2 整合并建构可操作性制度 233
7.3.3 通过职业伦理达致内在约束 241
8 结语 248
参考文献 253
后记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