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 1
二、影响岩石变形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2
三、构造变形分析的基本原则 3
四、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5
主要参考文献 5
第二章 岩层的原生构造 7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7
一、层理及其形态类型 7
二、层理的识别标志 9
三、利用原生沉积构造确定岩层的面向 9
第二节 软沉积变形 13
一、卷曲层理和滑塌构造 13
二、重压印模 14
三、泄水构造 15
主要参考文献 16
第三章 岩层的基本产状 17
第一节 水平岩层 17
第二节 倾斜岩层 19
一、岩层的产状要素 19
二、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 20
三、倾斜岩层厚度的测定 22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22
一、不整合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23
二、不整合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的表现 24
三、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 25
主要参考文献 27
第四章 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 28
第一节 应力的概念 28
一、面力和体力 28
二、应力、正应力、剪应力 29
三、一点的应力状态 30
第二节 应力分析简介 31
一、二维应力分析 31
二、三维应力分析简介 32
第三节 应力场、应力轨迹、应力集中的概念 34
一、应力场的基本概念 34
二、应力场的图示 34
三、应力集中 35
主要参考文献 36
第五章 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 37
第一节 变形和位移 37
第二节 应变的度量 38
一、长度应变 38
二、剪应变 39
三、体变 40
第三节 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 40
一、均匀变形 40
二、非均匀变形 40
第四节 应变椭球体 41
第五节 应变椭圆特征的几何表示法 42
第六节 应变椭球体的形态类型及其几何表示法 43
第七节 旋转变形和非旋转变形 45
一、非旋转变形 45
二、旋转变形 45
第八节 递进变形 46
一、共轴递进变形 46
二、非共轴递进变形 48
主要参考文献 49
第六章 岩石的变形行为 50
第一节 一般实验条件下岩石的变形行为 50
一、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50
二、脆性、韧性和粘性 51
第二节 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因素 53
一、岩石的各向异性对变形的影响 53
二、围压对变形的影响 53
三、温度对变形的影响 55
四、孔隙流体对变形的影响 55
五、岩石变形的时间因素 57
六、岩石的粘性和能干性 59
第三节 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 60
一、微裂作用、碎裂作用和摩擦滑动 61
二、晶内滑移和位错蠕变 62
三、位错蠕变 64
四、扩散蠕变和压溶作用 65
五、颗粒边界滑动和超塑性流动 66
主要参考文献 67
第七章 劈理 68
第一节 劈理的类型 69
一、劈理的基本特征 69
二、劈理的类型 70
第二节 劈理的形成机制和应变意义 74
一、劈理的应变意义 74
二、劈理的形成机制 75
主要参考文献 79
第八章 线理 80
第一节 运动轴和应变轴 80
第二节 小型线理 81
一、拉伸线理 81
二、矿物生长线理和压力影构造 81
三、皱纹线理 82
四、交面线理 82
第三节 大型线理 82
一、香肠构造 83
二、窗棂构造 86
三、铅笔构造 87
第四节 线理的野外研究 88
一、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89
二、线理的构造意义及其与定向构造的关系 89
主要参考文献 90
第九章 褶皱的几何分析 91
第一节 褶皱的描述 91
一、褶皱的基本类型 91
二、褶皱的要素 92
三、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95
四、褶皱的三维形态 99
第二节 褶皱的方位分析 101
一、褶轴方位的确定 101
二、轴面方位的测定 102
三、褶皱的位态分类 102
第三节 褶皱的形态分类 104
一、根据组成褶皱的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的经典分类 104
二、根据组成褶皱的各个褶皱面之间的几何关系分类 105
三、兰姆赛的褶皱形态分类 106
第四节 褶皱剖面图的编制 109
一、平行褶皱的剖面编制 109
二、相似褶皱剖面的编制 110
主要参考文献 110
第十章 褶皱的成因分析 112
第一节 概述 112
第二节 纵弯褶皱作用 113
一、单层褶皱的发育机制 113
二、多层岩层的褶皱发育机制 116
第三节 纵弯褶皱层内的应变分布与小型构造 122
一、中和面褶皱作用 122
二、顺层剪切作用 124
三、压扁作用的影响 126
四、纵弯褶皱中可能发育的劈理型式 127
