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故事(序)&陈启伟 1
2009年7月—— 3
捕捉别人没写过的事 ——《本市失智老人超过18万》感言&鲁哲 3
政策即可,你可别慢慢地走——《家电“以旧换新”该怎样操作》感言&胡晓晶 4
一篇团队合作的稿子——《65岁老人勇救3名落水盲人》感言&屠仕超 6
发现解读问题 重在价值传播——《“神女”沾上婚外情,“灶王”竟跳现代舞》感言&俞亮鑫 8
“抓瞎”,还是“瞎抓”——《放松心情〈在学海中游泳〉》感言&陆梓华 10
让“热”新闻“冷”下来——《“粗放管理”危害城市安全》感言&姚丽萍 12
要“猛料”,更要客观——“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件”报道感言&宋宁华 14
调动积累 客观分析——《“黑白”人生,美好歌声》感言&杨建国 16
两条短信引出两篇“独家”——《行人过街遭钢弹射中太阳穴》等感言&许明 18
“起、承、转、合”——《今天,我为太阳狂》感言&马亚宁 20
起个好标题事半功倍——《“主旋律”电影也是“功夫片”》感言&鲁雁南 22
突破后视镜思维——《“父亲骨子里就有三毛情结”》感言&乐梦融 23
一定要听各方说法——《依法解开一个个动迁“死结”》感言&姜燕 25
一个科学家朋友胜过多少场新闻发布会——《量入为出,每日数次方便都属正常》感言&董纯蕾 27
平时积累 注意观察——《“私房影院”给电影市场出了难题》感言&周铭 29
一个团队的力量,成就一次后发制人——《男童12楼摔落花坛砸出2个坑》感言&孙佳音 30
一篇酝酿了半个月的独家抢发——《上海小贝贝 一岁就救人》感言&金曼矣 33
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绕行地球一圈,只是等一圈》感言&曹刚 35
体育记者也可以是预言家——《一个叫人惊愕的数字》感言&厉苒苒 37
踩准步点抢新闻——《三大保障房基地房源探秘》感言&晏秋秋 40
善于新闻选题的二次提炼——《托福考生年龄进入“1”时代》感言&罗震光 42
在不可能中寻找突破——《一户人家挤进十几名果敢边民》感言&姜燕 43
如何给主旋律大片找错——《主演有点胖 编史有差错》感言&俞亮鑫 46
让专家不讲论文讲故事——《新中国出台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感言&王瑜明 48
“铁脚板”跑出来的文章——《复兴中路上垃圾在“裸奔”》感言&屠仕超 50
广交朋友积线索 做深做透写新闻——《众家孃孃上缴77万元党费》感言&孙云 52
记者的“胆”与“识”——《清澈小河仅10天变黑发臭》感言&吴强 54
不在现场如何重塑现场——《累了,饿了,倦了,失望了》感言&孙佳音 56
多问一句,问出独家新闻——《23年前的建议“挽救”了外白渡桥》感言&江跃中 58
为上海传承历史文明而呕心沥血——《老城厢百年老宅岌岌可危》感言&方毓强 60
新闻记录生活 新闻介入生活——《贝贝赶路千里赴会小哥哥》感言&金旻矣 62
统一命题的自选答卷——《长江隧桥:高科技化解道道难题》感言&董纯蕾 65
在险滩内绕过礁石觅宝——《让正常民族宗教活动祥和有序》感言&郭剑烽 66
钱学森报道的“前世今生”——《从上海启程出国专程回上海结婚》感言&钱滢? 68
3个理由预言一个“朝阳产业”的诞生可能——《从“自家人托老所”到80后“助老明星”》感言&姚丽萍 70
一次“意外”获批的“采访申请”——《屋空着 心满了》感言&钟喆 72
条线记者如何为条线“代言”——《火车票到底提前几天能买》感言&金志刚 74
