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研究生华南野外实习指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旭,袁训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312033063
  • 页数:3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地层学与古生物学专业研究生野外教学的基础教材,全书分4个部分, 第1和第2部分重点介绍了江苏宁镇地区、浙江长兴地区、浙赣交界的“三山地区”(江山-常山-玉山)、皖南地区、湖北宜昌地区等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和古生物,详细描述各断代典型地层剖面,对相关地质事件、生物事件,以及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最新进展有较全面系统的阐述;第三部分简要介绍地质图的基础知识,以及地质图的解读与地层剖面的测制等野外工作方法;第四部分对古生物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实验室分析处理、薄片制作和系统古生物研究基本方法等作了详细介绍,还对模式标本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古生物的描述格式及实例等方面做了论述。本书是广大研究生导师在多年野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编写的,内容丰富,不仅对地层学与古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地层古生物的初级工作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也具有参考作用。

第1篇 苏浙皖地区地层与古生物 3

第1章 宁镇山脉地层与古生物 3

1.1经典剖面与标准地点 3

1.1.1南京汤山建新村炮台附近采石场寒武系—奥陶系剖面 3

1.1.2南京汤山外圩沟奥陶系—志留系剖面 6

1.1.3南京汤山古泉水库志留系—泥盆系剖面 10

1.1.4南京湖山孔山泥盆系—二叠系剖面 14

1.1.5南京湖山煤矿附近二叠系剖面 22

1.1.6南京湖山江南水泥厂机修车间东侧二叠系—三叠系剖面 24

1.2显生宙各纪地层与上扬子区的对比 27

1.2.1下古生界 27

1.2.2上古生界 31

1.2.3中生界 36

1.2.4新生界 44

1.2.5南京附近晚新生代砂砾层与雨花石 46

1.3若干重要地质事件与古生物群 49

1.3.1泥盆纪植物群 49

1.3.2龙潭煤系 52

1.3.3华夏植物群 55

1.3.4二叠系长兴阶与三叠系底界全球界线层型(GSSP)及综合地层学研究 57

1.3.5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与三叠纪生物的复苏 68

1.3.6新生代洞穴地层及南京猿人 71

第2章 江南斜坡带的地层和古生物 80

2.1休宁地区前寒武纪地层与古生物 80

2.1.1中元古代地层 80

2.1.2新元古代地层 80

2.1.3古生物 82

2.2“三山地区”古生代地层剖面 84

2.2.1江山碓边寒武系—下奥陶统剖面 88

2.2.2江山横塘奥陶系剖面 93

2.2.3常山黄泥塘和205国道寒武系芙蓉统—奥陶系剖面 97

2.2.4常山三衢山上奥陶统剖面 107

2.2.5玉山祝宅上奥陶统剖面 108

2.2.6玉山王家坝上奥陶统—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剖面 109

2.2.7常山球川泥盆系—石炭系剖面 110

2.2.8江山方家山石炭系叶家塘组剖面 111

2.2.9江山藕塘底村石炭系藕塘底组剖面 112

2.2.10江山何家山石炭系—二叠系剖面 113

2.2.11浙江江山政棠下路亭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 117

2.3界线层型及古生态、古环境研究 119

2.3.1常山奥陶系达瑞威尔阶——中国第一个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及点位(“金钉子”) 119

2.3.2寒武系江山阶及寒武系-奥陶系界线 127

2.3.3江西玉山祝宅上奥陶统剖面:破解华夏古陆和华南晚奥陶世台坡盆模式的关键 137

2.3.4浙赣(“三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碳酸盐岩分布模式 144

第1篇参考文献 151

第2篇 三峡地区地层与古生物 169

第3章 峡东元古界经典剖面及区域对比 169

3.1峡东新元古代地层剖面 169

3.1.1宜昌莲沱大桥附近剖面及王丰岗探槽剖面 169

3.1.2宜昌莲沱王丰岗剖面 169

3.1.3三斗坪田家园子剖面 170

3.1.4南沱—石牌沿江剖面 170

3.2峡东新元古代地层的洲际和区域对比 171

3.2.1与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系及其下伏地层的对比 171

3.2.2与俄罗斯欧洲地台文德(Vendian)系的对比 171

3.2.3与北美新元古代地层的对比 172

3.2.4与西南非洲纳玛(Nama)群及其下伏地层的对比 172

3.2.5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柯坪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对比 173

