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材 无机化学 第2版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华南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1301001026
  • 页数:40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热化学基础 1

1-1 物质及其“三态” 1

1-2 气体 2

(一)气体方程武 3

(二)分压定律 4

1-3 液体 9

(一)体系和相的概念 9

(二)液体的蒸气压 10

1-4 固体 13

(一)晶体的各向异性 14

(二)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14

(三)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 14

1-5 热化学基础 15

(一)体系、状态和状态函数 15

(二)能量守恒和焓 15

(三)Hess定律 19

(四)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热) 20

(五)反应热效应的表示法 20

习题 21

第二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23

2-1 微观粒子的特征 23

(一)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化特性 23

(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7

1.光的波粒二象性 27

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28

3.统计解释 28

2-2 量子力学中氢原子轨道和电子云 29

(一)Schrodinger方程 29

(二)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31

1.波函数和三个量子数 31

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32

(三)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35

1.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36

2.几率径向分布图 37

2-3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39

(一)电子自旋和Pauli不相容原理 39

(二)电子层中的轨道数的最大容量 41

(三)原子的能级 41

1.能量最低原理和近似能级图 41

2.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43

(1)屏蔽效应 43

(2)钻穿效应 45

3.原子轨道的能级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46

2-4 周期系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 48

(一)各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48

(二)从原子结构理解元素周期律 55

(三)元素的分类 57

2-5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57

(一)影响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因素 58

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58

2.原子核电荷、原子半径 59

(二)电离势、电子亲合势和电负性——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量度 61

1.电离势(电离能) 61

2.电子亲合势(电子亲合能) 62

3.电负性 62

(三)元素的化合价 65

习题 68

第三章 分子结构 71

3-1 离子键 72

(一)离子键的形成 72

(二)离子的结构 73

1.离子的电荷 73

2.离子的电子构型 74

3.离子半径 75

3-2 离子晶体 76

(一)晶格的概念 77

(二)离子晶体最简单的结构类型 78

(三)晶格中离子的配位数 80

(四)离子晶体的晶格能 83

3-3 共价键 86

(一)价键理论 86

1.价键理论本质 86

2.价键理论的要点 88

3.原子轨道的重叠 89

4.共价键的类型 92

(1)σ键的形成 92

(2)π键的形成 92

(二)杂化轨道理论 95

1.sp3杂化轨道和有关分子的结构 95

2.sp2杂化轨道和有关分子的结构 96

3.sp杂化轨道和有关分子的结构 97

(三)键参数 99

1.键能 99

2.键长 101

3.键角 102

(四)键的极性 103

3-4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05

3-5 分子间力 108

(一)色散力 110

(二)诱导力 111

(三)取向力 111

3-6 离子的极化 113

(一)离子极化的概念 113

(二)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的影响 115

习题 117

第四章 氢 希有气体 121

4-1 氢 121

(一)氢原子结构的特征和原子氢的性质 121

(二)氢气的性质 123

(三)重氢和重水 124

4-2 水的特性和氢键 125

(一)水的特性 125

(二)氢键 128

4-3 分子晶体 130

4-4 希有气体 130

(一)希有气体的结构和性质 130

(二)希有气体的化合物 133

习题 135

第五章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137

5-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137

5-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化合物的通性 142

5-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147

5-4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重要的盐类 150

5-5 硬水及其软化方法 157

(一)硬水的概念 157

(二)硬水的软化方法 157

1.煮沸法 157

2.苏打石灰法 157

3.离子交换法 158

习题 159

第六章 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 161

6-1 化学反应速度 161

6-2 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163

(一)浓度的影响 163

1.质量作用定律 164

2.关于应用质量作用定律的几个注意问题 166

(二)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和活化分子理论概述 169

1.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70

2.活化分子理论概述 171

(三)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75

1.催化剂 176

2.催化剂的选择性 177

(四)非均相体系中的反应 178

6-3 化学平衡 181

(一)化学平衡 181

(二)平衡常数 183

1.平衡常数的推导 183

2.平衡常数和反应的进行程度 187

3.有关化学平衡的若干计算 189

6-4 化学平衡的移动 193

(一)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94

(二)压力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95

(三)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98

(四)平衡移动的规律性 201

(五)催化剂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201

6-5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 202

(一)熵 203

(二)自由焓 205

1.自由焓变和自发过程 206

2.标准自由焓变 207

3.自由焓变和平衡常数 208

习题 211

第七章 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 215

7-1 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15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16