体现特色,用心与图片“配合”——《耕种“蔚秀园” 雕画“葫芦梦”》感言&曹刚 76
社区新闻未必“婆婆妈妈”——《外企员工一样有“娘家人”》感言&宋宁华 79
善于问和总结——《少儿选秀试镜全程猫腻多》感言&左妍 80
好“布料”还是要做“长衫”——《社区巴士能否弥补“两公里”空白?》感言&鲁雁南 宋宁华 82
2010年—— 87
抓住“牛鼻子”冲到底——“征询制”连续报道感言&晏秋秋 87
每条新闻线索都要“嚼一嚼”——《一土方车司机大胆揭黑幕》感言&屠仕超 88
人脉+影响力=独家报道——《我是世界最佳 只为夺冠而来》感言&徐东海 90
回避复杂问题的历史背景——《无主架空线,先告知后清理》感言&姜燕 92
选准合适的“发射窗口”——《奔忙两年帮弱势群体讨公正》感言&江跃中 94
民生新闻需要“整合营销”——“家电热线”组合报道感言&胡晓晶 96
“年终报道”:找观点出思想——《2009,那些令人关注的热点事》感言&曹刚 98
新闻也是缺憾的艺术——《她能辨别出上海几乎所有的鸟鸣声》感言&王蔚 100
挖掘大事件中的小人物——《从住房到厂房,他两次为世博让路》感言&宋宁华 102
找漏斗 反思维 寻亮点 为读者——《新老交相辉映 中外各领风骚》感言&乐梦融 104
提纲 提问 编排 巧写——《说旧友 满腔温情》感言&陶邢莹 105
猴子·跳跃·泡沫——《上海学子11年“爱的守护”》感言&吴强 107
吃透政策 搞清对策——《闸北区率先试行“拆落地改造”方案》感言&罗震光 110
关注大多数人的“梦想”——《“虎寿星”一生坎坷依然优雅》感言&姚丽萍 112
为世博园艺高科技新技术做“翻译”——《世界最大“植物墙”将亮相世博会》感言&沈敏岚 114
“雷人”深处有问题——《孙悟空与白骨精也有情?》感言&俞亮鑫 116
走进新农村——《搬走垃圾山 新建百果园》感言&陈浩 117
寻找读者感兴趣的话题——《沪“降糖稻”有望节后开播》感言&马亚宁 119
一篇稿件写完不能画上句号——《蒋洪委员:省级财政透明度一年仅进步0.16分》感言&潘高峰 121
“规定动作”也可“自成套路”——《儿子闯大祸,政府暖我心》感言&鲁雁南 122
写人物,真情话语才能令人感动——《今天,她为捐骨髓放弃考博》感言&张炯强 124
发挥关系网作用 主动与时间赛跑——《你等车时排队了吗?你占“黄座位”了吗》感言&郭剑烽 126
一个老朋友与一条“独家”——《铺就鲜菜上桌“最后1公里路”》感言&朱全弟 128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交通隔离栏“修不好”谁之责?》感言&姚丽萍 130
在崇高主义中挖掘小人物的故事——《做好我们的工作,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感言&金恒 132
释放报道的新闻磁性——《矿领导只抓进度不讲安全》感言&曹刚 135
新闻人物的“再利用”——《过赤道,队伍排出“china”造型》感言&钱滢? 137
如何让昔日的风云人物再“火”一把——《彩票亭来了女主人》感言&钟喆 138
想明白公众关注的到底是“哪几条”——《6层内新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感言&姚丽萍 141
温“故”知“新”最远最近——《参展圣路易斯万博会文档》感言&乐梦融 143
多方求证还原完整情节——《九亭老翁敲开两湾城“家门”》感言&左妍 145
把“细节隐语”告诉读者——《高科技与自然要“心灵联接”》感言&叶薇 147
手中无证 心中有“证”——《百年前世博会中国馆影像栩栩如生》感言&江跃中 149
用逆向思维写“明星人物”——《成长很低调 热爱世博之情依然高调》感言&陆梓华 151
