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治未病理论 2
第一节 未病先预防 2
一、养慎避邪 2
二、防范非其时色脉 2
三、服食得当 3
四、房事有节 3
五、无犯王法 4
第二节 已病防传变 4
一、防传“我克”之脏 5
二、防侮“克我”之脏 8
三、防母病及子 8
四、防子病累母 9
五、防脏病及腑 9
六、防腑病传脏 9
七、防表病传里 9
八、防里病及表 9
九、防虚证变实 9
十、防实证变虚 10
十一、防轻证变重 10
十二、防“可治”变“不可治” 10
十三、防“欲作”成“已作” 10
十四、防旧疾未愈而新病将作 11
十五、防此病演变为彼病 11
十六、防调护不当而变生他证 11
十七、防病机转化 11
十八、防正虚邪实 11
十九、防误治致变 12
二十、防失治致变 14
二十一、防处方、服药无度 14
第三节 已愈防复发 16
第四节 不治能自愈之病 16
第五节 治已病防伤及非病 17
一、东汉所论 17
二、当今见闻 17
第六节 典型病例选介 19
一、头、颈部疱疹案 19
二、腰、胁部疱疹案 19
第二讲 整体观与个体观理论 22
第一节 整体观 22
一、天(自然)之整体观 22
二、人之整体观 25
第二节 个体观 28
一、在发病学上 29
二、在治疗学上 29
第三节 天人整体观 30
一、《内经》天人整体观说约 30
二、《金匮》的天人整体观 32
第四节 典型病例选介 35
一、申时寒战案 35
二、食油荤则五更泻案 36
附:感染性炎症用青霉素不效的中医观 37
第三讲 阴阳理论 40
第一节 以阴阳阐释病因病机 40
一、论五因、分病证 40
二、释病机、明病位 42
第二节 凭阴阳明确脉象证候 45
一、审脉象之阴阳 45
二、辨证候之阴阳 46
第三节 藉阴阳确立治则治禁 47
一、确立治则 47
二、昭示治禁 48
第四节 由阴阳推断预后顺逆 49
第五节 典型病例选介 49
一、受凉则腰痛案 49
二、大便频案 49
第四讲 元真不通畅致病与通畅元真治病理论 51
第一节 《内经》、《难经》论“不通”与“通”举隅 51
一、论“不通” 51
二、论“通” 52
第二节 《金匮》论“不通”与“通” 52
一、元真不通畅是杂病的总病机 52
二、通畅元真是杂病的总治则 54
第三节 不通并非皆痛 56
一、气不通可不痛 56
二、血不通可不痛 57
三、气血不通可不痛 57
四、阴不通可不痛 57
五、阳不通可不痛 57
六、阴阳不通可不痛 57
七、营卫不通可不痛 57
八、津液不通可不痛 57
第四节 治痛有补法 58
一、补肝 58
二、补心 58
三、补脾胃 58
四、补肺 58
五、补肾 59
第五节 典型病例选介 59
一、疑似肝气奔豚案——通肝气 59
二、饮食漠然案——通心血 59
第五讲 脉学理论 61
第一节 《内经》、《难经》论脉说约 61
第二节 《脉经》所载仲景论脉 62
一、首次得以整理《伤寒杂病论》者为何是王叔和? 62
二、仲景论脉之总纲 66
第三节 《金匮》脉学理论 66
一、诊脉部位 67
二、论脉特点 83
第六讲 情志致病与外邪致病互为表里理论 89
第一节 外邪致杂病 89
一、杂病之成,首责外邪 89
二、诸邪为患,首推寒邪 90
三、外邪侵袭,证分四端 90
第二节 杂病重祛邪 92
一、随其所得而攻之 93
二、畅气以助祛邪 93
三、邪寻出路,因势利导 94
四、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94
五、护正以防伤正 94
第三节 情志致病与外邪致病互为表里 95
第四节 《金匮》肺系病证治法探析 99
一、肺脏自病治法 100
二、他脏致肺病治法 101
第五节 典型病例选介 102
一、新婚不射精案 102
二、肝气奔豚案 103
第七讲 杂病关乎脏腑经络理论 105
第一节 杂病关乎脏腑(肝胆)理论 105
一、肝胆病证种种 105
二、肝胆病治法 108
第二节 杂病关乎经络理论 111
一、太阳经病及其治法 112
二、少阳经病及其治法 113
三、阳明经病及其治法 113
四、少阴经病及其治法 114
