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自序 1
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生平简谱 1
第二节 著作简介 12
一、《熊子真心书》 12
二、《唯识学概论》第一种讲义本 12
三、《唯识学概论》第二种讲义本 13
四、《因明大疏删注》 13
五、《唯识论》 14
六、《新唯识论》文言本 14
七、《破破新唯识论》 15
八、《佛家名相通释》 16
九、《中国历史讲话》 16
十、《新唯识论》语体本 17
十一、《读经示要》 18
十二、《十力语要》 20
十三、《十力语要初续》 21
十四、《韩非子评论》 21
十五、《摧惑显宗记》 22
十六、《与友人论张江陵》 22
十七、《论六经》 23
十八、《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 23
十九、《原儒》 24
二十、《体用论》 25
二十一、《明心篇》 26
二十二、《乾坤衍》 26
二十三、《存斋随笔》 26
二十四、《先世述要》 27
二十五、《熊十力与刘静窗论学书简》,刘述先编 27
第二章 熊十力学说之思想渊源 29
第一节 一圣二王之归向暨阐扬 29
一、孔子 29
二、王阳明 31
三、王船山 35
第二节 诸子各家之撷取与融会 39
一、孟子 39
二、程明道 40
三、程伊川 42
四、朱熹 44
五、陆九渊 46
六、陈白沙 48
第三节 佛道哲学之取舍和参赞 49
一、佛家思想之取舍和参赞 49
二、道家哲学之取舍和参赞 51
第四节 近人师友之辅翼及切磋 53
一、严复 53
二、康有为 54
三、谭嗣同 55
四、章炳麟 56
五、欧阳渐 57
六、马一浮 59
七、梁漱溟 61
八、林宰平 61
第五节 西方学说之冲激及开广 62
一、柏格森 62
二、黑格尔 64
三、罗素 65
结语 66
第三章 熊十力对易学发展之批评 69
第一节 周前易学之抑扬 69
一、圣王易学之揣论 69
二、《连山》、《归藏》之探论 71
第二节 汉魏易学之评骘 74
一、汉易之论评 74
(一)汉易论略 74
(二)汉易传承&二 75
(三)诸家述评 76
(四)《易纬》义阐 78
二、魏易之论述 82
第三节 宋代易学之褒贬 85
一、周敦颐 85
二、张载 90
第四节 清代暨民国易家之考察 93
一、清代易家之评价 93
(一)焦循 93
(二)胡煦 99
(三)其他易家 99
二、民国易家之评论 100
(一)尚秉和 100
(二)其他易家 100
结语 101
第四章 熊十力释《易》之方式 103
第一节 援引《周易》经传 103
一、引卦爻辞为释 103
(一)援卦辞以释 103
(二)援爻辞以释 105
二、引十翼为释 106
(一)举〈彖传〉以释 106
(二)举〈象传〉以释 107
(三)举〈系辞传〉以释 108
(四)举〈文言传〉以释 108
(五)举〈说卦传〉以释 110
第二节 徵引群经 110
一、引《尚书》以说《易》 110
二、引《诗经》以说《易》 111
三、引《礼记》以说《易》 111
四、引《春秋》以说《易》 111
五、引《论语》以说《易》 112
六、引《孟子》以说《易》 114
第三节 广徵诸家 114
一、宗本船山以注《易》 114
(一)明引船山之说 114
(二)暗用船山之说 116
二、偶引诸家以注《易》 121
(一)《子夏易传》 121
(二)《易纬》 121
(三)马融 122
(四)郑玄 122
(五)虞翻 122
(六)王肃 123
(七)干宝 123
(八)王弼 124
(九)《九家易》 124
(十)韩康伯 125
(十一)刘瓛 125
(十二)伏曼容 125
(十三)卢景裕 126
(十四)崔憬 126
(十五)李鼎祚 126
(十六)程伊川 127
第四节 稽采众法 129
一、参佛法 129
二、证史事 130
三、佐经验 131
四、验科学 132
五、采譬喻 133
六、通己著 134
七、归人事 135
结语 136
第五章 熊十力易学之义蕴 139
第一节 易学本体观 139
一、本体诸议 140
二、本体性质 140
(一)本体六义 140
(二)本体阐义 141
三、本体诸名 143
(一)太极 143
(二)乾元 143
(三)本体、实体、体 144
(四)道、天道、天 145
(五)理、性、命、真理、道体、性体、真几 146
(六)本心 146
(七)能变、恒转、功能 148
(八)真如、法性 148
(九)性智 148
(十)仁、仁体 149
(十一)良知、明德、至善 149
第二节 易学作用论 150
一、「作用」义诠 150
二、翕辟成变 151
(一)翕辟说之历史发展 152
(二)翕辟之义涵 152
(三)翕辟之关系 153
(四)翕辟与生灭 154
(五)翕辟与八卦 156
三、乾坤互含 158
(一)乾坤之性质 158
(二)乾坤之关系 159
第三节 体用不二之易学特点 162
一、体用不二之触发 162
二、体用不二之内涵 163
(一)即用显体,於用识体 163
(二)摄体归用 164
(三)体用可分而不可分 165
(四)即用即体,即体即用 166
(五)证体知用 166
(六)作用见性 167
(七)即工夫即本体 167
结语 168
第六章 熊十力易学之推阐 171
第一节 天人论 171
一、天人不二之天人观 172
(一)天理与人欲 172
(二)人得天而生 173
(三)天恃人而成 174
(四)天人不二 175
二、尽人合天之人生论 177
(一)持畏事天 177
(二)希圣尽能 179
(三)立志反己 180
(四)敦仁修德 181
第二节 知识论 183
一、中西学术论衡 183
二、智与知识 185
三、科学日益之学 187
(一)古科学思想 188
(二)《易》格物之学 189
第三节 治化论 195
一、治化之要义 195
(一)治化之原——本仁心、发仁政 195
(二)治化之道 196
(三)治化之极——国咸宁、臻大同 203
二、群经之言治 204
结语 208
第七章 熊十力易学之综结 209
第一节 熊十力易学之要目 209
一、尊生而不可溺寂 209
(一)生生思想之阐扬 210
(二)生命哲学之表彰 212
(三)耽虚溺寂之抨击 214
二、彰有而不可耽空 216
三、健动而不可颓废 218
四、率性而无事绝欲 221
第二节 熊十力易学之商榷 223
第三节 熊十力学术之回响 227
一、熊十力学术之回应 228
二、熊十力学术之影响 229
结语 233
第八章 结论 235
主要参考书目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