大派对更是大学堂——《“清洁法案”还城市优雅洁净》感言&宋宁华 152
生活中多留心 采访中多用心——《常德路南北缘何两副“面孔”》感言&陈浩 154
加些作料把“冷饭”炒出新意——《“背包客”流动销售假海宝》感言&金曼矣 156
拉家常 说真话 出感情 显精神——《“老药工”西北奉献五十载》感言&钱勤发 159
从“天坑”采访看媒体的自我反省——《“天坑”现象为何频频被误读?》感言&罗震光 161
把历史和“新”闻对接起来——《百年中国世博船模何时能“回家”》感言&金志刚 163
人物报道不单单写人的故事——《“散养”双胞胎 多份自由多个伴》感言&钱滢? 李晓清 165
带着“课题”到世博园区找答案——《国外跳蚤市场经验可否借鉴》感言&沈敏岚 167
采写方式也要与时俱进——《3桌鸿门宴,4位白娘子,烦不烦?》感言&张艺 169
到现场去 就有独家——《非常一周》特别报道感言&徐东海 171
赛跑:与时间与同行与自己——《争分夺秒在泥石流废墟里救人》感言&曹刚 173
“打磨”稿子之艰苦——《40℃火烧天帮妈妈做保洁》感言&徐轶汝 175
细心捕捉 用心感悟 悉心开掘 倾心写稿——“牙买加乐手马尔什系列报道”感言&杨建国 177
一手捡西瓜 一手“藏”西瓜——《他从家里叫来一部凯迪拉克帮忙》感言&宋宁华 179
市委书记的“报料”同样动人——《少了颗门牙的微笑同样动人》感言&江跃中 181
从“印象不好”中找“好新闻”——《12小时连轴转 一上午出车6次》感言&金恒 184
细细辨别真话、大话、过头话——《陈光标:做好事就要让大家知道》感言&钱勤发 186
小人物承载大情怀——《达人秀舞台下同样感人的“猪”》感言&俞亮鑫 188
新闻是“抢”出来的也是“等”出来的——《市人大“专题首问”市政府》感言&姚丽萍 190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为写一篇重头稿——《各地绿叶菜免费进场》感言&朱全弟 192
聚焦热点 先人一步——《普查员门外等候对方“洗澡”两小时》感言&孙云 194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帮这样刻苦优秀的孩子,值得》感言&鲁哲 196
未雨先绸缪 慢工出细活——《志愿服务不停 世博精神接力》感言&郭剑烽 198
为了那一些幕后的细节——《为了那一丝飘渺的梦想……》感言&徐东海 199
2011年—— 203
弘扬真善美 晚报如何做——《“救过我的好小囡寻到了!”》感言&左妍 203
用时间积累感动——《自闭症少年站上校园达人秀舞台》感言&陆梓华 204
一篇由三个“一”引发的报道——《买“兰蔻” 携“奖金” 扛“镜框”》感言&屠仕超 206
做一次心灵深处的探访——《不踢球的那天,捐肾救母》感言&钟喆 208
放弃抢发换来生动的故事——《上海小伙不顾病痛合力擒贼》感言&金曼矣 210
找个特别称呼,让人物活起来——《“草根经”真能管好百家事》感言&邵宁 212
从一条微博曝料“去伪存真”而来的故事——《还7320元菜钱 “亮”金子般心》感言&李欣 214
每临大事有静气——《赴日本地震报道》感言&罗震光 217
抓选题 定方向 磨主题——《要敢于追求真爱》感言&孙佳音 218
做记者一样需要激情——《将自家别墅改成阅读之家》感言&夏琦 220
打破框框让躺着的字站起来——“关注违法建筑”系列报道感言&钱俊毅 222
走进“老城厢”看社会管理“新思路”——《“3大员”服务新老居民有一套》感言&姚丽萍 224
采访一整天,写来半小时——《人在等,世博两岸轮渡还在审》感言&金志刚 226