五、太阴经病及其治法 115
六、厥阴经病及其治法 115
七、冲脉病及其治法 115
第三节 脏腑经络同病 116
一、先经络病后内传脏腑的病证 116
二、先脏腑病后外达经络的病证 116
三、经络脏腑同病的病证 116
第四节 关于肾病有无实证的讨论 117
一、肾病有无实证论 117
二、脾肾并重观 118
第五节 典型病例选介 120
一、肝癌(晚期)高热案 120
二、淋证案 121
第八讲 脏腑虚亦传病理论 124
第一节 脾胃虚传肾 124
一、脾虚传肾(膀胱) 124
二、胃虚传肾 125
三、脾胃俱虚传肾 125
第二节 余脏之虚亦传 125
一、肝虚传脾胃 125
二、心虚传肺 126
三、肺虚传肝 126
四、肾虚传心 126
第三节 典型病例选介 127
一、外阴瘙痒案 127
二、眩晕案 127
第九讲 前后二阴相关理论 129
第一节 前后二阴概述 129
一、部位 129
二、藏象 129
三、经络相关 130
四、病证机理 131
第二节 《金匮》二阴相关理论辨析 131
一、症状相关 132
二、辨证相关 133
三、治疗相关 134
四、药后反应相关 136
第三节 《伤寒》二阴相关理论 136
一、从理论上明言 136
二、从临床上详列 137
三、从治疗上细陈 137
四、从预后上告诫 137
第四节 西医学中二阴相关的客观体现 138
一、前列腺增生 138
二、前列腺炎 139
三、便秘 139
四、痔疮 140
第五节 二阴相关的医方选介 141
一、阴疮 141
二、阴吹 142
三、阴肿 142
四、阴痒 143
第六节 典型病例选介 143
一、二阴湿疮案 143
二、妇人交肠案 143
三、经前大便下血案 144
四、疝瘕案 145
五、妊娠转胞疝案 145
六、泄泻案 145
七、阴吹案 146
八、阴痒案 146
九、慢性前列腺增生案 146
第十讲 广义风病理论 148
第一节 《内经》广义风病理论 148
第二节 《金匮》广义风病理论 149
一、关于风 149
二、关于风病 150
三、以“风”病喻他病 156
四、他病兼风 157
五、治风病十法 159
第三节 《金匮》以降关于广义风病的论述 161
一、后世医家对风病的论述举隅 161
二、现代临床运用 162
三、风病的治则 163
四、风药在治疗中的应用 163
第四节 典型病例选介 164
一、双下肢肌肉跳动案 164
二、上半身抽动案 165
第十一讲 甘温除热理论 167
第一节 元气论 167
一、《内经》、《难经》元气论 167
二、脾胃元气论 168
第二节 脾胃阴阳升降理论 172
一、天人相应阴阳升降观 172
二、脾胃升清降浊观 174
第三节 阴火学说 176
一、阴火的概念 176
二、火与元气不两立 180
第四节 《金匮》甘温除热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启迪 182
一、《金匮》论元气与脾胃 182
二、脾胃病则三焦俱病 183
三、《金匮》的甘温除热理论 184
四、《金匮》甘温除热理论对古代医家的启迪 185
五、现代医家关于甘温除热法的论述举隅 188
第五节 典型病例选介 189
一、神经衰弱案 189
二、虚劳案 190
三、高热案 190
第十二讲 “阳微阴弦”与“阴微阴弦”理论——兼论“阴微阳弦” 192
第一节 “阳微阴弦”论病机 192
一、脉象证明“阴”指脾胃 192
二、病灶证明“阴”指脾胃 192
三、治疗着眼中焦脾胃 193
四、证候表现关乎脾胃 193
第二节 “阴微阴弦”、“阴微阳弦”拓展病机 195
一、“阴微阴弦” 195
二、“阴微阳弦” 199
第十三讲 消渴病关乎肝、心、脾理论 203
第一节 《内经》消渴病关乎肝、心、脾的论述 203
一、病因关乎肝、心、脾 203
二、治疗立足于脾 204
第二节 《金匮》消渴病关乎肝、心、脾的论述 205
一、关乎肝 205
二、关乎心 205
三、关乎脾 205
第三节 后世医家论治消渴病举隅 206
一、古代医家论治消渴病 206
二、现代医家论治消渴病 207
第四节 典型病例选介 208
一、肝郁化火案 208
二、心肝阴虚有热案 209
