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五十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萧祥剑著
  • 出 版 社:北京:团结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2616578
  • 页数:512 页
图书介绍:对今人而言,此书虽为治国理政而编,但其中的思想对于领导干部如何为政、企业家如何治企,乃至个人如何修身齐家,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群书治要》所体现出的古圣先王的治国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化解世界冲突,都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第一讲 《群书治要》:齐家治国必读之经典 2

《群书治要》的缘起 2

《群书治要》的编撰 3

《群书治要》的流传 6

《群书治要》概览 8

第二讲 “圣贤政治”之以道治国(一) 12

“圣贤政治”的境界 12

天命之谓性 14

率性之谓道 15

修道之谓教 1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8

第三讲 “圣贤政治”之以道治国(二) 21

“元亨利贞”的启示 21

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 22

失天之度,虽满必涸 24

最上之道,莫若法天 25

第四讲 “圣贤政治”之以德治国(一) 29

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29

齐家治国,修德为本 30

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32

非有所为,上德之道 33

为政以德,孝为德本 36

第五讲 “圣贤政治”之以德治国(二) 38

《孝经》感应章的启示 38

舜帝的故事 39

为什么古人要举孝廉 41

厚德方能载物,无德必有灾殃 41

孔夫子对领导干部的提醒 43

第六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一) 46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46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47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48

推己及人为仁 50

仁昭义立,德博化广 52

第七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二) 55

仁义废则太平不兴 55

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 56

惟仁者宜在高位 57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 58

荀吴成就道义 59

栾共子杀身以成仁 61

仁义为本,法度为末 62

第八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三) 65

仁义不可违 65

仁的三种境界 67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68

第九讲 “圣贤政治”之以礼治国(一) 70

不学礼,无以立 70

晏子与齐景公论“礼” 71

礼为天之经、地之义 72

礼的本质是恭敬 74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76

第十讲 “圣贤政治”之以礼治国(二) 80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80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84

为什么儿媳妇要跪着给长辈盛汤 86

没有礼,天下就会失去和谐 87

第十一讲 “圣贤政治”之以乐易俗(一) 90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90

音乐对人心的影响 91

“鸣琴而治”的典故 95

音声之道,与政相通 96

第十二讲 “圣贤政治”之以乐易俗(二) 99

音乐要引导人向善 99

古圣先王的制乐之方 100

亡国之音不可听 101

从流行音乐看社会风俗 104

魏文侯和子夏的对话 105

君好之,子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 107

遇到灾难要停止娱乐 108

礼乐片刻不能去身 108

德仁义礼,不可亡失 110

第十三讲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教学的宗旨和目标 112

“王道”与“霸道” 11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13

忽视教育的可怕 115

五伦之教的缘起 115

孔夫子是如何审理案件的 117

教学之道,以孝为要 119

第十四讲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122

务本莫贵于孝 122

四种教育,协调配合 123

伦理教育 125

道德教育 127

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 128

因果教育 130

对君王和继承者的教育 132

御前讲座的历史传统 133

第十五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一)——用人决定成败 135

十八学士成就“贞观之治” 135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137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140

尚贤者,政之本也 141

周公尚贤 142

齐宣王所好 143

第十六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二)——如何求取贤才贤 146

愉易平静以待贤 146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 147

上主以师为佐 149

贤能举贤,进贤为贤 152

樊姬兴楚的故事 154

第十七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三)——如何识别贤才 156

识人必先正己 156

不知其人视其友 157

以九德选贤 158

选人的六条规则 160

观其行,察其德 162

第十八讲 任用贤能,去除奸佞(一)——如何任用贤才 167

举贤还需用贤 167

任贤勿贰,用人不疑 169

虚心而下听 170

远离奸佞之人 173

第十九讲 任用贤能,去除奸佞(二)——如何识别佞臣 176

会导致亡国的六种邪臣 176

齐桓公之死 179

第二十讲 拔奇取异,安定社稷——多事之世须用奇 183

尧帝选拔虞舜 183

武丁任用傅说 185

周文王与姜太公 186

齐桓公用管仲 187

萧何月下追韩信 188

国将亡,必恶忠臣之语 190

第二十一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一)——历史的经验总结 192

历史得出的结论 192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 194

西汉衰亡的真因 195

第二十二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二)——正确认识德教和法治 199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的不足 199

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 201

子产、子贱与西门豹 202

刑德成治,不能偏用 204

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 206

第二十三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三) ——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 210

本之以仁,成之以法 210

先行德教,方可用法 212

郤雍的启示 213

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215

好的制度也需要贤人才能执行 216

第二十四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四)——以人为本,谨慎用刑 219

刑法的两面性:圣人以治,乱人以亡 219

酷吏严延年 223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225

第二十五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五)——提升治国的境界 227

唐太宗的仁德 227

太宗释囚的故事 229

治国的三种境界 232

第二十六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为政要以民为本 235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235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236

视民知治不 238

善为国者,爱民如子 239

圣君和贤臣的对话 240

尧帝是如何对待百姓的 242

大禹的自我反省 243

君者,民之源也 244

第二十七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246

得民心者得天下 246

管子和齐桓公的对话 247

顺应本性,而不是习性 249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50

治国最重要的是使民富且寿 252

富之教之,取信于民 254

乡间教育的重要 255

愚公谷的故事 256

对上访的正确认识 256

第二十八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三)——时刻心存百姓 258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258

