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刘泽华 1
导论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另一种新的理解视角与解读范式 1
1.中国学术思想的特色 3
2.在中国发现哲学 6
3.哲学与政治的统 9
4.差异与表述 12
5.主题与特质 14
6.政体与主体 17
7.“政治哲学”的定义 19
8.视角的调整与转换 22
9.“主体”的含义与特性 27
10.政治的境界 33
第一章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奠基——主体的诞生及其境界 41
一、道的追求者——孔、老思想的一致与歧异 41
二、孔子:无所为而为 53
1.对“人”的全面反省 54
2.道德主体的确立 60
3.修己与化人 69
4.孔子论“政” 76
5.在行藏之间 86
三、老子:无为无不为 94
1.世界的根源 96
2.体道的圣人 105
3.非统治的统治 118
4.在智慧与权谋之间 131
四、批评与反省 138
第二章 政治哲学思维的两极化——国家的集权化与个体生命的可贵 144
一、墨翟:作为圣贤事业的政治 145
1.儒、墨的对立与根本分歧 145
2.墨子的天志与三表法 150
3.秩序产生的三重维度 154
4.政治:圣贤们的事业 159
5.圣贤的境界及其治道的意义 164
6.集权压倒理性 173
二、杨朱:认真对待生命 178
第三章 政治哲学思维的理想主义取向——心灵的转化与境界的提升 190
一、思想的内在转向与生命观的拓展 191
二、孟子:根心而生的王道仁政 194
1.主体性的生命体验——人人有贵于己者 195
2.孟子的心性之学 199
3.心性说下的道德信念与政治批评精神 215
4.孟子政治哲学的主旨与要义 226
5.境界的提升——在权力、欲望与责任之间 236
三、庄子:游心体道的心灵境界与回归自然的“至德之世” 243
1.天人之分与庄学的思想主旨 244
2.心灵的转化与游心体道的心灵境界 248
3.文明的批判与“在宥天下”的政治理念 257
4.人性自然说与“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 265
5.小结 268
第四章 政治哲学思维的现实主义取向——道与势的体用结合 270
一、体制变革与政治思维的功利化和权谋化 271
二、荀子:化导人性、明分使群的最佳政制 285
1.荀子的儒家立场与儒教信念 286
2.天人、性伪之分与人性之恶 292
3.人类生活的特质与礼义的起源和功能 304
4.为君之道与以礼治国 311
5.圣人作王:以人为治体的最佳政制 315
三、商韩:富国强兵、控驭臣民的必然之道 322
1.法家视野下的人性、社会历史与矛盾观 322
2.权势、法术与赏罚:治国用民的必然之道 341
四、霸王之道:在仁义与功利之间 364
1.诸子各家的王霸义利观 365
2.儒、法两家思想论争的实质含义 377
3.“即凡而圣”:道势合一的君主理念及其治化之境 416
结语 道与政治 437
后记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