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犯罪人被害化调查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包雯,张亚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0214943
  • 页数:2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女性犯罪人被害化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女性犯罪人被害化防治的立法建议、司法建设、社会环境建设。通过河北省女子监狱的实证调查,研究女性犯罪人被害化这一问题,对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对《婚姻法》今后修改提出建议,对司法实践中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提出建议,对妇联等社会组织在预防女性犯罪工作、预防家庭暴力等工作提出建议。

引言 1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1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6

四、本课题的预期价值 6

第一章 女性犯罪人被害化的内涵 7

第一节 犯罪人被害化概念 7

一、犯罪人被害化问题提出 7

二、犯罪人被害化的内容 8

第二节 女性犯罪人的特征 12

一、女性犯罪人的主体特征 12

二、女性犯罪人的生理特征 14

三、女性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6

四、女性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20

五、女性犯罪的犯罪类型特征 22

第二章 女性犯罪人被害化的表现形式 37

第一节 事前女性犯罪人被害化 37

一、事前犯罪人被害化之争及因素分析 37

二、事前女性犯罪人被害化的具体因素探析 46

第二节 事中女性犯罪人被害化 54

一、女性权利之缺损——《刑事诉讼法》的社会性别分析 54

二、侦查阶段的女性犯罪人被害化 57

三、起诉阶段的女性犯罪人被害化 62

四、审判阶段的女性犯罪人被害化 63

第三节 事后女性犯罪人被害化 66

一、设施内处遇中的女性犯罪人被害化 67

二、社会内处遇中的女性犯罪人被害化 77

第三章 女性犯罪人被害化防治的立法建议 81

第一节 建设法治国家是保护女性犯罪人的基本前提 81

一、法治国家对女性犯罪人事前保护的重要性 81

二、建设法治国家才能对女性犯罪人事中有效保护 83

三、建设法治国家是对女性犯罪人事后保护的基本前提 84

第二节 反家庭暴力是防治女性犯罪人被害化的重要环节 85

一、家庭暴力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85

二、家庭暴力的概念 90

三、域外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实践 93

四、我国反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及评价 96

第三节 加强婚姻法对女性权利的保护 103

一、从财产权上加强女性权利的保护 104

二、我国婚姻法对女性人身权保护的不足之处 110

三、修改婚姻法的建议 112

第四章 女性犯罪人被害化防治的司法建设 123

第一节 侦查程序中对女性犯罪嫌疑人被害化的预防 126

一、证据收集中对女性犯罪人的权利保护 126

二、强制措施中对女性犯罪嫌疑人的特殊保护 132

三、冻结、扣押程序中对女性犯罪嫌疑人的财产保护 136

第二节 起诉程序中对女性犯罪嫌疑人被害化的预防 138

一、对女性犯罪人放宽不起诉条件 140

二、对女性犯罪人刑事和解的运用 144

第三节 审判过程中对女性犯罪嫌疑人被害化的预防 151

一、尊重女性被告人的着装权 151

二、保障女性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 154

三、有效组织法庭审理 157

四、区别对待受虐妇女犯罪案件 158

第四节 刑罚执行中对女性犯罪人被害化的预防 162

一、充分运用行刑制度,促进“以暴制暴”女性回归社会 162

二、关注女性犯罪人,适当加大减刑幅度 163

三、提高女性犯罪人社区矫正比例,降低再犯率 165

第五章 女性犯罪人被害化防治的社会环境建设 167

第一节 完善女性权利保障机制 167

一、女性权利概述 167

二、女性被害化的根本原因 171

三、完善中国女性权利的保护机制 174

第二节 加大对女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176

一、扩大女性受教育范围、普及法律知识 176

二、全社会关注女性生活状况 183

第三节 建立家庭、集体、社会对女性的保护网络 195

一、保护女性从家庭做起 195

二、对女性犯罪人的教育与挽救 199

三、对女性犯罪人的社会宽宥 204

第四节 加大律师对女犯的法律帮助 206

一、加大律师对女犯提供法律帮助的重要性 206

二、律师对女犯提供全面的法律帮助 210

附录一 河北省女子监狱受虐妇女犯罪调查问卷 212

附录二 河北省女子监狱关于家庭暴力引发犯罪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215

附录三 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 217

一、家庭暴力下受暴女性犯罪案件的特点 217

二、我国家庭暴力案件的发展趋势 220

三、家庭暴力下受暴女性犯罪量刑与执行途径建议 221

四、结语 227

主要参考文献 229

后记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