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
1.1.1 问题提出 1
1.1.2 研究意义 5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6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6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0
1.3 研究地域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6
1.3.1 水库库区 16
1.3.2 三峡库区地域范围 18
1.3.3 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 21
1.3.4 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23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25
1.4.1 研究目标 25
1.4.2 研究内容 25
1.4.3 技术路线 27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27
1.5.1 研究方法 27
1.5.2 资料来源 29
第2章 理论借鉴 30
2.1 系统理论 30
2.1.1 系统及系统论的含义 30
2.1.2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31
2.2 生态经济理论 32
2.2.1 生态经济理论的内涵 32
2.2.2 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 33
2.2.3 生态经济理论的应用 34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5
2.3.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35
2.3.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6
2.3.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7
2.3.4 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39
2.3.5 科学发展观 40
2.4 协同发展理论 41
2.4.1 协同论的基本原理 41
2.4.2 协同发展的基本内容 42
2.4.3 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44
2.5 创新理论 45
2.5.1 熊彼特创新理论 45
2.5.2 技术创新 46
2.5.3 制度创新 48
第3章 区域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理论分析 51
3.1 区域生态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51
3.1.1 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 51
3.1.2 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动态反馈机制 53
3.2 区域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55
3.2.1 区域生态改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5
3.2.2 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改善的影响 57
3.3 区域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内涵和特征 58
3.3.1 区域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内涵 58
3.3.2 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特征 59
3.3.3 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不协同的辨析 60
3.4 区域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衡量指标 62
3.4.1 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62
3.4.2 评价指标的构成 63
第4章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状态 68
4.1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的状态 68
4.1.1 三峡库区的自然生态特征 68
4.1.2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的主要成效 70
4.1.3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存在的主要问题 75
4.2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状态 80
4.2.1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征 80
4.2.2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83
4.2.3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87
4.3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状态识别 91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91
4.3.2 数据来源 93
4.3.3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耦合协调度的测度 93
4.3.4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灰色关联分析 95
4.4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制约因素 97
4.4.1 库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97
4.4.2 库区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经济人”特征 98
4.4.3 库区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99
4.4.4 库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101
4.4.5 库区财政困难和建设资金缺乏 102
4.4.6 库区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不足 103
第5章 三峡库区战略定位及生态与经济协同推进目标 105
5.1 三峡库区的战略定位 105
5.2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必要性 107
5.3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面临新的机遇 109
5.4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原则和目标 111
5.4.1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 111
5.4.2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目标 112
5.4.3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任务 113
第6章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机制构建 116
6.1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机制及作用 116
6.1.1 机制设计及原则 116
6.1.2 机制设计的意义 117
6.1.3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机制的构成 118
6.2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激励约束机制 119
6.2.1 激励约束机制的内涵 119
6.2.2 经济政策的激励与约束 120
6.2.3 考核评价机制 122
6.2.4 生态补偿机制 125
6.3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投入保障机制 127
6.4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支援机制 128
6.4.1 支援机制及其内容 128
6.4.2 完善支援机制的必要性 129
6.4.3 支援主体 130
6.4.4 支援重点 131
6.4.5 财政资金支援 132
6.5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公众参与机制 132
6.5.1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132
6.5.2 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 133
6.5.3 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 134
6.6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法律保障机制 137
6.6.1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137
6.6.2 建立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138
第7章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产业选择 139
7.1 生态经济与生态产业 139
7.1.1 生态经济与高效生态经济 139
7.1.2 生态产业的内涵和构成 140
7.2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141
7.2.1 生态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内涵 141
7.2.2 三峡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依据 142
7.2.3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143
7.2.4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选择 145
7.2.5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 146
7.2.6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48
7.2.7 三峡库区生态示范村建设 150
7.3 三峡库区生态工业发展 151
7.3.1 生态工业的内涵及特点 151
7.3.2 三峡库区生态工业发展的必要性 151
7.3.3 三峡库区生态工业发展的重点 152
7.3.4 三峡库区生态工业建设措施 154
7.4 三峡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156
7.4.1 大力发展三峡库区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156
7.4.2 三峡库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157
7.4.3 三峡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措施 159
第8章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科技创新 162
8.1 科技创新在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中的作用 162
8.1.1 科技创新对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贡献 162
8.1.2 三峡库区科技创新的生态经济效益 164
8.2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66
8.2.1 农业科技创新 167
8.2.2 工业科技创新 167
8.2.3 服务业科技创新 168
8.2.4 生态环保科技创新 168
8.2.5 科技能力及平台建设 168
8.3 促进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科技创新 168
8.3.1 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 168
8.3.2 加快科技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 169
8.3.3 依靠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与人才 170
8.3.4 拓宽渠道加大科技投入 170
8.3.5 对生产经营者进行科技培训 172
8.3.6 搞好生态经济的科技攻关与工程示范 174
8.3.7 实行财税激励与科技创新奖励政策 175
第9章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制度创新 176
9.1 制度创新在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中的作用 176
9.2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制度创新内容 177
9.2.1 产权制度创新 177
9.2.2 财税制度创新 179
9.2.3 金融制度创新 181
9.2.4 投资融资体制创新 183
9.3 三峡库区制度创新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184
第10章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组织管理 186
10.1 长江流域与三峡库区的统一管理 186
10.1.1 长江流域的统一管理 186
10.1.2 三峡库区的统一管理 189
10.2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综合决策 191
10.2.1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的内涵 191
10.2.2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的内容 193
10.3 区县级政府在三峡库区生态与经济协同推进管理中的作用 197
10.3.1 区县级政府的经济与生态职能 197
10.3.2 区县级政府在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中的优势 199
10.3.3 中央、省市对区县政府生态与经济协同推进的监管 199
10.4 三峡库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管理手段 201
10.4.1 经济手段 201
10.4.2 行政手段 203
10.4.3 法律手段 204
参考文献 206
后记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