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华夏历史文明发源地研究的历史背景 1
二、如何认识华夏历史文明的发源问题 2
三、太极理论表述华夏历史文明的主要形式 7
四、华夏太极理论印证三皇五帝共同建都“天地之中” 13
第一章 “太极”理论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灯塔 17
一、华夏先民“太极”理论是对朴素唯物史观的科学总结 17
二、上古时期“太极”理论是中国哲学思想产生的源泉 18
三、华夏历史文明“多中心论”背离“太极”基本原则 19
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要用“太极”朴素唯物史观作指导 20
第二章 太极、河洛文化是解开华夏历史文明之谜的钥匙 22
一、太极图与河图洛书的关系解析 22
二、“八卦”唯物辩证哲学阴阳对立统一观 35
三、八卦与河图、洛书的关系 38
四、太极八卦理论是发掘华夏历史文明的钥匙 42
第三章 太极文化与社会哲学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共性 45
一、太极五行文化与道教五帝、儒教五德的对应关系 45
二、太极理论是自然、人类和社会共通的道理 50
三、道、儒文化都具有太极文化的本质属性 53
四、道、儒二教都用“天地人合一”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56
五、太极文化与社会哲学及其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59
第四章 “天地人合一”与紫微垣、北斗、昆仑山、黄帝 69
一、天宫“紫微垣”的最高神祇为“太一” 69
二、北斗黄帝是传授“天命”枢纽“天道”的天子 76
三、天帝“紫微垣”与三皇五帝“昆仑山”天人合一 78
第五章 太极“天地人合一”与昆仑“天地人之中” 83
一、“天地人合一”是对华夏先民世界观的具体表述 83
二、天帝宫室、行政“三垣”的布局与星官人文含义 85
三、“天地之中”紫微垣、昆仑山与黄帝帝都相对应 96
四、太极“天地人之中”理论与实践的传承、发展 103
第六章 天地“五帝”对应“太极五行”方位 111
一、“五”来源于“太极五行”、“河图洛书”理数 111
二、理数“五”与天地之中“五帝”的对应关系 115
三、“昆仑”、“正炁”在河南开封之北“天下之中” 120
第七章 炎黄氏族的发源地——逢泽 125
一、逢泽之“逢”字具有多种文化含义 125
二、“逢”为炎帝后裔的姓氏和居住地 128
三、“逢泽”是中央黄帝帝都轩辕丘之地 133
第八章 开封古陈留是河洛文化之源 140
一、中原“河洛文化”的本义是什么 140
二、中原的“河洛”到底在哪里 143
三、“河洛”文化发源于开封有何历史凭证 147
四、开封古陈留“河图”文化的历史传承 151
第九章 从南阳《麒麟岗墓顶天象图》探开封太极昆仑 157
一、“阴阳”图画 158
二、“四象”图画 160
三、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昆仑山”图画同一含义 161
四、与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文化含义一致 163
第十章 “天地人和”与开封三皇五帝“中国” 166
一、“天地人和”是华夏先民对自然规律的主观认识 166
二、对“天地人和”含义和彼此关系的认识 167
三、清代《开封府志》对太极、五行、昆仑位置的认证 174
第十一章 关于中原文化的“归中”和定位问题 186
一、何为中原的“中”文化 187
二、河南樱桃沟“郑州人”是“太极”文化的先声 189
三、周文王何以要“归中”河南 191
四、郑汴是炎黄子孙寻根“归中”之地 195
第十二章 开封是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发源地 200
一、三皇五帝与太极、昆仑、“空桑”同在一地 200
二、三皇五帝同居开封古陈留昆仑山“中央之国” 202
三、三皇五帝同居昆仑山“中央之国”有史料可查 212
第十三章 试论开封、洛阳伊水、洛水文化的根本区别 216
一、上古时期洪灾多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开封之地 216
二、“洪荒”之地是华夏文明发源的“伊洛”流域 220
三、“伊洛”之水最早流经黄河下游的“中国” 221
第十四章 开封昆仑“中国”与黄帝铸鼎“荆山” 231
一、黄帝铸鼎和羽化升仙在开封一带的荆山 231
二、黄帝铸鼎升仙荆山的人文地理环境 232
三、关于黄帝铸鼎荆山的人文传承和判断方法 232
