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1
二 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4
(一)农民与农村问题研究 16
(二)公民与公民权研究 19
(三)农民权利问题研究 26
三 理论假设、分析框架和叙述结构 29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33
五 有关概念的简要说明 37
(一)农民、公民 37
(二)公民权、权利、人权 39
(三)国家、中央国家、地方国家、国家构建 42
第二章土地改革、阶级划分与农村政治分层 44
一 革命政权的建立:嵌入性政治与强制性变迁 44
(一)共产革命的胜利 47
(二)南下干部 50
(三)建政征粮 55
二 划成分:农民身份的阶级化 59
(一)阶级理论的输入 60
(二)早期的阶级划分 62
(三)土地改革与阶级成分 65
三 斗地主:革命专政和暴力再分配 77
(一)诉苦:预热革命斗志 78
(二)批斗:宣泄阶级仇恨 83
(三)没收:瓜分胜利果实 97
四 怨恨:阶级敌人的武器 101
(一)仇杀 102
(二)哀求 105
(三)色诱 107
(四)泄愤 112
(五)自杀 113
(六)转移 116
五 小结 119
(一)两极社会催生社会暴力 120
(二)革命专政排斥人权法治 125
(三)阶级成分取代公民身份 130
第三章 集体化、城乡隔离与农民结构化 138
一 强制集体化:从阶级身份到社员身份 138
(一)集体化:社会主义道路 138
(二)社员:农民身份的结构化 145
(三)干部与社员:支配与服从 150
二 城乡隔离:农民与市民的制度分野 160
(一)统购统销:农民与市场的割裂 160
(二)剪刀差:农民的额外“贡税” 164
(三)户籍墙:农民与城市的阻隔 170
三 大饥荒:公民权缺失综合症 175
(一)农民与饥荒 175
(二)天灾与人祸 181
(三)权利与剥夺 184
四 民意表达成本:以武文俊信访案为例 190
(一)联系群众与民意表达 190
(二)信访制度与武文俊上书 196
(三)公安六条与革命审判 202
五 小结 208
(一)强迫农民意愿的理想追求 209
(二)剥夺公民权利的发展观念 215
(三)超越宪法规则的权力运行 220
第四章 家庭承包、社会发育与公民权生长 229
一 平反与摘帽:农民内部身份的平等化 229
(一)转折:经济建设置换阶级斗争 229
(二)平反:政治纠错与权利救济 234
(三)摘帽:从阶级敌人到公社社员 239
二 承包责任制:农民身份的社会化 243
(一)包产到户:回归个体农民 243
(二)分化流动:形塑社会农民 249
(三)村民自治:培育参与农民 258
三 农民负担:中央、地方与农民的多边张力 266
(一)无代表征税:臣民型义务与非公共化行政 268
(二)掠夺性政府:私有化权力与非正当化暴力 286
(三)维权型抗争:体制内诉求与非制度化参与 304
(四)新农村建设:城乡社会平等与公民身份重构? 324
四 小结 337
(一)国家主导农民身份变迁 337
(二)自由选择创造惊人奇迹 341
(三)“土皇帝”与地方专制主义 347
第五章讨论与结论:农民公民权成长与现代国家构建 361
一 从农民到公民:农民身份的演进逻辑 361
(一)农民身份的阶级化 362
(二)农民身份的结构化 363
(三)农民身份的社会化 365
(四)农民身份的公民化 366
二 农民与国家关系演变的模式与前景 367
(一)传统社会农民与国家:四位一体、虚实双线关系 368
(二)土改时期农民与国家:四位一体、双边二重关系 371
(三)集体化时期农民与国家:三位一体、双边二元关系 374
(四)改革以来农民与国家:四位一体、强弱双线关系 376
(五)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可能前景:多元一体、合作共赢关系 380
三 公民权:现代国家最基本的公共品 383
(一)公民权短缺是农民问题的主因 384
(二)现代国家以公民权为基础 386
(三)全球化推动中国公民权发展 389
(四)农民公民权成长的新起点 391
(五)提升国家发展公民权的能力 394
参考文献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