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路 汶川县“5·12”特大地震灾后科学重建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汶川县灾后科学重建专家咨询组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36469969
  • 页数:4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汶川县“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方面的相关研究和重建情况,其中包括交通、经济、文化、住房等许多方面的灾后重建,并将科学的生产和重建技术运用其中,对汶川县灾后重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总论 1

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城乡布局形态研究 13

一、基本情况 15

(一)灾前发展特征 15

(二)因灾损失情况 16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16

(四)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情况 17

二、灾后相关规划评估和本次研究的理念和原则 18

(一)灾后城乡相关主要规划评估和实施情况 18

(二)本次研究理念 23

(三)城乡布局原则 23

三、城乡布局结构调整 24

(一)城镇体系现状 24

(二)指导思想 24

(三)城镇空间布局优化 24

(四)城镇等级结构与职能结构 25

四、城镇重建支撑体系规划 26

(一)道路交通规划 26

(二)供水工程规划 29

(三)排水工程规划 31

(四)燃气工程规划 32

(五)环卫工程规划 33

(六)电力工程规划 34

(七)通信工程规划 35

(八)城镇重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6

(九)防灾体系构建 42

五、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 42

(一)历史文化遗产现状 42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6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与原则 49

(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49

(五)实施时序 52

(六)当前建设的重点 52

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恢复与重建 53

(一)基本情况 53

(二)灾损情况 54

(三)重建原则 56

(四)规划目标 56

(五)恢复重建计划 57

(六)风景区恢复重建的技术要求 58

七、城镇重建过程中风貌塑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个案研究 62

(一)地震前汶川县城乡整体风貌 62

(二)地震后风貌情况概述 63

(三)当前城镇重建中的风貌保护和重塑工作 63

(四)城镇重建过程中风貌塑造面临的问题 63

(五)城镇重建过程中风貌塑造的对策思考 63

八、实施措施和建设重点 64

(一)实施对策 64

(二)建设重点 64

汶川县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及风貌恢复与再造研究 67

一、汶川县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现状及课题研究内容 69

(一)汶川城乡住房灾后重建现状 69

(二)对当前风貌重建工作的评述 70

(三)课题研究内容 71

二、汶川县城乡住房风貌传统 73

(一)汶川县城乡住房建设历史概览 73

(二)羌族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 78

三、汶川县城乡住房风貌再生策略及实施方法 82

(一)总体策略 82

(二)分区实施策略 89

(三)《汶川重建风貌设计导则》的制定 102

结语 103

汶川县次级交通枢纽构建与通道经济发展研究 105

一、汶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 107

(一)自然地理格局 107

(二)城镇与人口空间布局 107

(三)产业空间布局 108

二、汶川县交通基础设施现状与相关建设规划 109

(一)汶川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109

(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关规划 110

三、汶川县构建次级交通枢纽研究 110

(一)汶川构建次级交通枢纽的提出及其可能性 110

(二)汶川建设区域次级交通枢纽的目标定位 115

(三)汶川建设区域次级交通枢纽的主要内容 116

四、汶川县发展通道经济研究 118

(一)有关通道经济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118

(二)依托交通通道促进提升特色优势工业、培育工业走廊 119

(三)依托交通通道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 120

(四)依托交通通道发展旅游经济 122

(五)依托交通通道促进羌藏及老区经济发展 123

(六)依托交通通道构建汶川开放合作新格局 124

五、主要对策建议 124

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研究 127

一、新型工业的含义及选择的基本要求 129

(一)新型工业的含义 129

(二)新型工业选择的基本要求 130

二、汶川县发展新型工业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131

(一)汶川县发展新型工业的必要性 131

(二)汶川县发展新型工业的深远意义 131

三、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条件 132

(一)新型工业发展现状 132

(二)新型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33

(三)新型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133

(四)新型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34

四、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选择 135

(一)发展新型工业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35

(二)发展新型工业的指导思想分析 136

(三)新型工业的选择标准和发展目标 137

五、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的重点与空间布局 138

(一)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的重点 138

(二)新型工业的空间布局 141

(三)支撑新型工业发展的城镇建设 143

六、促进新型工业发展的对策 143

附件一 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借鉴 146

附件二 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50

附件三 汶川县灾后工业恢复和科学重建调研报告 152

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157

一、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背景分析 159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国内外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出路 159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汶川应对震后空间形态变化与产业转型的现实要求 160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汶川震后科学重建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160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汶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60

