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村庄 1
一、坪头村概况 1
(一)坪头村的变迁由来 2
(二)自然经济概貌 5
(三)地震催生出示范村 9
二、经济制度变迁与发展 14
(一)改土归流前的经济制度 14
(二)改土归流——封建地主经济 17
(三)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22
(四)家庭联产承包制 25
三、古老而传统的种植业 29
(一)土地 30
(二)作物 33
(三)生产工具 43
(四)耕作制度与科技运用 48
四、家庭手工业 52
(一)羌绣 52
(二)咂酒 56
(三)牦牛角梳 59
(四)铁器制作 62
(五)木器加工 65
(六)竹器制作 68
(七)烤酒 72
(八)面条加工 75
五、灾后重建奇葩——乡村旅游业 78
(一)灾前经济概貌 79
(二)震灾催生新发展——“坪头模式” 81
(三)“坪头模式”——乡村特色文化旅游 85
(四)规划与定位 92
六、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 97
(一)粮食直补政策 98
(二)退耕还林政策 100
(三)金融政策 101
(四)灾后重建政策 104
七、风俗习惯与文化生活 121
(一)崇拜 122
(二)语言 123
(三)服饰 124
(四)饮食 126
(五)建筑 128
(六)出行 130
(七)家庭和婚姻 130
八、“坪头模式”的问题、困惑与展望 133
(一)“坪头模式”的主要问题 133
(二)“坪头模式”的困惑 136
(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138
第二部分 农户 145
九、果蔬种植户 145
(一)传统种植户——王爱明家 145
(二)果蔬专业户——吴爱全家 148
(三)新式种植户——余怀平家 152
(四)青脆李与蔬菜种植户——吴爱理家 154
(五)种植青脆李大户——王成家 156
十、农副业兼营发展户 161
(一)种植与铁匠兼营户——王成安家 161
(二)种植兼营商店户——王学原家 164
(三)种植兼打工户之一——王爱山家 167
(四)种植与面条加工兼营户——王学继家 169
(五)种植与打工户之二——陈林家 174
十一、乡村旅游助推户 176
(一)旅游品生产者——王安兵家 176
(二)小卖部经营户——杨斌家 178
(三)旅游公司参与者——王学让家 181
十二、特殊贡献户 184
(一)村老干部之家——余金泉家 184
(二)人民教师——余崇贵家 188
(三)医生专业户——顺召利家 190
十三、困难户 192
(一)低保户——陈光明家 192
(二)震后自救典型——何忠良家 195
(三)自强不息户——吴仲花家 198
(四)“夕阳”老人——王学会家 201
第三部分 农民 204
十四、早期村干部 204
(一)历史人物——王学聪 204
(二)精通农技的老出纳——余金泉 210
(三)村“活数据库”——余怀平 214
(四)老会计——李光宗 218
(五)老党员兼教师——王学全 221
十五、时代弄潮人 224
(一)“市场化”新型农民——杨斌 224
(二)种李子能手——王成 226
(三)手工能匠——王安兵 229
十六、坪头“女杰” 232
(一)家庭作坊实践者——吴宗丽 232
(二)诚信女老板——王桂红 234
(三)服务业先行者——张泽莉 237
(四)80后餐饮创业女杰——赵福英 239
(五)学识与梦想的践行者——潭凤清 243
十七、特殊专业人才 248
(一)大山里走出的林业站长——兰洪万 248
(二)默默奉献的医生——顺召利 250
(三)村长助理——赵琴 252
十八、普通百姓 256
(一)“鲁宾逊”式人物——王秀全 256
(二)健康老人——吴关礼 259
(三)地道农民——王爱明 261
(四)外嫁过来的女子——杨克子 263
(五)普通又坚强的年轻人——吴宗喜 266
(六)朴实善良的打工妹——王安凤 267
(七)低保户主——陈光明 270
后记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