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965
第十六章 城市社区 965
16.1 社区定义 965
16.2 社区构成要素 967
16.2.1 居民 967
16.2.2 地域环境 968
16.2.3 社会互动 968
16.2.4 文化 968
16.3 社区类型 969
16.3.1 按地域划分 969
16.3.2 按功能划分 969
16.3.3 按发展程度划分 970
16.3.4 按规模大小划分 970
16.3.5 按形成方式划分 970
16.4 城市社区特征 970
16.4.1 地域特征 970
16.4.2 人口特征 971
16.4.3 经济特征 972
16.4.4 社会特征 973
16.4.5 文化特征 974
16.5 城市社区功能 974
16.5.1 社会服务功能 975
16.5.2 社会化功能 976
16.5.3 社会控制功能 976
16.5.4 社会整合功能 977
16.5.5 社会福利功能 977
16.5.6 社会参与功能 978
16.6 城市社区建设内涵 978
16.6.1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979
16.6.2 营造和谐文明的社区文化氛围 980
16.6.3 构筑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981
16.6.4 倡导科学体系的生活消费方式 982
16.6.5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982
16.7 城市社区建设特点 984
16.8 城市社区建设原则 985
16.9 城市社区建设目标 986
16.10 城市社区建设趋势 987
第十七章 城市生活方式 989
17.1 生活方式定义 989
17.2 城市生活方式概述 991
17.2.1 劳动生活方式 992
17.2.2 物质生活资料消费方式 992
17.2.3 精神生活方式 993
17.2.4 闲暇生活方式 993
17.3 城市生活方式结构 994
17.3.1 生活活动条件 994
17.3.2 生活活动主体 994
17.3.3 生活活动模式 995
17.4 城市生活方式指标体系 995
17.5 城市生活方式特征 996
17.5.1 城市生活方式丰富而纷杂 996
17.5.2 生活节奏加快,精确性要求高 996
17.5.3 社会交往的“有限介入”和事本主义 997
17.5.4 行为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容忍差异 997
17.5.5 竞争是城市生活的主旋律 998
17.5.6 越轨行为增多 998
17.6 城市生活方式作用 999
17.6.1 城市生活方式直接决定着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满足 999
17.6.2 城市生活方式影响城市的社会秩序 999
17.6.3 城市生活方式影响城市的人口特征 999
17.6.4 城市生活方式是形成城市文化的原因之一 1000
17.6.5 城市生活方式制约着城市居民全面发展的程度 1000
17.6.6 城市生活方式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 1000
17.7 城市生活方式变迁 1001
17.7.1 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1001
17.7.2 消费取向——讲求质量、品位和个性 1002
17.7.3 人际关系取向——竞争与合作并存 1002
17.8 城乡生活方式冲突与融合 1004
17.8.1 对城乡生活方式冲突的理论探讨 1004
17.8.2 城乡生活方式冲突原因 1005
17.8.3 城乡生活方式融合 1007
17.9 城市生活质量 1009
17.9.1 生活质量定义 1009
17.9.2 城市生活质量内容 1010
17.9.3 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1011
17.9.4 城市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 1012
17.9.5 建设科学文明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1013
第十八章 城市文化 1015
18.1 城市文化概述 1015
18.1.1 城市文化定义 1015
18.1.2 城市文化特点 1017
18.1.3 城市文化内容 1018
18.1.4 城市文化结构 1023
18.1.5 城市文化功能 1026
18.2 城市人文化特质 1028
18.2.1 权利性文化 1029
18.2.2 公民性文化 1030
18.2.3 法治性文化 1031
18.2.4 多元异质性文化 1032
18.2.5 开放性文化 1033
18.3 城市文化变迁 1034
18.3.1 城市文化变迁类型 1034
18.3.2 城市文化变迁原因 1035
18.3.3 城市文化变迁规律 1038
18.4 城市文化传播 1041
18.4.1 城市文化传播定义 1041
18.4.2 城市文化冲突 1043
18.4.3 城市文化融合 1045
18.5 城市制度文化 1046
18.5.1 家庭制度文化 1047
18.5.2 经济制度文化 1048
18.5.3 政治制度文化 1048
18.6 城市文化建设 1050
18.6.1 城市文化建设内涵 1050
18.6.2 城市文化建设意义 1051
18.6.3 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1053
18.6.4 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对策 1056
第十九章 城市景观 1059
19.1 城市景观类型 1059
19.1.1 城市自然景观 1059
19.1.2 城市人文景观 1061