成功采访源于采访对象对晚报的信任——《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出国留学》感言&姜燕 228
新型社区新闻同样有“卖点”——《七旬海归婉拒高薪乐当社区义工》感言&宋宁华 230
三写杨兆顺,不烧“回锅肉”——《一个杨兆顺,一群贴心人》感言&邵宁 232
从“忐忑”到“有底气”——恒隆广场“LV箱”拆违报道感言&钱俊毅 234
“好嫂嫂”给我上一堂新闻课——《从“新嫂嫂”到“好嫂嫂”照料智障小叔28年》感言&李欣 236
说出市民“最想说的话” 讲透事件“最深层原因”——“中国旅游日”系列报道感言&沈敏岚 238
想方设法进现场 抢先机后不恋战——“长江中下游洪灾特别报道”感言&曹刚 240
拟一份好的采访提纲至关重要——“赴四省采访南方大旱”感言&姜燕 243
细节准确才有感染力——《他被任命为苏区首任国家银行行长》感言&徐轶汝 245
与优秀采访对象对话是一次“道德洗礼”——《孝女王祚芳精心侍奉三老》感言&金旻矣 247
挖掘戏剧人生 写就生动故事——《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言&宋宁华 249
亲身体验才能出好文章——《不爱裙装爱泳装》感言&陶邢莹 251
“轧闹猛”中如何“换视角”——《跳水之美 令人心醉 美中之患 令人心痛》感言&徐东海 254
要的是散发人性色彩的故事——《他说:我还是到炮兵学校当个教练吧》感言&殷健灵 255
细致观察才能展现细节——《每隔几步就有裹满泥浆的鞋子》感言&金志刚 257
“报网互动”更胜一筹——《说起午饭,沪上白领有点烦》感言&屠仕超 259
“走出来”的监督报道更有底气——《高架桥频遭“超高”闯关伤不起》感言&许明 261
诠释业主“主人翁意识”——《“独立账本”解维修金尴尬》感言&姚丽萍 263
走实地 访居民 找答案——《民管服务社 旧里来“当家”》感言&徐轶汝 265
“晚报情结”换来了独家新闻——《“慈善爷爷”系列报道》感言&左妍 267
到一线才能看到真相 体会真心真情——《“先天不足”制约免费放行》感言&潘高峰 269
关注细节和现场感——《签多少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用心履约》感言&金恒 270
脚踏实地采访——《一张订单挖来“第一桶金”》感言&曹文清 272
把采访对象放在心间——《离婚了我也守你一辈子!》感言&江跃中 274
中国式直接选举的“选民观察”——《每个代表都应有一两个“履职亮点”》感言&姚丽萍 277
做足功课理清思路——《“人耳鼠”是真实科研成果》感言&易蓉 279
平凡之中觅得亮点——《“来沪党员工作室”之光联起村民心》感言&许明 281
走下去,记录最真实的声音——《是不是人才,市场说了算》感言&薛慧卿 283
空麻袋也能背出“民生米”——《为把优质放心肉端上餐桌》感言&宋宁华 285
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弄堂里的足球老人家的回忆》感言&钟喆 287
尊重每一次“现场”的机会——《一张中学毕业证书62年后找到“家”》感言&陆梓华 289
独家新闻是“孵”出来的——《住院7年的病人微笑出院》感言&宋宁华 291
“时间差”也能抓“独家”——《湄公河执法艇何时下水护航?》感言&曹刚 293
感同身受 责任在心——《小哥俩双双重病盼“雪中炭”》感言&左妍 295
感动来自真实 感伤来自遗憾——《此生的上下追求》感言&易蓉 297
“飞天一吻”,让我写过瘾——“天宫”和“神八”重大报道感言&胡晓晶 300
微博时代,做好采访也要“走基层”——《工地内搭房种菜开垦“农庄”》感言&陈浩 302
2012年—— 307