1.电离常数 216

2.电离常数和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217

(二)弱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218

(三)分步电离 220

1.多元酸溶液中[H+]的计算 220

2.多元酸在溶液中的各步电离平衡和总平衡 221

7-2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状况 223

(一)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223

(二)缔合型强电解质和非缔合型强电解质 224

(三)活度 224

7-3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226

(一)水的离子积 226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227

7-4 电离平衡的移动 232

(一)在弱电解质溶液中的同离子效应 232

(二)溶液的稀释 234

7-5 盐类水解 235

(一)由一元弱酸或一元弱碱所成盐的水解 235

1.弱酸和强碱所成盐的水解 235

2.弱碱和强酸所成盐的水解 238

3.弱酸和弱碱所成盐的水解 239

(二)分步水解 239

(三)影响水解的因素 240

1.水解产物的性质 241

2.溶液浓度对水解的影响 242

3.温度的影响 243

7-6 缓冲溶液 243

(一)缓冲溶液的特性 243

(二)缓冲作用 243

(三)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245

7-7 酸碱的质子理论 250

(一)酸碱的概念 251

(二)酸碱的相对强度 254

(三)在不同溶剂中酸碱的强度和溶剂的水平效应 255

7-8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 256

(一)溶度积 256

(二)难溶电解质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规律 259

1.沉淀的生成 259

2.沉淀的溶解 261

(三)有关溶度积的一些应用和计算示例 262

7-9 离子互换反应及其平衡常数的推导 265

(一)生成沉淀的反应 265

(二)难溶电解质沉淀的转化 266

(三)强酸与弱酸盐的反应 267

(四)一元弱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 267

(五)溶液中某离子和弱电解质沉淀剂的反应 268

习题 268

第八章 硼、铝、碳、硅及其同族元素 272

8-1 硼族元素的通性 272

8-2 分子轨道理论 275

(一)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假设 275

(二)分子轨道的形成 275

(三)分子轨道的能量次序 279

1.H?分子离子和He2分子 280

2.Li2分子和Be2分子 281

3.B2分子和C2分子 282

(四)键级 283

(五)分子轨道法与价键法的比较 284

8-3 硼的化合物 284

(一)硼的氢化物 285

1.硼烷的结构 285

2.硼烷的性质 287

(二)硼的卤化物 287

(三)硼的含氧化合物 289

1.氧化硼 290

2.正硼酸 290

3.硼酸盐 292

8-4 铝的化合物 293

(一)铝的含氧化合物 293

1.氧化铝 293

2.氢氧化铝 294

3.铝盐和铝酸盐 295

(二)铝的卤化物 296

8-5 碳族元素的通性 298

8-6 碳的同素异性体 301

(一)金刚石和石墨 301

(二)炭黑、吸附作用 305

8-7 原子晶体 306

8-8 碳的简单化合物 306

(一)碳的含氧化合物 306

1.碳的氧化物 306

2.碳酸和碳酸盐 309

(二)碳化物 312

8-9 硅的重要化合物 313

(一)二氧化硅 313

(二)硅酸和硅胶 315

(三)硅酸盐 316

(四)天然硅酸盐 317

(五)分子筛 321

(六)同类型硅的化合物和碳的化合物的比较 323

8-10 锡和铅的重要化合物 324

(一)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325

(二)Sn(Ⅱ)的还原性和Pb(Ⅳ)的氧化性 326

(三)锡、铅的盐类的水解 327

(四)锡、铅的硫化物和硫代酸盐 328

8-11 对角线规则 328

习题 329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333

9-1 氧化还原反应 333

(一)氧化数 333

(二)氧化和还原 氧化剂和还原剂 335

(三)一些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变化规律 338

9-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338

(一)氧化数法 338

(二)离子-电子法 342

9-3 原电池 345

(一)原电池的概念 345

(二)原电池的表示方法 347

(三)原电池的电动势 348

9-4 电极电位 349

(一)金属电极电位的产生 349

(二)电极电位的确定 350

(三)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355

(四)标准电极电位与标准自由焓变的关系 358

1.自由焓变与原电池电动势的关系 358

2.标准电极电位与标准自由焓变的关系 358

3.Nernst方程式的导出 362

9-5 标准电极电位的应用 363

(一)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363

(二)预测氧化还原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 364

(三)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368

9-6 元素电位图ψ-pH图 370

(一)元素电位图 370

(二)ψ-pH图 373

9-7 电解 376

(一)电解池 376

(二)分解电压 377

习题 380

附录Ⅰ 本书所用的有关单位 384

附录Ⅱ 一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自由焓和标准熵的数据 388

附录Ⅲ 元素周期表(见书末插页) 401

附录Ⅳ 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第一电离势(kJ·mol-1) 401

附录Ⅴ 元素的电子亲合势(kJ·mol-1) 402

附录Ⅵ 标准电极电位(291~298K)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