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部分 从边缘到热点:国际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研究评述 10
第一章 边缘时代:作为文化人类学研究附庸的影像民族志 14
第一节 机械影像与走向田野的人类学 14
一、电影作为机械影像的特征 15
二、人类学与影像方法的理论联姻 16
第二节 具象与抽象:影像叙事与人类学理论的二律背反 19
一、影像在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短板与技术障碍 19
二、影像技术与视听语言:影像民族志的书写之道 21
第三节 影像民族志的初啼:罗伯特·弗拉哈迪与民族志电影 25
第四节 巴厘岛影像——玛格丽特·米德与贝特森的影像民族志实验 31
一、米德与贝特森的影像记录法与民族志创作 31
二、鼓吹与实践:米德对影视人类学的学科贡献 36
第五节 《猎人》与《死鸟》:影像民族志的战后复兴 39
一、《猎人》:战后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破冰之作 39
二、《死鸟》:仪式性战争的民族志影像记录 45
本章小结 48
第二章 真实之镜:纪录电影新方法与人类学影像民族志 49
第一节 他者之声:从“直接电影”到“观察电影” 50
一、“直接电影”方法与影像民族志的转型 51
二、“直接电影”影响下的人类学“观察式电影” 53
三、《斧之战》与人类学“学理式”影像民族志实践 55
第二节 分享与互惠:“真实电影”的影像民族志新思维 57
一、《疯狂的灵媒》与“他者”化的欧洲文化 57
二、《我,一个黑人》与“民族志虚构电影” 58
三、影像民族志与“分享人类学” 61
四、“真实电影”与影像民族志的跨文化对话 64
本章小结 67
第三章 阐释之道:影像民族志与人类学新理论的共鸣 69
第一节 表述危机与“深描式”影像民族志 71
一、影像“深描”与“语境强化”的人类学影像民族志 71
二、人类学理论变迁与影像民族志的先锋性实践 74
第二节 “自我反射”与亚诺玛莫人影像民族志 77
一、赫库拉:影像民族志的多声部表述 77
二、《一个名叫“蜂”的男人》与“互为主体性”的影像民族志 79
第三节 “社区决定法”与阿拉斯加本土遗产电影计划 83
一、“社区决定法”的基本准则 83
二、合作式拍摄与影像权力的让渡 87
本章小结 89
第四章 “原住民影像”与后殖民时代的影像民族志 91
第一节 自传式纪录片与“纳瓦霍人电影计划” 91
第二节 加拿大“挑战促变革”计划与“参与式影像”的兴起 96
一、福古岛流程(Fogo Process) 97
二、“印第安电影摄制组”与加拿大的原住民影像 99
第三节 表达与赋权:“原住民影像民族志”的双重使命 104
本章小结 108
第五章 多极之旅:影像民族志的当代发展趋势 110
第一节 回归“故乡”的人类学影像民族志 111
第二节 “模仿认知”:影像民族志的新理论探索 113
第三节 电影蒙太奇与影像民族志的意义呈现 115
第四节 反实证主义的人类学影像民族志 117
第五节 实验性的“民族志虚构电影” 121
第六节 数字与网络时代的“超媒体民族志” 124
本章小结 126
第二部分 从创举到突围:中国影像民族志的建构之道 127
第六章 壮举与困境: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再思考 129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基本形态 131
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简介 131
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理论依据与叙事模式 134
三、“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创作方法与学术定位 139
第二节 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当代反思 142
一、“文化救险”使命与“复原重建”方法 142
二、“复原重建”式影像民族志的方法论困境 145
三、“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与《北方的纳努克》之文本比较 148
四、反思与致敬:1990年代以来的“回访重拍”民族志电影计划 153
本章小结 157
第七章 真实与独立:“新纪录运动”与中国影像民族志的方法重建 159
第一节 “直接电影”对“新纪录运动”的方法启迪 159
第二节 “山神”与“神鹿”:从传统体制中突围 161
一、《最后的山神》与《鄂伦春族》的方法差异 162
二、《神鹿呀!我们的神鹿》与影像民族志的方法建构 164
第三节 《八廓南街16号》——“观察式”影像民族志的中国标本 169
第四节 其他独立纪录片作者对影像民族志的实践与探索 173
本章小结 182
第八章 理论与流派:中国“学院派”影像民族志的发展脉络与创作策略 184
第一节 1980年代的学院派民族志电影实践与理论探索 185
第二节 《山洞里的村庄》与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学术自觉 189
第三节 “学院派”影像民族志的创作类型及其学术价值 192
一、“学理式”影像民族志 194
二、“描述式”影像民族志 198
三、“表现式”影像民族志 201
四、“应用式”影像民族志 205
本章小结 208
第九章 分享与赋权:数字影像时代的“社区影像民族志” 209
第一节 “分享”理论与数字影像变革 210
第二节 中国“社区影像民族志”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212
第三节 “社区影像民族志”的应用领域与人类学价值 218
一、“村民影像计划”:我拍我的村子 218
二、“乡村之眼”影像计划:记录自然与文化变迁 222
三、“乡村影像计划”与跨文化对话 226
四、社区影像与灾后重建 229
五、女性权利与影像表达 231
本章小结 238
第十章 由技入道: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理论纲领 240
一、影像民族志的定义及特征 240
二、影像民族志的理论框架 243
三、影像民族志的文本类型 249
四、影像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252
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大事记 258
参考文献 265
一、图书 265
二、文章 268
三、影像民族志 276
后记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