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260

一切政事要以民为本 261

万事以民为先 264

第二十九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一)——治国要以农为本 268

重视农业的唐太宗 268

吃饭问题是第一要事 270

治国者要以农为本 271

中国古人为什么不重视商业 272

国家最忧心的事 273

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 275

士农工商为什么如此排列 276

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 278

第三十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二)——古人如何处理工商业和农业的关系 279

《傅子》的“商贾论” 279

商业时代更应重视农业 286

人人务本才是大治之道 286

第三十一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三)——杜绝奢靡之风,禁作奇技淫巧 290

成由勤俭败由奢 290

崇尚节俭是兴国之本 293

社会风气衰败的特征 295

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 296

墨子为什么不造飞机 297

手机引发的命案 298

第三十二讲 偃武修文,以德怀远(一)——谨慎用兵,不可好战 301

大禹感化有苗的故事 301

兵者,不祥之器 304

好战必亡 306

忘战必危 307

圣人的用兵原则 309

第三十三讲 偃武修文,以德怀远(二)——诛暴讨乱,奉行天道 310

圣人是如何用兵的 310

五种不同的军队 311

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312

政善于内,兵强于外 314

战争取胜的根本 316

选择将领的标准 320

第三十四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一)——为君要善于纳谏 323

善于纳谏的唐太宗 323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327

刘邦从谏 328

芮良夫的劝谏 330

第三十五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35

周厉王不听谏言 335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37

亲近谏臣,远离谀臣 338

为臣谏言之难 340

赵简子与周舍 341

第三十六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三)——体谅为臣进谏的不易 343

臣子进谏的不易 343

《非有先生》的启示 344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349

虚心纳谏、知过能改 350

第三十七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四)——国之将兴,贵在谏臣 352

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盛,贵在谏子 352

敢于谏言的臣子才是贤臣 355

敢于直谏的张释之 356

臣子不敢言是国家最大的忧患 358

第三十八讲 治国就是治吏(一)——考功按绩,举贤任能 360

唐太宗的吏治思想 360

考核政绩进行奖罚 362

精简机构,减少官吏 363

重视孝廉,依能授官 364

依据才能授予官职 366

第三十九讲 治国就是治吏(二)——以德赐爵,依功施禄 368

亲民之吏的重要性 368

基层官员不能频繁更换 371

晏子治理阿城的故事 372

德薄而位尊,很少没有灾祸的 374

如何解决贪污腐败 376

赏罚,政之柄也 378

第四十讲 勤修善政,化解灾害(一)——应对灾害的古老智慧 380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 380

天子见怪则修德,士庶见怪则修身 382

人弃常,则妖兴 385

卓茂和鲁恭的德政 387

第四十一讲 勤修善政,化解灾害(二)——反躬修德,化解灾难 389

人人能够反躬修德,就能够化解灾难 389

灾妖不胜善政,梦怪不胜善行 390

为什么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92

中国的古人并不“迷信” 394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395

重视粮食储备 396

上天有好生之德 397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399

天灾是为政失道的征兆 401

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 403

第四十二讲 历史证明的因果律(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406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06

于公积善的故事 409

周歂、冶廑的恶报 410

令尹子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411

杨震家族三代的故事 414

第四十三讲 历史证明的因果律(二)——作恶多端,必遭恶报 416

秦将白起的故事 416

为什么很多武将不得善终 418

洞悉祸福的中国古人 419

申无宇知命 423

唐太宗重视因果教育 424

善于教民的古代明君 425

清朝的孝廉教科书:《宣讲拾遗》 426

第四十四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一)——王化始于闺门 428

王化始于闺门 428

女德对于国家兴衰的影响 431

班婕妤辞辇 434

女子要效法大地,以柔顺为本 436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义 438

第四十五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二)——男女要各守本位 440

男主外,女主内 440

皇后掌管女子教化 442

贤明的皇后 444

守住女子的本位 445

贤明的君王都有贤德女子相助 446

第四十六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三)——女子无德,贻害家国 450

三代之亡,由乎妇人 450

袁绍为什么被曹操打败 452

天下之害,莫大于女饰 454

节俭的邓皇后 455

满招损,谦受益 456

第四十七讲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一)——要懂得预防祸患 458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458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459

《谏太宗十思疏》 460

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 462

“曲突徙薪”的故事 464

不思祸,咎无日矣 46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66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67

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469

第四十八讲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二)——做一个明智的“先醒者” 470

三种君主,三种结局 470

“先醒”的楚庄王 472

“后醒”的宋昭公 472

“不醒”的虢君 473

功成业就,守之以谦 475

孙叔敖为楚相 476

正考父伛偻而走 477

晏平仲辞其赐邑 477

“宥坐之器”的启示 478

五千年的智慧结晶 480

第四十九讲 盛衰兴亡的的规律——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482

盛世的规律 482

衰亡的共同原因 484

真诚恭敬是千古之学 486

信而好古,解行相应 487

文言文:打开经典的钥匙 490

第五十讲 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学习的目的全在应用 492

随时之义大矣 492

不能够食古不化 494

王莽之败的反思 496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497

忽视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走向落后的重要原因 501

学习圣贤教诲,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