第四节 横弯褶皱作用 130
第五节 剪切褶皱作用和柔流褶皱作用 132
一、剪切褶皱作用 132
二、柔流褶皱作用 133
主要参考文献 134
第十一章 节理 135
第一节 节理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135
一、节理的类型 135
二、节理面羽饰构造 138
第二节 节理的组合形式 139
一、节理组和节理系 139
二、羽列节理与雁列节理 141
第三节 与褶皱和断层相关的节理 142
一、与褶皱有关的节理 142
二、与断层有关的节理 144
第四节 区域性节理与岩墙群 145
一、区域性节理 145
二、岩墙群 145
三、岩浆岩中的节理 145
第五节 节理的研究 148
一、节理的野外观测 148
二、节理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150
三、节理研究在区域构造分析中的问题 151
主要参考文献 151
第十二章 断层概论 153
第一节 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 153
一、断层的几何要素 153
二、位移 154
第二节 断层分类 155
一、根据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156
二、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156
第三节 断层效应 157
一、走向断层引起的地层效应 157
二、倾向断层与横向断层引起的地层效应 158
第四节 断层岩 162
第五节 断层形成机制 163
第六节 断层的识别与研究 166
一、断层的识别 166
二、断层的观察与研究 169
三、断层活动的时间 172
主要参考文献 173
第十三章 逆冲推覆构造 175
第一节 逆冲推覆构造几何学 175
一、逆冲断层几何学 175
二、逆冲构造系统几何学 177
第二节 逆冲断层系统形成过程 181
一、逆冲断层系统的扩展方式 181
二、双重逆冲构造形成过程 182
第三节 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变形 184
一、断弯褶皱 184
二、断展褶皱 185
三、滑脱褶皱 186
第四节 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机制 187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动力学问题 187
二、逆冲断层扩展与推覆体位移的位错模型 189
三、临界楔形体模型 190
主要参考文献 192
第十四章 伸展构造 193
第一节 伸展构造在地壳不同层次中的表现 193
第二节 伸展构造组合形式 195
一、盆-岭构造 195
二、变质核杂岩构造 196
三、裂谷 199
第三节 剥离断层 202
一、剥离断层主要特征 202
二、剥离断层的形成机制 202
第四节 伸展构造变形模式 203
一、纯剪切模型 203
二、简单剪切模型 204
三、混合剪切模型 204
第五节 伸展构造形成环境 205
主要参考文献 206
第十五章 走向滑动断层 208
第一节 走向滑动断层的基本特征 208
一、走向滑动断层的平面几何学形式 208
二、走向滑动断层的剖面特征 209
三、走向滑动断层形成环境 209
第二节 走向滑动断层内部应力状态和相关构造 212
一、纯剪切模式 212
二、简单剪切模式 213
第三节 走向滑动断层伴生构造 214
一、雁列式褶皱 214
二、雁列式断层 215
三、拉分盆地与横向隆起 216
四、走滑双重构造 219
第四节 斜向走滑构造 219
第五节 走滑断层的区域大地构造意义 220
一、转换断层与构造转换 220
二、走滑断层与块体旋转 222
三、造山带中的走滑断层 222
主要参考文献 223
第十六章 韧性剪切带 224
第一节 剪切带的基本类型 224
第二节 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特征 226
第三节 韧性剪切带的应变与构造特征 227
一、韧性剪切带应变特征 227
二、韧性剪切带的构造特征 228
第四节 糜棱岩 231
一、糜棱岩的含义 231
二、糜棱岩的类型 232
三、糜棱岩常见造岩矿物变形与显微构造 233
第五节 韧性剪切带剪切方向的确定 236
一、标志体的变形 236
二、鞘褶皱 236
三、S-C面理与伸展褶劈理(ECC) 237
四、云母鱼构造 238
五、旋转碎斑系与不对称的压力影 239
六、书斜构造与显微剪切破裂 240
七、变斑晶雪球构造 241
第六节 韧性剪切带的观测与研究 242
一、韧性剪切带的识别和确定 242
二、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及运动学特征观测 242
三、韧性剪切带的显微构造观测 243
主要参考文献 244
第十七章 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中的应用 246
第一节 面和线的赤平投影 246
一、投影原理 246
二、吴尔夫投影网 247
第二节 β图解和π图解 251
一、β图解 251
二、π图解 251
第三节 两面夹角的测量及面的旋转方法 252
一、两面夹角及角平分线的测量 252
二、面的旋转方法 252
第四节 赤平投影在断层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254
一、断层滑移线图 254
二、根据断层系确定主应力方向 255
主要参考文献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