四、炎黄会盟荆山有《仓颉书》明确记载 233
五、黄帝母系、成婚、铸鼎、升仙均在开封昆仑山 234
第十五章 郑州、洛阳“北邙山”源自开封“黄台之丘” 240
一、“北邙”之“邙”本义反映的是黄帝文化 240
二、北邙山是黄帝帝都和下葬之地 242
三、黄帝北邙山是道家修道的圣地 246
四、关于“北邙”与太极、黄帝的内在人文内涵 249
五、“北邙”承载着黄帝姬芒升天成仙的昆仑文化 252
第十六章 黄帝宫室在开封“天地之中” 258
一、五帝之首的“黄帝”名号源于“太极”理论 258
二、黄帝居住和帝都在“天地之中” 261
三、史典记载证明黄帝帝都、“天地之中”在开封 265
第十七章 太极五行之“土”与开封“土山”“卧牛城” 271
一、太极五行理论关于“土”方位和含义解说 272
二、三皇五帝建都昆仑山“五行”“土”之地 275
三、开封“土城”、“卧牛城”产生的历史渊源 279
第十八章 菊花节会传承着开封上古华夏文化 285
一、开封菊花文化产生的历史 285
二、开封栽培菊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独具特色 289
三、以“节、会”为标志的宋代菊花文化空前繁荣 292
第十九章 尧帝后裔在开封古陈留的人文传承 299
一、开封古留国是尧帝之子丹朱的封地 300
二、丹朱曾封在嫘祖父亲方雷氏“方(封)山”之地 303
三、丹朱受封的“唐国”在开封古“留”国 306
第二十章 开封是《夏禹碑》和夏都阳城初现之地 316
一、《夏禹碑》产生和传承的历史脉络 316
二、《夏禹碑》叙述着大禹在开封一带治水的历史 322
三、《夏禹碑》首现地禹王台就是禹王夏都阳城 325
第二十一章 开封夏杼玉都老丘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意义 330
一、夏杼王都老丘的历史传承 330
二、夏杼建都开封老丘是三皇五帝建都“中国”的继续 335
三、夏杼王朝老丘作为开封大古都的历史意义 336
第二十二章 开封“八朝古都”是历史传承非“移花接木” 341
一、考古学实物的含义值得全面、科学理解 342
二、开封“七朝古都”是历史传承不是“移花接木” 343
三、历史和考古论证夏杼王都在开封老丘是正确的 345
第二十三章 商汤伐夏桀人文地理渊源解析 349
一、商汤讨伐夏桀之战出发地、方向、线路问题 349
二、对商汤讨伐夏桀沿线重要地名的历史分析 352
三、开封“安城”、“安陵”、“陑”地的历史传承 369
四、封丘鸣条之地的人文历史 372
五、山东定陶古三兇国是忠于夏桀的侯国 377
第二十四章 关于“商汤夏桀鸣条之战旧址”碑问题 384
一、“鸣条之战”碑中“战”字“作假”之说值得商榷 385
二、“鸣条之战”发生在中原东部地区有史料依据 388
三、不存在“为地区利益作假”的问题 391
第二十五章 开封鸣条舜帝陵与太极八卦学说 395
一、古人对舜帝其人的认识和评价 395
二、舜帝在天象太极五行“中”的方位 396
三、舜帝在地形“太极八卦”中的方位 397
四、天地之间“木星”、“条风”方位对应 398
五、“重华”、“条风”方位在舜帝下葬地古开封“鸣条” 399
第二十六章 商代元圣伊尹出生地在开封陈留的历史原因 403
一、伊尹出生在尧、舜、禹的帝王都之地 403
二、伊尹所出生的莘国“空桑”,就是炎帝帝都之地 404
三、伊尹居住的“莘国空桑”是上古时期羲和占日之地 405
四、伊尹居住的“莘国空桑”是高阳氏颛顼的封地 405
五、开封“莘国空桑”早有“洛水”和“伊水”、“龙门” 406
六、洛阳伊川“伊”姓源自开封古陈留的“伊”氏 409
第二十七章 夏商核心之地在开封一带的又一证据 413
一、“成”在商人东夷之地 413
二、成伯国、“小臣单”均在商人、东夷之地 414
三、《穆天子传》印证成(盛)伯国在东夷之地 414
四、“成”地方位旁证夏商核心之地在开封一带 416
第二十八章 商、周时期的夏禹姒姓杞国 418
一、杞国之“杞”的来由 418
二、夏杞人和商、周王族本是同一个母系 419
三、夏杞和商、周王朝的共同始祖为高辛氏帝喾 420
四、商代杞国人忧患意识产生的原因 421
五、周武王封东楼公于杞国奉夏氏庙祀 423
六、几点结论 425
第二十九章 历代帝王建都最早最多的开封之地 428
一、三皇五帝建都的大致地理方位 429
二、夏代之后历代帝王、朝代、封国在开封建都的地理方位 430
第三十章 对开封、西安、洛阳三大古都形成历史的分析 432
一、中国最早的古都和迁徙规律 432
二、中国古都的地理方位特点 433
三、上古以来中国主要都城的地理分布 435
四、开封、西安、洛阳三大古都格局的形成 436
五、西安、洛阳、开封三大古都对比 437
后记 中原文化建设亟待华夏历史资源和研究成果支撑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