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域环境特征 1
第一节 地理概况 1
一、海岸 1
二、海湾 2
三、底质 5
四、入海径流 6
第二节 理化环境 7
一、渤海 7
二、黄海 25
第三节 生物环境 34
一、浮游植物 34
二、浮游动物 40
三、底栖生物 47
四、饵料生物水平评价 55
第二章 渔业资源结构 57
第一节 调查方法 57
一、调查区域及材料来源 57
二、优势种分析 58
第二节 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58
一、种类组成 58
二、优势种和重要种 62
三、数量分布 63
第三节 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 74
一、黄、渤海渔业生物种类组成 74
二、黄、渤海渔业生物种类季节和区域变化 84
三、优势种 86
第四节 渔业资源密度分布季节变化 96
一、渔业资源总密度分布 96
二、鱼类密度分布 99
三、渔业无脊椎动物密度分布 101
第五节 主要种类生物学特征及其资源动态 105
一、鱼类 105
二、渔业无脊椎动物 175
第三章 增殖放流种类基础生物学 200
第一节 鱼类 200
一、当前增殖种类 200
二、具备增殖潜力种类 208
第二节 虾、蟹类 224
一、当前增殖种类 224
二、具备增殖潜力种类 227
第三节 头足类 232
一、当前增殖种类 232
二、具备增殖潜力种类 233
第四节 海蜇 235
第四章 食物网结构与敌害关系 237
第一节 渤海 237
一、鱼类群落的功能群组成 237
二、营养结构与敌害关系 242
第二节 黄海北部 243
一、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 243
二、营养结构与敌害关系 249
第三节 莱州湾 251
第五章 增殖放流与追踪技术 254
第一节 国内外水生生物标志放流技术发展现状 254
一、鱼类标志放流技术 258
二、中国对虾标志放流技术 259
三、蟹类标志放流技术 260
四、贝类标志放流技术 260
五、海蜇和乌贼标志放流技术 261
第二节 标志技术方法 261
一、体外挂牌标志 262
二、切鳍标志 268
三、烙印标志 269
四、化学标志法 269
五、金属线码标志 279
六、被动整合雷达标志 281
七、档案式标志 282
八、分离式卫星标志 283
九、生物遥测标志 284
第三节 增殖放流技术 287
一、鱼类放流技术 287
二、中国对虾放流技术 291
三、三疣梭子蟹放流技术 292
四、海蜇放流技术 293
第四节 放流跟踪调查技术 293
一、制订合理的放流效果评价体系 294
二、准确应用标志手段跟踪放流群体 294
三、增殖放流生态效果评价 294
四、回捕率 295
五、跟踪调查方法 296
六、完善资源增殖管理措施 298
第五节 增殖放流与追踪调查实例 299
一、褐牙鲆增殖放流及追踪调查 299
二、半滑舌鳎增殖放流实例 318
三、中国对虾增殖放流及跟踪调查 322
四、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及调查评估 330
五、海蜇增殖放流及追踪调查 335
第六节 分子标记在资源增殖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342
第六章 渔业资源增殖现状及其前景 355
第一节 增殖放流现状 355
一、中国对虾 355
二、海蜇 370
三、三疣梭子蟹 380
四、鱼类 384
五、金乌贼 388
第二节 前景分析 391
一、放流水域划分 391
二、适宜放流的种类 396
参考文献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