从大主题中找“小入口”——《制售“黑气”谋利 安全隐患频现》感言&曹刚 307
多寻找“适时”的故事——《好孩子,不能让你听不见》感言&徐轶汝 309
精心策划深入调查后的发言——《申城大型车频频闯祸 顽症为何难治》感言&潘高峰 310
“雷区”里小心翼翼“安全生产”——《“邻家妈妈”三心换来上访户交心》感言&宋宁华 312
探寻一则消息的深度与厚度——《黄浦区50多官员旁听“依法行政”》感言&姚丽萍 314
小议微博时代热点新闻事件报道——《冰箱门关不上,门的错还是用得错》感言&胡晓晶 316
采之愈深 写之愈透——“浦东合庆镇村民自治系列报道”感言&宋宁华 318
N次采访浓缩成千字文——《让每颗心萌发成功的种子》感言&陆梓华 320
在积累中求新求变——《“民生一诺”,如何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感言&姚丽萍 322
跟反扒行动抓“细节”——《锁定嫌疑人擒获一瞬间》感言&姜燕 324
仔细鉴真伪 深谈建信任——《搭车千里 回家路上感悟“信任”》感言&金旻矣 326
人物报道也要讲究时效时机——《上海环卫工 今年上春晚》感言&江跃中 328
一篇“绝处逢生”的报道——《食品之“?”盼权威解答》感言&薛慧卿 330
选个恰当的发表时机——《“吴金根路”:奉献赢得尊重》感言&鲁哲 332
系列报道要突出亮点——《一个考生何时能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感言&易蓉 334
今天,我不跟你讲“正题”——《贾秀全、高洪波——你们在哪里》感言&钟喆 336
善于梳理“复杂问题”——《修复一部影片需要8道工序》感言&张艺 339
批评稿要力争“八面玲珑”——《寒假作业能否实行“总量控制”》感言&王蔚 342
当“老油条”遇上“政治题”——《“921”:为国问天写青春》感言&胡晓晶 344
硬着头皮的采访——《果农都会给果树“洗涤”》感言&曹刚 346
善意批评让被批评者欢迎——《铁路调价留下“三大遗憾”》感言&金志刚 348
从一条微博发帖到一篇报纸新闻——《“最霸气”鸽舍危险更违法》感言&左妍 351
生命如花 大海为家——《申城海葬面临“无船可租”》采写感言&姚丽萍 353
细节的选择性描写——《苏州河岸多处渗水如“喷泉”“瀑布”》感言&陈浩 355
持续关注是一种态度——《优秀历史建筑残破不堪可拍“聊斋”》感言&潘高峰 357
多用微博,更要用好微博——《同学好友希望公众不要误会遇难者》感言&姜燕 359
后发的稿件更需“出彩”——《“居委会自治金”探路基层民主》感言&宋宁华 361
“报网融合”所思所想——《透视事故背后的问题》感言&许明 363
“比新闻聪明的记者应改行”——《车厢小广告戴上“公益帽”》感言&吴强 365
学会对小话题的提问——《踏青莫变“蹋青” 春游考验公民素养》感言&马丹 368
修改了10稿——《放手,是为了爱》感言&钟喆 370
树叶也有“好风景”——《“公益茶”一“端”就是14年》感言&江跃中 372
写好“舌尖上的新闻”——《毕业婚礼:将爱情进行到底》感言&王蔚 374
沉下去 准备足 深开挖——《贷款要“找对人”“说对话”》感言&谈璎 376
把读者想知道的讲明白——《公共车位饭店“圈地”专用》感言&左妍 378
只言片语中抓住“牛鼻子”——《谁把“良心药”逼进“小弄堂”》感言&叶薇 380
把握分寸 以理服人——《女嘉宾集体裙下“走光”》感言&俞亮鑫 382
奢侈品里的社会新闻——《爱马仕销售店:要验货去法国?》感言&左妍 383
动笔之前要多想想——《食品查询机长“眠”不觉晓》感言&陈杰 385
被删节的素材也能变为宝——《千年传统节日,遭遇环境变化之困》感言&姚丽萍 388