二、汶川县农业发展的基本分析与评价 160

(一)汶川县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160

(二)震前汶川农业发展基础分析与评价 162

(三)“5·12”特大地震对汶川农业造成的影响分析 162

三、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 163

(一)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模式 163

(二)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分析 164

(三)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机遇 165

(四)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障碍分析 166

(五)基本结论 166

四、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目标 167

(一)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 167

(二)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168

(三)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配置 168

(四)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169

五、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171

(一)加强土地复垦整理 171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72

(三)加强技术改良与技术推广 173

(四)大力发展开放型生态农业 173

(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174

六、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 174

(一)生态农业区域布局 174

(二)生态农业产业带与基地布局 174

七、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175

(一)河谷平坝粮经蔬复合型种养模式 175

(二)缓坡台地果—草—畜(沼)循环经济模式 175

(三)高山庭院特色养殖与生态经济林模式 175

八、汶川县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176

(一)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引导与组织保障 176

(二)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投入 176

(三)推进生态农业组织化建设 176

(四)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177

(五)探索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177

(六)多渠道筹集生态农业发展资金 177

(七)争取特殊政策支持 177

汶川县羌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研究 179

一、汶川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82

(一)汶川旅游发展的环境 182

(二)主要旅游资源评价 183

(三)汶川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84

二、羌文化生态旅游区产业定位和战略思路 189

(一)羌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基本内涵 189

(二)产业定位 189

(三)功能分区和主题定位 190

(四)主要发展目标 190

(五)战略思路 190

三、发展战略重点及举措 191

(一)战略重点 191

(二)战略方案 192

(三)主要举施 193

四、重点项目建设 194

(一)北部片区 194

(二)南部片区 197

(三)213国道沿线 199

五、支撑和保障体系 200

(一)支撑体系 200

(二)配套体系 201

(三)保障体系 202

附录 汶川旅游资源概况 203

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5

一、构建灾后重建指标体系的战略思考 207

(一)汶川县灾区重建的特点与难点 207

(二)国内外灾区重建经验 208

(三)制定指标体系的目的意义 212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213

(一)基本思路 213

(二)基本框架 214

(三)指标可达性分析 215

三、灾后恢复重建展望 223

(一)总体布局更合理 226

(二)经济发展更健康 226

(三)基础设施更完善 228

(四)文化教育水平更高 228

(五)社会保障更充分 229

(六)社会发展更和谐 229

(七)环境质量更提高 229

四、对策与建议 229

(一)系统实施,分步推进 229

(二)综合管理,协调发展 230

(三)公平分配,保障生活 231

(四)引进人才,优化配置 231

(五)统筹安排,充分就业 231

汶川县灾后教育事业发展研究 233

一、汶川县情教情、地震灾情、灾后教育恢复重建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236

(一)震前汶川县情教情概况 236

(二)汶川地震灾情及其巨大损失 237

(三)汶川教育系统灾情综述 237

(四)灾后汶川教育重建现状与存在问题 238

二、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的指导思想、重建方针与基本路径 240

(一)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三观”导向 240

(二)重建方针:坚守“四十字方针”,做好“四个结合” 241

(三)基本路径:实施灾后教育重建系统工程 242

三、汶川县灾后教育恢复重建的近期与长远发展纲要 244

(一)全县教育系统恢复重建与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 244

(二)教育“物质硬件重建”的主要内涵、基本要求与实施模式 245

(三)教育“非物质要素重建”的主要内涵、基本要求与实施模式 248

四、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的人财物投入预算、成本效益分析和融资投资渠道 259