3.2.6华南区内的对比 174

第4章 峡东古生代和三叠纪地层及区域对比 175

4.1峡东寒武系经典面及区域对比 175

4.1.1岩石地层单元简述 175

4.1.2主要剖面简述 178

4.1.3地层区域对比 181

4.2奥陶纪—三叠纪地层及区域对比 183

4.2.1奥陶系 183

4.2.2志留系 189

4.2.3泥盆系 192

4.2.4石炭系 193

4.2.5二叠系 194

4.2.6三叠系 197

第5章 相关地质事件和生物事件 206

5.1埃迪卡拉系(震旦系)的划分和对比 206

5.1.1埃迪卡拉系的建立和震旦系的历史沿革 206

5.1.2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震旦纪)综合地层学研究 206

5.1.3扬子区埃迪卡拉纪(震旦纪)地层对比 210

5.2南沱冰碛层及盖帽白云岩 211

5.2.1新元古代冰期事件 211

5.2.2南沱冰碛层 212

5.2.3盖帽白云岩 214

5.3灯影组的遗迹化石 215

5.4扬子区台地相(滇东、峡东地区)与斜坡相(湘西、黔东)寒武系的对比 218

5.4.1寒武纪扬子区的沉积环境和生物相区 218

5.4.2扬子区台地相的寒武纪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 219

5.4.3扬子区斜坡相(湘西、黔东)寒武纪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 222

5.4.4扬子区台地相与斜坡相寒武系的对比 224

5.5奥陶系大坪阶和赫南特阶全球界线层型 226

5.5.1大坪阶 226

5.5.2赫南特阶 229

5.6宝塔组网纹状灰岩——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沉积 235

5.6.1地层和时代 235

5.6.2沉积环境分析 236

5.7奥陶纪—志留纪底栖生态群落与实例分析 238

5.7.1概念与方法 238

5.7.2黔北、渝南晚奥陶世赫南特期Hirnantia动物群的横向分异 240

5.7.3上扬子区早、中奥陶世腕足动物群落生态多样性演变 242

5.7.4云南曲靖上志留统腕足动物群落演替 249

5.7.5结语 250

5.8奥陶纪末的大灭绝与志留纪初的生物复苏 251

5.8.1生物大灭绝和生物复苏 251

5.8.2笔石的灭绝和复苏 251

5.8.3腕足动物的灭绝和复苏 254

5.8.4灭绝和复苏的定量研究 256

5.8.5腕足动物的宏演化模式 257

5.9广西运动与扬子上升 257

5.10三峡地区石炭纪—二叠纪沉积地层及沉积相 261

5.10.1石炭系 261

5.10.2二叠系 263

5.11峡东石炭纪与二叠纪碳酸盐岩地层及环境分析 265

5.11.1峡东石炭纪碳酸盐岩基本特征及环境分析 266

5.11.2二叠纪碳酸盐岩基本特征及环境分析 267

5.12梁山组(“马鞍组”)和龙潭组(“炭山湾组”) 269

5.12.1梁山组(“马鞍组”) 269

5.12.2龙潭组(“炭山湾组”) 272

5.13香溪煤系及植物群 275

5.13.1研究简史 276

5.13.2地层剖面概述 277

5.13.3古生物组合特征 280

5.13.4香溪组植物化石多样性 280

第2篇参考文献 284

第3篇 地质图的解读与地层剖面测制 299

第6章 地质图的解读 299

6.1地质图基础知识 299

6.1.1地质图的图式与规格 299

6.1.2地质现象在地质图上的基本表现 300

6.1.3地质图的编制过程 301

6.2地质图的一般解读过程与方法 302

6.2.1了解自然地理与编图概况 302

6.2.2了解地质概况 302

6.2.3详细解读地质图 303

6.3严州幅1:20万地质图的解读 303

6.3.1概略读图 303

6.3.2详细读图 304

第7章 地层剖面的测制 310

7.1地层剖面的选址 310

7.2施测的一般方法与要求 310

7.3施测的具体步骤 311

7.3.1详细踏勘 311

7.3.2施测 311

7.4综合整理 313

7.5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314

7.5.1投影法作图程序 314

7.5.2展开法作图程序 315

第3篇参考文献 315

第4篇 化石标本的采集与系统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 319

第8章 化石标本的采集与实验室处理 319

8.1化石的采集与编号 319

8.1.1大化石采集中分异度和丰度的控制 319

8.1.2微体化石采集 320

8.2主要门类化石的处理 322

8.2.1动物大化石的修理与酸解处理 322

8.2.2牙形刺等微体化石的酸解处理 323

8.2.3?类化石薄片的制作 326

8.2.4植物大化石的处理 328

8.2.5化石苔虫动物的采集和制片 330

8.2.6孢粉化石分析技术 338

8.2.7珊瑚化石薄片制作 341

第9章 系统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 345

9.1模式标本 345

9.1.1模式概念的演变 345

9.1.2模式标本的含义 346

9.1.3模式标本的种类 347

9.2属种的命名 348

9.2.1化石鉴定的一般步骤 349

9.2.2属种名称的构成和命名 351

9.2.3关于种名的变动 353

9.3描述内容及实例 353

9.3.1描述内容及通用格式 353

9.3.2描述实例 355

第4篇参考文献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