19.2 城市景观要素 1062
19.2.1 规模 1062
19.2.2 密度 1063
19.2.3 轮廓 1063
19.2.4 比例 1063
19.2.5 轴线 1064
19.2.6 色调 1064
19.2.7 动态 1065
19.3 城市景观特色 1065
19.4 城市景观关系 1068
19.4.1 城市景观与历史 1068
19.4.2 城市景观与地域 1069
19.4.3 城市景观与文化 1070
19.5 城市景观功能 1072
19.5.1 使用功能 1072
19.5.2 精神功能 1072
19.5.3 美化功能 1072
19.6 城市景观审美 1073
19.6.1 典与雅 1073
19.6.2 古与今 1074
19.6.3 观与思 1075
19.7 城市景观表达 1076
19.7.1 再现 1076
19.7.2 重构 1077
19.7.3 标识 1078
19.8 城市景观建设问题 1079
19.9 城市景观建设原则 1081
19.9.1 多样化统一原则 1081
19.9.2 结构最优原则 1082
19.9.3 有机生长原则 1083
19.9.4 突出特色,强调立意原则 1084
19.10 城市景观控制 1085
19.10.1 城市轮廓线控制 1085
19.10.2 城市建筑高度分区 1087
19.10.3 景观视线走廊控制 1089
第二十章 城市美学 1091
20.1 城市美学定义与内涵 1091
20.2 城市美学原则 1093
20.2.1 统一 1093
20.2.2 均衡 1094
20.2.3 韵律 1095
20.2.4 比例 1095
20.2.5 尺度 1096
20.3 城市美的特征 1097
20.4 城市审美观 1099
20.4.1 自然美 1099
20.4.2 社会美 1101
20.4.3 技术美 1103
20.4.4 艺术美 1107
20.4.5 生态美 1111
20.5 城市山水之美 1116
20.5.1 城市山水格局的美学特征 1116
20.5.2 自然山水格局赋予城市特有的魅力 1118
20.5.3 城市山水特色的培育 1120
20.5.4 城市特色空间的展现 1120
20.6 城市建筑之美 1121
20.7 城市园林之美 1122
20.7.1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立意之美 1122
20.7.2 园林中的植物之美 1122
20.8 城市生活之美 1124
20.9 城市时尚之美 1125
20.9.1 时尚的定义 1125
20.9.2 城市的时尚 1126
20.9.3 时尚美的特征 1127
20.10 城市环境之美 1128
第二十一章 历史文化名城 1131
21.1 历史文化名城概述 1131
21.1.1 历史文化名城定义 1131
21.1.2 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条件 1132
21.1.3 历史文化名城衡量标准 1133
21.1.4 历史文化名城类型 1134
21.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1135
21.2.1 整体性原则 1135
21.2.2 协调性原则 1135
21.2.3 特色性原则 1135
21.2.4 真实性原则 1135
21.2.5 合理性原则 1136
21.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 1136
21.3.1 物质形态方面 1136
21.3.2 非物质形态方面 1137
21.4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 1138
21.5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要素分析 1139
21.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 1140
21.6.1 文物古迹保护 1140
21.6.2 历史地段保护 1142
21.6.3 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 1146
21.7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148
21.7.1 城市更新定义 1148
21.7.2 城市更新目标 1149
第二十二章 城市政府 1151
22.1 国外市政体制 1151
22.1.1 国外城市的自治制度 1151
22.1.2 国外市政体制类型 1153
22.2 中国市政体制 1158
22.2.1 中国市政体制历史沿革 1158
22.2.2 城市行政等级制度 1160
22.2.3 当代中国城市管理主体 1161
22.2.4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特征 1165
22.2.5 市政纵向组织结构 1166
22.2.6 现行城市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1168
22.2.7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170
22.3 政府与市场 1172
22.3.1 政府与市场的理论争论 1172
22.3.2 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1174
22.3.3 “两只手”并用模式 1177
22.4 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1181
22.4.1 私人部门定义 1181
22.4.2 私人部门特征 1181
22.4.3 私人部门优势 1182
22.4.4 公共部门概念 1183
22.4.5 公共部门特征 1184
22.5 市场失灵与公共管理 1185
22.5.1 市场机制的功能 1185
22.5.2 市场失灵问题 1186
