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政治与翻译 3
第一章 翻译与政治 3
1.1 引言 3
1.2 权力与翻译 4
1.3 结语 15
第二章 林纾翻译的政治目的 16
2.1 引言 16
2.2 林纾翻译的时代背景 17
2.3 林纾与翻译的政治目的 19
2.4 林纾翻译的策略——政治为灵魂,翻译为实务 27
2.5 结语 34
第三章 严复与翻译的政治 36
3.1 引言 36
3.2 严复翻译的时代背景 37
3.3 严复翻译的政治目的 38
3.4 严复翻译的多维策略 41
3.5 结语 45
第四章 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 46
4.1 引言 46
4.2 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 47
4.3 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 49
4.4 梁启超翻译的策略——政治为先,应时而变 55
4.5 结语 61
第五章 鲁迅与翻译的政治 63
5.1 引言 63
5.2 鲁迅翻译的时代背景 64
5.3 鲁迅翻译的政治目的 65
5.4 鲁迅翻译的策略——多维度、独异性 68
5.5 结语 73
第六章 庞德与翻译的政治 75
6.1 引言 75
6.2 庞德翻译的时代背景 76
6.3 庞德翻译的政治目的 78
6.4 独具个性的翻译策略 83
6.5 结语 91
第七章 女译者与翻译的政治——西蒙、弗洛图和斯皮瓦克的翻译与政治 93
7.1 引言 93
7.2 女性主义与翻译 95
7.3 女译者与翻译的政治 105
7.4 结论 140
第八章 韦努蒂与翻译的政治 143
8.1 引言 143
8.2 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在中国 144
8.3 韦努蒂与翻译的政治 149
8.4 结论 193
下篇文化与翻译 201
第九章 文化软实力与翻译 201
9.1 引言 201
9.2 西方“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201
9.3 其他西方学者对“软实力”的探讨 204
9.4 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软实力及文化软实力 206
9.5 国内的文化软实力研究 209
9.6 翻译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212
9.7 “孔子学院”的“送去主义” 217
9.8 国内学者对“文化软实力与翻译”的研究 219
第十章 文化软实力与鲁迅翻译 224
10.1 引言 224
10.2 鲁迅翻译的时代文学背景 226
10.3 1981—2009年鲁迅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228
10.4 鲁迅翻译中的文化软实力元素 258
10.5 培育沃土,培养译才 311
10.6 结论 324
第十一章 全球化、文化与翻译 330
11.1 引言 330
11.2 全球化与文化 330
11.3 文化与翻译 339
11.4 结语 346
第十二章 语言翻译与文化翻译 347
12.1 引言 347
12.2 西方翻译研究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 348
12.3 中国翻译研究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 350
12.4 中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 352
12.5 结语 353
第十三章 文化差异与翻译 354
13.1 引言 354
13.2 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355
13.3 地域文化差异与翻译 357
13.4 习俗文化差异与翻译 364
13.5 宗教文化差异与翻译 371
13.6 结语 375
第十四章 汉英典故性习语的文化分析与翻译 377
14.1 引言 377
14.2 汉英典故性习语的比较与文化分析 378
14.3 汉英典故性习语的翻译 380
14.4 结语 388
第十五章 文化因素与中外商标翻译 389
15.1 引言 389
15.2 中外商标翻译策略和方法中的文化因素 390
15.3 文化冲突造成的负面影响 398
15.4 结语 400
第十六章 译者文化身份嬗变研究 401
16.1 引言 401
16.2 作者——源语中心论语境下的译者身份 401
16.3 译者——译语中心论语境下的译者身份 407
16.4 结语 413
参考书目 415
后记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