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左与右 课程改革的第三条道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郝德永著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504173980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

引论 课程改革逻辑与方法的世纪审判及转换 1

第一章 变革的力量:改变课程改变教育 11

一、课程改革的缘起与动因 11

(一)社会需求的时代性与课程功效的滞后性 12

(二)教育性资源的丰富性与课程空间的有限性 13

(三)教育期待的多元性与课程旨趣的单向性 14

二、课程改革的要义与意义 15

(一)课程改革是教育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与象征 16

(二)课程改革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理性化的手段与保障 17

(三)课程改革是教育范式恰切性状态实现的前提与途径 18

三、课程的历史沿革与“代际”突变 20

(一)政治理性主义课程范式 20

(二)宗教神道主义课程范式 22

(三)人文主义课程范式 23

(四)科学主义课程范式 24

四、课程重建运动:当代西方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26

(一)战后英国课程改革 26

(二)战后美国课程改革 33

(三)战后日本课程改革 41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中国基础教育的长征之旅 49

一、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反思 49

(一)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 50

(二)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56

二、历史性跨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64

(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及推进过程 64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突破 67

(三)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不良倾向 74

(四)新课程改革的内部障碍及症结 79

第三章 本质主义: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失范 91

一、本质主义知识论及其“合法性”危机 91

(一)知识的客观性标准与确定性品质 92

(二)知识的公共性逻辑与肯定性立场 93

(三)知识的还原性思维与单向度路径 94

二、教育学的本质主义追求及其悲惨命运 95

(一)次等学科的地位 96

(二)并不科学的科学化逻辑 98

(三)作为指令的现实性存在依据 100

三、“定义性”思维与教育的“错位”诠释现象 103

(一)过度诠释现象 104

(二)非历史性诠释现象 105

(三)非对象式诠释现象 106

四、教育者信条与“塑造性”学习 108

(一)学习信念的他律性品质与教化性学习逻辑 108

(二)学习期待的非主体品质与强制性学习模式及策略 110

(三)学习评价的筛选性品质与排斥性学习氛围 112

第四章 变革的陷阱:课程改革的方法论检视 115

一、课程改革定位的错位 115

(一)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政治运动 116

(二)课程改革作为一种社会“疗方” 119

(三)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新政“要件” 121

二、课程改革方式的扭曲 123

(一)突变式:课程改革过程的脱节 123

(二)垂直型:课程改革支持性环境的缺乏 124

(三)革命化:课程改革路线的偏失 126

三、课程改革方法的本质主义立场及困境 128

(一)二元论思维及盲人摸象式课程改革信条的价值性紊乱 128

(二)“主义化”逻辑及“茧式化”课程改革立场的难为境遇 130

(三)还原论方法及单向度课程改革“处方”的无为状态 132

四、课程改革的未曾“发生”状态及“无效”状况 133

(一)“专家操纵”造成教师的“未改变”状况,致使课程改革陷入未曾“发生”状态 134

(二)职业权利的缺乏造成教师主观上不支持改革,致使课程改革只是得到有限的、支离破碎的执行 136

(三)职业能力的缺乏造成教师客观上不适应改革,致使课程改革形式上变化较多、实质性进步很小 138

第五章 立场的转换:课程改革认识论基础的重建 141

一、当代教育的不可“定义性”品质 141

(一)当代教育的超越性逻辑与品质 142

(二)当代教育的建构性逻辑与品质 145

(三)当代教育的内在性逻辑与品质 146

二、当代课程的生成性品质与自律途径 149

(一)课程的生成性逻辑 150

(二)自主权原理与对话中心课程 154

(三)学习者信条与协商式学习 156

(四)非等级评价与支持性学习环境 160

三、当代课程的知识论逻辑转换 162

(一)打破知识“压缩饼干”的课程定位 162

(二)超越“肯定性”的课程知识思维 165

(三)转变“特殊认识过程”的课程实施立场 167

第六章 突破二元对立:哲学社会学方法论新视野 170

一、超越门户之见——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方法论 170

(一)波澜壮阔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171

(二)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最强音 178

(三)走向修正与折中的“第三种形而上学” 182

二、超越结构与行动的对立——当代实践社会学方法论 198

(一)经典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症结及困境 198

(二)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方法论 211

(三)吉登斯的二重性社会学方法论 222

第七章 超越左与右:课程改革的第三条道路 231

一、课程改革过程及其复杂性品质 231

(一)课程改革的过程及程序 231

(二)课程改革过程的复杂性品质 235

二、课程改革方法论恰切性的一般指标 241

(一)时代性 242

(二)专业性 244

(三)复合性 246

三、课程改革的立场与原则 247

(一)整体性立场 248

(二)过程性思维 253

(三)实践性路径 256

四、课程改革的中介道路 259

(一)中介道路的辩证性品质与逻辑 259

(二)中介道路的系统性信念与立场 261

(三)中介道路的折中性路径与方法 263

结论 课程改革研究的新视点与新规则 271

参考文献 275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