22.5.3 公共管理的使命 1189
22.5.4 政府失灵问题 1192
22.6 公共政策 1195
22.6.1 公共政策概述 1195
22.6.2 公共政策制定 1201
22.6.3 公共政策执行 1206
22.6.4 公共政策评估 1210
22.7 公共服务 1214
22.7.1 公共服务定义及特点 1214
22.7.2 公共服务分类 1215
22.7.3 市场机制与公共服务供给 1216
22.7.4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1217
22.8 社会公正与底线责任 1218
22.8.1 底线公正定义 1218
22.8.2 城市政府底线责任 1220
22.8.3 底线公共服务政策选择 1222
22.9 城市公共事业 1224
22.9.1 城市公共事业概述 1224
22.9.2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改革 1225
22.9.3 城市公共服务机构改革 1227
22.10 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 1231
22.10.1 城市公共产品概念 1231
22.10.2 城市公共产品类型 1232
22.10.3 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1233
22.10.4 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安排 1237
22.11 城市政府改革 1241
22.11.1 城市政府改革的核心是限制权力,加强责任 1241
22.11.2 现代城市政府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公开化、透明化 1243
22.11.3 现代城市政府改革的目标是全方位服务 1245
第二十三章 城市规划 1251
23.1 城市规划概述 1251
23.1.1 城市规划定义 1251
23.1.2 城市规划发展 1252
23.1.3 城市规划立法 1253
23.1.4 城市规划特征 1253
23.1.5 城市规划作用 1256
23.1.6 城市规划任务 1257
23.1.7 城市规划内容 1260
23.1.8 城市规划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261
23.2 城市规划理论 1262
23.2.1 城市更新规划理论 1263
23.2.2 世界城市体系规划理论 1263
23.2.3 空间资源管治规划理论 1264
23.2.4 新区域主义规划理论 1264
23.2.5 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 1264
23.2.6 精明增长管理规划理论 1265
23.2.7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 1265
23.3 城镇体系规划 1266
23.3.1 城镇体系规划基本概念 1266
23.3.2 城镇体系规划主要任务 1267
23.3.3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原则 1268
23.4 城市总体规划 1270
23.4.1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概述 1270
23.4.2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1271
23.5 城市分区规划 1288
23.5.1 分区规划编制原则 1288
23.5.2 分区规划编制内容 1288
23.6 控制性详细规划 1289
23.6.1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原则 1289
23.6.2 控制性详细规划特点 1290
23.6.3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用 1292
23.6.4 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 1293
23.6.5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及要求 1295
23.7 修建性详细规划 1296
23.7.1 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及要求 1296
23.7.2 修建性详细规划特点及作用 1296
23.7.3 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类型 1297
23.8 城市规划评价 1303
23.8.1 城市规划评价概述 1303
23.8.2 城市总体规划评价 1304
23.8.3 详细规划评价 1310
23.9 城市设计 1312
23.9.1 城市设计的含义与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潮 1312
23.9.2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315
23.9.3 城市设计的内容、性质和基本要素 1316
23.9.4 总体环境城市设计 1319
23.9.5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1321
23.9.6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1323
23.9.7 城市设计评价 1325
23.10 城市规划审批制度 1328
23.10.1 城市规划审批主体 1328
23.10.2 城市规划审批内容 1329
23.10.3 城市规划审批程序 1330
23.10.4 城市规划调整程序 1331
