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有关概念的解释 6
1.2.1 经济人与经济主体 6
1.2.2 成本 7
1.2.3 收益 7
1.3 研究范围及目标 8
1.3.1 研究范围 8
1.3.2 研究目标 9
1.4 研究方法 10
1.4.1 系统分析法 10
1.4.2 边际分析法 10
1.4.3 成本—效益分析法 11
1.4.4 案例分析法 11
1.5 研究假设 11
1.5.1 利润最大化 11
1.5.2 有限理性 11
1.5.3 有限信息 12
1.5.4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12
1.5.5 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13
1.6 研究框架 13
第2章 经济外部性的理论基础 16
2.1 不可分割理论 16
2.2 非竞争理论 17
2.3 产权理论 18
2.4 时空转移理论 20
2.5 失灵理论 20
2.6 良心效应理论 22
第3章 经济外部性的内涵及表现 23
3.1 经济外部性的内涵 23
3.1.1 关于外部性的定义 23
3.1.2 经济外部性的特征 27
3.1.3 经济外部性的供体与受体 30
3.2 生产经营过程中外部性的分类 33
3.3 经济外部性的表现 34
3.3.1 经济外部性的表现:理论分析 34
3.3.2 经济外部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实践分析 37
第4章 经济外部性的传递方式与途径 46
4.1 成本及风险外部化的方式 46
4.1.1 对成本与风险的直接转嫁 46
4.1.2 对成本与风险的间接转嫁 46
4.1.3 对成本与风险的时间滞后转嫁 47
4.1.4 对成本与风险的区间转嫁 49
4.2 收益外部化的方式 50
4.2.1 自动溢出 50
4.2.2 被动直接丧失 50
4.2.3 被动间接丧失 51
4.2.4 预期收益丧失 52
4.3 成本及风险外部化的途径 52
4.3.1 对公共物品的过度消耗 52
4.3.2 对准公共资源的过度消耗 53
4.3.3 破坏与污染环境 53
4.3.4 对他人资源及要素的占用 54
4.3.5 强制不公平交易 55
4.4 收益外部化的途径 56
4.4.1 公共物品提供 56
4.4.2 对转嫁成本的接受 56
4.4.3 不公平交易损失 57
4.5 区域外部化的途径 57
4.5.1 机会抢占 57
4.5.2 资源吸引或利用 59
4.5.3 不等价交易 60
第5章 经济外部性的产业特征与区域特征 62
5.1 农业的经济外部性 63
5.1.1 收益的流失 63
5.1.2 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提供 63
5.1.3 对工业、商业成本外部化的接受 64
5.1.4 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 65
5.2 工业的经济外部性 67
5.2.1 对资源的过度使用 67
5.2.2 对原材料的低价使用 67
5.2.3 工业污染 68
5.2.4 产品不公平交易 69
5.3 商业的经济外部性 69
5.3.1 对风险和损失的转嫁 69
5.3.2 对其他经济主体利益的侵害 70
5.3.3 服务过程中的外部性 71
5.4 外部性产业差异的原因 72
5.4.1 产业优势地位(市场地位) 72
5.4.2 行业生产经营特点 75
5.4.3 行业技术水平 77
5.4.4 外部性的条件差异 79
5.5 区域外部性表现 81
5.5.1 对资源的不均衡吸引和占有 81
5.5.2 政府干预过程中呈现的外部化 82
5.5.3 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致的区域外部化 83
5.5.4 其他表现 84
5.6 区域外部性差异原因 84
5.6.1 发展机会占有差异 84
5.6.2 资源及要素占有差异 88
5.6.3 区域行业区别差异 89
第6章 经济外部性的危害分析 92
6.1 对资源利用的影响 92
6.1.1 对资源利用合理性的影响 92
6.1.2 对资源利用有效性的影响 94
6.1.3 对资源科学配置的影响 95
6.2 对公共物品利用的影响 97
6.2.1 过度消耗 97
6.2.2 利用的低效率 99
6.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0
6.3.1 环境资源过度消耗 100
6.3.2 污染与破坏 101
6.3.3 恶性循环及祸害后代 103
6.4 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05
6.4.1 产业(行业)发展不均衡 105
6.4.2 产业边缘化 105
6.5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07
6.5.1 区域经济 107
6.5.2 低水平重复建设 110
6.5.3 区域边缘化 112
6.6 社会伤害 113
6.6.1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伤害 113
6.6.2 发展环境的恶化 114
6.6.3 公平丧失 115
6.6.4 对社会风尚的负面影响 117
第7章 经济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118
7.1 主观原因——自利行为 118
7.1.1 生产经营者的利润最大化 118
7.1.2 生产经营者的风险化解 119
7.1.3 消费者的福利(效用)最大化 120
7.2 外部化的机会众多 121
7.2.1 公共物品的存在 121
7.2.2 准公共物品的存在 126
7.2.3 对他人资源及要素占用的广泛机会 129
7.2.4 成本及风险转嫁对象的广泛存在 131
7.2.5 行业差异及区域差异 132
7.3 外部化实现条件充分 133
7.3.1 产权残缺 133
7.3.2 受损者追索能力的缺陷 138
7.3.3 交易双方地位的不对称 141
7.3.4 制度安排及制度规范的有限性 144
7.3.5 强制实现 148
7.4 综合分析 151
第8章 外部成本测定的一个初步框架 153
8.1 外部成本测定的个案分析 153
8.1.1 研究假设 153
8.1.2 研究背景 154
8.1.3 外部成本测定的一个初步框架 156
8.1.4 相关数据处理及分析 158
8.2 对案例的相关思考 161
8.2.1 对结果的分析 161
8.2.2 对研究假设的反思 161
8.2.3 相关的政策启示 162
第9章 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机制构建 164
9.1 内部化目标 164
9.1.1 局部内部化 164
9.1.2 实现一个渐进式次优改进 165
9.2 内部化原则 165
9.3 内部化思路 169
9.3.1 庇古与科斯的方式 169
9.3.2 庇古与科斯方式的局限 175
9.3.3 思路创新 176
9.4 内部化对策 180
9.4.1 市场制度的完善 180
9.4.2 政府职能的发挥 186
9.4.3 对各经济主体的组织化及自律 191
9.4.4 以礼制利——非正式制度创新 192
第10章 负外部性内部化的案例研究——以重庆长寿现代畜牧养殖园区为例 197
10.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概况 197
10.1.1 研究对象选择 197
10.1.2 研究区域概况 199
10.2 畜牧园区建设之前区域生态与环境状况调查 202
10.2.1 桃花溪流域畜禽规模化养殖及其污染情况 202
10.2.2 规划区内规模化养殖及其污染情况 208
10.3 负外部性内部化的园区模式:强制+诱导+渐进 212
10.3.1 强制性内部化:法规、标准、原则 212
10.3.2 诱导式内部化:沟通、引导、服务 221
10.3.3 渐进式内部化:规划、试点、推广 231
10.4 负外部性内部化园区模式的效应及风险分析 233
10.4.1 环境效应 233
10.4.2 经济效应 236
10.4.3 社会效应 237
10.4.4 风险识别 238
10.4.5 潜在问题 241
10.5 小结 242
第11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运用 243
11.1 研究的基本结论 243
11.2 政策运用 245
11.2.1 正式制度安排 245
11.2.2 非正式制度安排 246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47
主要参考文献 248
后记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