敢于突破 善于突破——“神舟九号”采访感言&姜燕 390
多一份客观 多一些思考——《开了近30小时车赶到杭州吊唁》感言&曹刚 392
以点到面 由浅入深——《一声“道歉”,在美华人等了130年!》感言&徐东海 394
老话题挖掘新人生故事——《月薪数万元白领缘何落入白魔魔掌》感言&宋宁华 396
“里应外合”做新闻——《地铁站为何“有口难开”?》感言&吴强 398
真情挖掘正能量——《一句承诺 八年真情》感言&曹文清 401
命题作文也会有写作冲动——《“伲乡下头人”要埋头苦干再做十年》感言&金恒 403
“好奇”,发现了读者来信中的闪光点——《“她做的,远超钟点工该做的”》感言&陈浩 405
一次“迟到”的采访——《“农二代”复旦毕业生辞职卖扁豆》感言&朱全弟 407
角度一转 骤然发现——《救助·义卖·捐款》感言&徐轶汝 409
多问多看总能有收获——《民间公益组织发展迅速,障碍不少》感言&吕剑波 410
要挠到痒处——《内心强大最重要》感言&高兴 412
寻找最好的切入点——《人前但看他一脸镇定》感言&关尹 414
一次让人心灵成长的采访——《马背上的青春》感言&华心怡 416
翔妈抱着我哭——《最漫长的20小时》感言&厉苒苒 418
用“脚”丈量文字——《伦敦奥运会的第303枚金牌》感言&钟喆 420
留一点空白,也许会更加好——《伦敦奥运,差的不止一口“气”》感言&晏秋秋 422
积累人脉 做足准备——《她手掌里还留着钢钉钢板》感言&陶邢莹 424
“走”的收获与“改”的思索——《做点能改变现状的事》感言&潘高峰 426
人物报道要传递好“正能量”——《新疆爸爸》等作品感言&王蔚 427
采访充实才能落笔充实——《一对抗癌老夫妇的充实生活》感言&曹刚 429
找到亮点是关键——《“金牌奶牛”无奶硬挤,“委托定制”给钱就编》感言&俞亮鑫 431
多跑跑感情好 独家不意外——《上理工新生壮举:骑行万里到上海》感言&易蓉 433
一封读者来信牵出的故事——《与其到坟前哭泣,不如在世时关爱》感言&金旻矣 435
从“夏播”到“秋收”——《“正规军”进驻“游击队”是否败退?》感言&沈敏岚 437
从条线外寻找条线新闻——《除了鲁迅,语文课也不应少了莫言》感言&王蔚 439
和160多个数字打交道的背后——《42部门开支低于预算1个持平》感言&徐轶汝 441
花儿开了,一开就是100年——《解读申城“十大寿星”长寿密码》感言&姚丽萍 443
法制健全的城市岂容“瞎来来”?——《饭店门口大卸活驴吓煞路人》感言&金旻矣 445
讨论是集体智慧的体现——《面对“金饭碗”切莫头脑发热》感言&姜燕 447
提高专业素质,寻找现象背后的新闻——从《乐团欢乐“安可”,莫忘尊重版权》谈起&杨建国 449
特别的人总能给人特别的感动——《“我是世界上看‘手相’最多的人”》感言&张炯强 452
内容不刻意求变 形式有所创新突破——《参与解题而不是赐与方案》感言&潘高峰 454
“切身利益”最能留住目光——《探寻沪上野生鸟非法交易产业链》&范洁 456
暗访报道也可有趣——《非法留学中介造假歪招多》感言&王文佳 458
社会新闻不能流于表面——《百年祠堂年久失修危在旦夕》感言&左妍 460
敢“开炮”,敢“问责”——《新桥“一身毛病”居民难省心》感言&屠仕超 462
一片喧哗中寻求真相——《品尝丢货苦涩,感受诚信温暖》感言&曹刚 464
热线与条线一次成功合作——《警方破门窗而入解救人质》感言&潘高峰 466
“绿叶”也能开成“秀美的花朵”——十八大会议新闻摄影报道感言&陈正宝 468
“重大题材”报道如何讲故事——《3个“样本”见证上海民生改善》感言&姚丽萍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