23.11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1332
23.11.1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概念 1332
23.11.2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基本特征 1332
23.11.3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基本任务 1335
23.11.4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基本制度 1336
23.11.5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 1337
第二十四章 城市管理 1347
24.1 城市管理概述 1347
24.1.1 城市管理对象 1347
24.1.2 城市管理目标 1348
24.1.3 城市管理特点 1348
24.1.4 城市管理原则 1350
24.1.5 城市管理方法 1352
24.2 城市管理职能 1354
24.2.1 城市管理职能的基本内容 1354
24.2.2 现代城市管理中政府职能的定位 1355
24.3 城市管理模式 1357
24.3.1 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分类 1357
24.3.2 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与体制创新 1359
24.4 数字化城市管理 1361
24.4.1 数字化城市管理定义 1361
24.4.2 数字化城市管理要件 1362
24.4.3 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 1363
24.4.4 数字化城市管理方法 1365
24.4.5 数字化城市管理成效 1367
24.4.6 数字化城市管理制度创新 1368
24.5 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 1370
24.5.1 治理概念 1370
24.5.2 城市治理概念 1371
24.5.3 西方城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1371
24.5.4 中国城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1375
24.5.5 城市治理结构 1376
24.5.6 城市治理未来的趋势 1377
第二十五章 城市经营 1381
25.1 城市经营定义 1381
25.2 城市经营特点 1383
25.2.1 系统性 1383
25.2.2 开放性 1383
25.2.3 广泛性 1383
25.2.4 动态性 1384
25.2.5 综合性 1384
25.3 城市经营作用 1384
25.4 经营城市目标 1385
25.4.1 第一层次目标:缓解政府在城市建设资金上的困窘 1385
25.4.2 第二层次目标:促进城市建设效率的提高 1385
25.4.3 第三层次目标:推动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 1386
25.4.4 第四层次目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386
25.5 经营城市思路 1387
25.5.1 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 1387
25.5.2 准确的城市定位是经营城市的首要环节 1387
25.5.3 在城市规划中增强经营意识 1388
25.5.4 建立良性循环的经营城市投资体制 1388
25.5.5 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1389
25.6 城市经营中必须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1389
25.6.1 城市有形资产经营和无形资产经营的关系 1389
25.6.2 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1390
25.6.3 城市局部资源与整体资源的关系 1390
25.6.4 城市资源有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390
25.6.5 市场化、多元化与政府主导作用的关系 1391
25.7 城市品牌经营 1391
25.7.1 城市品牌特征 1391
25.7.2 城市品牌经营作用 1393
25.7.3 城市品牌经营策略 1393
第二十六章 未来城市 1395
26.1 未来城市特征 1395
26.1.1 人性化的生活家园 1395
26.1.2 公共性的活动空间 1396
26.1.3 生态化的人居环境 1399
26.1.4 安全性的自由乐土 1400
26.1.5 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1402
26.2 早期的理想城市模式 1405
26.2.1 柏拉图的理想城市 1407
26.2.2 莫尔的乌托邦城市 1410
26.2.3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1411
26.2.4 玛塔的带状城市 1412
26.2.5 戛涅的工业城市 1413
26.2.6 赖特的广亩城市 1414
26.2.7 科尔比西耶的光明城市 1415
26.3 未来城市模式 1417
26.3.1 宜居城市 1417
26.3.2 生态城市 1418
26.3.3 文化城市 1420
26.3.4 休闲城市 1422
26.3.5 健康城市 1424
26.3.6 智慧城市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