(一)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的人财物投入预算 259

(二)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的成本效益分析 262

(三)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的融资投资渠道 264

五、整体统筹推进,加速“十大创新”——对汶川教育系统灾后重建、全面发展的对策建议 266

(一)创新教育思想理念,新建“优教优育五大指数” 266

(二)创新教育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类型多样化 267

(三)创新教育重建路线,培养多类型专业人才 267

(四)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力促汶川教育“八化” 268

(五)创新学校办学路线,推行兴教“五引”举措 268

(六)创新名优品牌学校,打造“五大名牌”效应 269

(七)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新建优教“四大机制” 270

(八)创新支教优惠政策,开辟多元化投入渠道 271

(九)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271

(十)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提升教育系统管理水平 272

附件 国内外灾后教育重建经验的典型案例分析 273

汶川县灾后重建卫生资源整合研究 279

一、汶川县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调查 281

(一)震前基本情况 281

(二)地震损坏情况 282

(三)灾后重建情况 282

二、汶川县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83

(一)存在问题 283

(二)原因分析 283

三、汶川县医疗卫生资源整合构想 285

(一)总体思路 285

(二)基本原则 286

(三)整合目标 287

四、有关对策建议 288

(一)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和谐医疗卫生秩序 288

(二)深入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 290

(三)加快建设网络化、高效率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93

(四)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294

(五)精心创建汶川医疗卫生品牌 297

汶川县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研究 299

一、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基本内涵 302

(一)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基本内涵 302

(二)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内涵分析 303

二、国内外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历史经验 304

(一)国外灾后精神家园重建 304

(二)国内灾后精神家园重建 306

(三)国内外灾后精神家园重建工作给予我们的启示 308

三、汶川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现状调查分析 309

(一)震前汶川精神家园建设基本情况 309

(二)汶川大地震对汶川县精神家园的破坏性影响 310

(三)汶川大地震对汶川县精神家园的积极影响 310

(四)汶川灾后精神家园建设取得的成绩 311

(五)汶川灾后精神家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312

四、汶川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对策措施 313

(一)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4

(二)汶川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对策措施 314

结语 320

后记 321

汶川县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323

一、和谐社会概述 325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32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325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326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27

(一)目标任务 327

(二)主要原则 328

(三)研究视角 328

(四)指标体系 329

(五)基本途径 332

(六)切入点 333

三、汶川县构建和谐社会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333

(一)确立基本方针,突出主攻方向 334

(二)大力推进民生工程,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35

(三)加快生态恢复重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38

(四)扎实开展维稳工作,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340

(五)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341

(六)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44

四、汶川县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 345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 345

(二)大力提高党和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346

(三)全力抓好民生工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48

(四)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全力修复生态系统 350

(五)深化综治维稳工作,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351

参考文献 352

汶川县营造干部干事创业机制研究 355

一、汶川县灾后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主要举措 357

(一)灾后汶川干部队伍概况 357

(二)灾后汶川县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主要举措 358

二、汶川县营造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机制的问题现状 361

(一)干部自身的问题 361

(二)外在机制的不足 362

(三)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对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新要求 362

三、汶川县营造干部干事创业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364

(一)建立健全干部干事创业的理念塑造和舆论引导机制 365

(二)建立健全干部干事创业的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366

(三)建立健全干部干事创业的考核评价和监督约束机制 369

汶川县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研究 373

一、引言 375

(一)研究背景 375

(二)文献综述 375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377

二、汶川县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379

(一)汶川县经济概况与总体规划 379

(二)农户收支状况与金融需求分析 381

(三)企业概况与金融需求分析 384

(四)政府金融需求分析 386

(五)小结 387

三、汶川县金融体系总体布局及其存在的问题 388

(一)汶川县金融体系总体布局 388

(二)金融机构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的作用 392

(三)金融机构在灾后重建中可利用的资源 393

(四)汶川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393

四、全球灾后重建金融支持的经验与教训 396

(一)灾后重建的全球经验 396

(二)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经验 399

五、汶川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亟待梳理的几个前提 405

(一)灾后重建中金融应以农民组织化的提高与龙头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繁荣,提高居民的可持续生存能力 405

