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识飞机 1
故乡与家世 3
父亲 6
童年 9
初识飞机 12
第二章 辗转求学 17
志愿写满航空 19
水木清华 22
抗美援朝 26
巧遇良缘 30
第三章 理想起航 35
迈出第一步——设计歼教1 39
支援南昌——试制初教6 42
艰难积累——研制强5、“东风”107 43
渐入佳境——参与摸透米格-21 45
我和导师徐舜寿 47
来到603所 49
第四章 运7仿制 53
研究制定总体方案 56
主持疲劳试验 58
第五章 十年动乱 61
蒙受不白之冤 63
我会脱离苦海 68
第六章 我与“飞豹” 75
究竟要什么样的飞机 80
“飞豹”娶了“洋媳妇” 84
与MBB谈判 87
规范转轨 90
方案调整影响深远 94
“量力而行”要“有所作为” 97
重现转机 102
第七章 十年铸剑 109
减重到“克” 113
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 114
没有原准机也要设计好飞机 119
二十年不落后 125
全机最优、全周期最好 130
第八章 自成体系的组织架构 133
传为美谈的“三驾马车” 136
各司其职的总师系统 138
全面推行质量管理 142
第九章 一切通过试验 145
风洞试验 153
进-发匹配方案与试验 154
轰5导弹试验机 156
67%强度试验 158
弹射救生试验 161
第十章 一飞冲天 165
砺剑惊心 172
跨声速振动 174
试飞一等事故 181
可靠性补课与疲劳定寿 184
第十一章 横空出世 187
第一次接受检阅 189
亮相珠海航展 189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195
实弹演习百发百中 198
补记 206
第十二章 院士十年 209
为大飞机立项奔走呼号 212
从总师到教授 217
温馨晚年 223
附录一 共同走过的峥嵘岁月 227
附录二 印象陈一坚 245
附录三 陈一坚重要文稿 257
附录四 “飞豹”和一飞院 301
附录五 陈一坚生平大事年表 305
编后语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