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和背景 2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2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4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5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7
一、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7
二、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9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0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3
第一节 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13
一、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13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8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20
三、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22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5
一、振兴经济关键是振兴科技 25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涵义 26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30
第一节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3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主要矛盾 3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3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36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3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9
一、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3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45
第一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5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 45
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及其必然性 46
三、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4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涵义和实现形式 50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涵义、地位 50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53
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5
四、以多种形式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 62
第三节 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5
一、非公有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 65
二、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8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71
第一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71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内容、特点 71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75
第二节 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几种关系 78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7
第一节 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87
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87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97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0
一、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0
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101
三、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104
四、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07
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107
第七章 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109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109
一、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109
二、实行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15
第二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116
一、发展对外贸易 116
二、对外技术交流 122
三、扩大国际资金往来 125
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134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34
二、经济特区 135
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140
第八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45
第一节 经济发展战略及其选择 145
一、正确选择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145
二、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 146
三、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 148
第二节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151
一、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51
二、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56
第三节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途径 160
一、调整经济结构 161
二、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166
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168
第九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170
第一节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170
一、民主的含义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170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172
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17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和内容 179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原则 179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180
三、改革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8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88
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88
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189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191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91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191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195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9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99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框架 199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201
第三节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04
一、教育和科学的战略地位 204
二、努力提高人民的现代科学文化素质 206
三、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207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 209
一、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209
二、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209
三、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210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及其伟大实践 214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214
一、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14
二、党对港澳台的原则立场 215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217
第二节 “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理想方案 221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221
二、“一国两制”构想是和平统一祖国的理想方案 222
第三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24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224
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提出了新方法 225
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26
第十二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228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28
一、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228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 229
三、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32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34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234
二、改善党的领导 235
三、加强党的建设 235
后记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