(二)合理界定灾后重建金融支持的政策性边界,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全民共建、灵活开放的金融体系 407

(三)金融机构灾后重建中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可能性与前提条件 408

六、通过打造汶川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的方式来促进汶川金融体系的发展 410

(一)放开灾区金融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引导各类资金的进入,以实现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410

(二)创新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核销方式,促进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 411

(三)建立健全符合农村经济实际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降低金融服务运营成本,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化发展 411

(四)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机构运营效率,实现灾后重建中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414

(五)加强巨灾保险基金的建立 416

(六)实行区别对待的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增强灾区金融机构放贷能力 416

七、汶川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417

(一)设立汶川县金融办作为政府、企业与银行的统一协调部门 417

(二)利用灾后重建的有利环境,创设一批新型金融机构 418

(三)加强政府投资公司的建设,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 422

(四)利用金融资源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427

(五)加强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的建设,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化发展 428

(六)大力促进信息平台的搭建与发展,节约金融机构交易成本 429

(七)加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扶持与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 429

(八)加强金融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的建设 430

参考文献 431

“四新”技术在汶川灾后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433

一、“四新”技术的概况 435

(一)“四新”技术介绍 435

(二)灾后重建新技术的选择 436

二、国内外灾后恢复重建经验总结 436

(一)日本灾后重建经验 436

(二)美国灾后重建经验 437

(三)中国台湾灾后重建经验 438

(四)小结 438

三、灾后重建对“四新”技术的需求及应用障碍 439

(一)灾后重建对“四新”技术的需求分析 439

(二)灾后重建“四新”技术应用存在的障碍 440

四、案例分析——城市规划对“四新”技术应用的控制 440

(一)城市规划对“四新”技术应用的总体控制 440

(二)“四新”技术在映秀灾后重建体系中的应用 441

(三)“四新”技术在映秀灾后重建建筑系统中的应用 448

五、“四新”技术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应用的保障措施 452

(一)政府扶持 452

(二)人才保障 452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 452

(四)城市规划的指导与控制 452

(五)强化对灾区农业的科技支撑 452

汶川县羌族服饰与刺绣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453

一、震前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历史样态把握 455

(一)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基本历史背景溯源 455

(二)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文化语境和符号学内涵 455

(三)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品格 458

二、震后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总体现状分析 459

(一)震后羌族服饰的文化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460

(二)震后羌族刺绣的文化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461

(三)震后羌绣传人的文化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461

三、保护和开发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战略思路 462

(一)保持或恢复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原生态 463

(二)对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整体性活态保护 463

(三)坚守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可解读性原则 464

(四)强化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可持续性原则 464

四、保护和开发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实施建议 465

(一)建立羌族服饰与刺绣博物馆和传习所 465

(二)加强对羌绣传承人的保护、支持和资助 465

(三)逐步形成羌绣传人职业化,羌绣产业化,羌绣保护系统化的格局 465

(四)对羌绣的制作采取开放式体验并配合旅游项目进行传播 466

(五)以多种艺术手段为载体对羌族服饰和羌绣进行保护和宣传 467

(六)以羌族服饰和羌绣的元素进行创意产业的开发 467

(七)强化羌族服饰和羌绣的“三品”意识 468

(八)保护羌族服饰和羌绣的文化生态环境,建立羌文化生态的典型村寨 469

(九)提倡麻植物的种植 469

(十)组织编写介绍羌族服饰、羌绣及图案、技艺的教材 470

(十一)成立羌族服饰和羌绣振兴计划领导小组 470

后记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