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1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
1.1.2 研究价值和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技术路线 5
1.3.1 研究的基本框架 5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6
1.4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7
1.4.1 主要研究方法 7
1.4.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8
1.5 主要创新与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9
1.5.1 本书研究的主要创新 9
1.5.2 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9
2 珠江三角洲港澳台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分析 11
2.1 全球价值链的内涵、结构及价值链升级的类型和机制 11
2.1.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涵与结构 11
2.1.2 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类型和机制 16
2.2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与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探讨 22
2.2.1 宏观层面的考察 23
2.2.2 企业层面的考察:以PC产业为例 32
2.3 国内产业分工的发展与国际产业转移互动关系的分析 38
2.3.1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况 38
2.3.2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的产业升级效应 40
2.3.3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承接产业转移中的角色与特征 43
2.4 港澳台资企业价值链升级与其对珠江三角洲的投资 51
2.4.1 港澳台资企业价值链升级与对外投资 51
2.4.2 港澳台资企业对珠三角的投资 65
2.5 产业升级转型的国际经验——以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78
2.6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探析 90
2.6.1 珠三角港澳台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 90
2.6.2 珠三角港澳台资纺织服装与皮革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 96
2.7 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港澳台资企业价值链升级的互动关系剖析 100
2.7.1 作为珠三角经济活动的主体力量之一,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是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微观承担群体 100
2.7.2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在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103
2.7.3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在珠三角产业链中也处于相对的中低端,升级空间广阔、升级压力大 104
2.7.4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处于珠三角产业链的中高端,其产业链升级对下游本地企业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106
2.7.5 包括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的升级在内的珠三角产业升级,能有效支撑与促进港澳台资企业的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 107
3 全球价值链条件下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升级转型的途径和方式 109
3.1 企业升级转型的内涵和基本条件 110
3.1.1 企业升级的内涵 110
3.1.2 企业转型的内涵 113
3.1.3 企业升级转型的基本条件 115
3.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转型路径和模式的选择 121
3.2.1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升级转型的影响 121
3.2.2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升级转型的三大路径 127
3.2.3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升级转型的五种具体模式 135
3.3 先进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战略目标 141
3.3.1 当代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潮流 141
3.3.2 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和挑战 148
3.3.3 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思路和策略 154
3.3.4 构建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服务体系 156
4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161
4.1 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主要从事OEM或ODM贴牌生产 161
4.1.1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基本上处于低端价值环节 161
4.1.2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OEM或ODM贴牌生产 164
4.1.3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需要推动新的增长极的形成 166
4.2 产业链条短和“根植性”弱,本地企业配套能力不足 168
4.2.1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的产业链条短,升级转型压力大 168
4.2.2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根植性不强,容易发生整体性迁移 170
4.2.3 珠三角本地企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关联效应弱 172
4.3 出口主导型企业具有“两头在外”的特征,大多承接的是“两高一低”产业产品 175
4.3.1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具有明显的“两头在外”特征 175
4.3.2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承接的产业产品档次偏低 177
4.4 企业技术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面临关键技术和知识突破的“瓶颈” 179
4.4.1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技术投入不足 179
4.4.2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多重制约 181
4.4.3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面临关键技术和知识突破的“瓶颈” 185
4.5 劳动力整体素质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容易陷入“低技术陷阱” 188
4.5.1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低 188
4.5.2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人才 190
4.5.3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容易被“低端锁定”和陷入“贫困化增长”境地 193
4.6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使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面临经营与发展的双重困境 196
4.6.1 宏观环境与经济政策变化对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产生重要影响 196
4.6.2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在升级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202
4.6.3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在产业转移中面临的问题 206
4.7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剧和催化了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的经营困难,导致不少企业破产倒闭 211
4.7.1 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及其对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的影响 211
4.7.2 人民币汇率调整及其对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的影响 217
4.7.3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 223
5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策略探讨 230
5.1 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积极拓展内销市场 230
5.1.1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 230
5.1.2 延伸加王贸易的国内产业链 231
5.1.3 积极拓展内销市场 232
5.2 增加研发和技术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 233
5.2.1 加快建立自主研发投入机制和技术创新平台 233
5.2.2 加强工业设计合作和文化创意产业合作 233
5.2.3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机制 234
5.3 建立扶持、促进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撑体系 235
5.3.1 完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加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基金建设 235
5.3.2 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政策,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发展政策 236
5.3.3 加强港澳台资企业在珠三角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 236
5.3.4 针对突出问题优化政府服务,同时政府引导要循序渐进 237
5.4 建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验区,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全新模式 238
5.4.1 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建立港澳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验园区 238
5.4.2 落实好试验区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入园 239
5.4.3 园内制定鼓励节能降耗的优惠政策,建立政、商、企三方合作机制 240
5.5 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教育和人才培训体系 240
5.5.1 重视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在职人力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技能培训 240
5.5.2 建立高级人才引进机制,健全高级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241
5.5.3 加强建设粤港澳台四地专业服务人才的互认和培养机制 242
5.6 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产业金融合作,多渠道化解港澳台资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243
5.6.1 加大对港澳台资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 243
5.6.2 深化粤港澳台四地产业金融合作 244
5.7 积极推进和探索港澳台资优势企业实施自创品牌战略 245
5.7.1 建立港澳台资优势企业自创品牌的引导机制以及品牌建设联系会议制度 245
5.7.2 设立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同时建立政府与港澳台资企业协会的沟通平台 245
6 利用产业转移推进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升级转型 247
6.1 理论模型:产业空间转移与企业升级转型的互动关系 247
6.1.1 空间视角的要素成本差异模型 247
6.1.2 时间视角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49
6.1.3 环保视角的污染避难所假说 250
6.1.4 时空复合视角的产业空间转移与企业升级转型之互动关系模型 252
6.2 现状分析: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实行外移转型的背景和原因 255
6.2.1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255
6.2.2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寻求“移转”的内在要求 258
6.2.3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实行“移转”的外在压力 264
6.2.4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实现“移转”的有利条件 267
6.3 战略抉择: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外移转型的目标与路径 271
6.3.1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的战略抉择:“外移+转型” 271
6.3.2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外移转型”目标 273
6.3.3 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外移转型”路径 274
6.4 业者要略: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实施外移转型的四个“W” 277
6.4.1 产业选择(what) 277
6.4.2 区位选择(where) 279
6.4.3 时间选择(when) 282
6.4.4 方式选择(how) 284
6.5 区域政策:支持珠三角港澳台资企业外移转型的政府举措 288
6.5.1 按主体功能区划分编制产业外移转型指南 288
6.5.2 精心打造产业移转园并鼓励港澳台资企业入驻 288
6.5.3 建立全省“产业外移转型扶持基金” 289
6.5.4 推动产业外移转型与循环经济试点相结合 290
6.5.5 鼓励产业外移转型与经济刺激政策相结合 291
6.5.6 加强产业外移转型的区际合作与协调 291
参考文献 293
后记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