三、脾胃湿热案 209
四、脾肾气虚案 209
五、脾气虚兼湿热案 210
六、脾胃寒热兼心阴虚案 210
第十四讲 “‘黄家所得’从‘脾’得之”理论 212
第一节 “疸”的本义关乎脾 212
第二节 黄疸病形成责之脾 213
一、谷疸之成 213
二、酒疸之成 213
三、女劳疸之成 214
第三节 黄疸病误治、失治伤脾 214
第四节 黄疸病治疗立足于脾 214
第五节 《金匮》论黄疸承上启下 215
第六节 典型病例选介 217
一、湿邪困脾案 217
二、湿伤脾肾案 217
第十五讲 补气者必当先益血理论 220
第一节 补气者必当先益血理论之所在 220
一、血病致气病的机理 220
二、阴病致阳病的机理 223
第二节 补气者必当先益血的具体体现 224
一、治气先治血 224
二、补气先益阴 225
三、复阳先治血 225
四、复阳先治阴 226
五、实卫先调营 226
第三节 典型病例选介 227
一、喉癌术后案 227
二、月经后期案 227
第十六讲 治病求本与治病求标理论 229
第一节 《内经》论治病求本与治病求标 229
一、总体论标本之治 229
二、具体论标本之治 230
三、论标本兼治 231
四、论邪正兼顾 231
第二节 《金匮》论治病求本与治病求标 231
一、论先后病的标本之治 232
二、论治病求本 233
三、论治病求标 236
第三节 后世论治病求本与治病求标举隅 237
一、关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37
二、部分医家论标本 237
第四节 典型病例选介 238
一、泄利案 238
二、手指发麻案 238
第十七讲 因势利导与无势造势理论 240
第一节 因势利导理论 240
一、《内经》相关理论举隅 241
二、《金匮》的相关理论 241
第二节 无势造势理论 248
一、无势者造其势 249
二、势不足者助其势 250
第三节 典型病例选介 250
一、邪从鼻衄出案 250
二、邪从外阴散案 251
第十八讲 禁药有不禁理论 254
第一节 配伍禁忌之不禁 254
第二节 证候禁忌之不禁 255
第三节 妊娠禁忌之不禁 257
第四节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8
一、关于相反 258
二、关于有故无殒 259
第五节 典型病例选介 259
腹膜后肿瘤术后案 259
第十九讲 妊娠用温药、产后用凉药理论 263
第一节 妊娠病用温药 263
一、妊娠恶阻温胃 263
二、妊娠胎动温脾 264
三、妊娠腹痛温肾脾 264
四、妊娠下血温经 264
第二节 产后病用凉药 265
一、郁冒已解变胃实清胃肠 265
二、产后瘀血内停致胃肠结实亦清胃肠 265
三、产后腹痛清产道 265
四、产后烦呕清中焦 266
五、产后下利清大肠 266
六、产后水血互结清血室 266
第三节 后世治胎产疾病特点举隅 266
第四节 胎前用温药、产后用凉药的现代应用及研究 268
一、妊娠用温药的现代应用及研究 268
二、产后用凉药的现代应用及研究 270
第二十讲 卧不安则胃不和理论 274
第一节 《内经》论五脏不和则卧不安 274
一、肝不和则卧不安 274
二、心不和则卧不安 275
三、心、肺不和则卧不安 275
四、脾不和则卧不安 275
五、胃不和则卧不安 275
六、肺不和则卧不安 276
七、肺、肾不和则卧不安 276
八、小肠不和则卧不安 276
第二节 《金匮》、《伤寒》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277
一、《金匮》所论 277
二、《伤寒》所论 280
第三节 卧不安则胃不和 281
一、《金匮》中的卧不安则胃不和 281
二、52例失眠病人分析 283
第四节 典型病例选介 295
一、脾胃湿热案 295
二、肝肾阴虚兼心肺阳虚案 295
附: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及中医治疗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