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精神世界 《论语》思想的体系化解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维森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46484
  • 页数:4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突破了依据《论语》文本自然顺序和“原文+注解+译文+义理说明”的解读模式,克服了纯学术性《论语》研究论著“曲高和寡”的遗憾,跳出了传统经典解读注重字词句义繁琐注疏的窠臼;以专题思想介绍为纲,以义理分析阐发为主,力求将《论语》的要义全面系统、“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让读者既能轻松流畅地理解、并乐意走进《论语》,又能把握《论语》广博而零星的诸多思想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读者对孔门儒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意义获得全面系统的理解,从思想文化层面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国情,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孔子生平述略 1

一 孔子生活的世界文化背景:轴心时代 1

二 孔子的家世 2

三 孔子的生平 2

四 孔子的影响 5

五 人性、太人性化的孔子 13

第二节 《论语》概况介绍 22

一 《论语》的成书过程 22

二 《论语》书名的含义 23

三 《论语》一书的内容 25

四 《论语》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26

五 《论语》的参考读本 28

六 如何读《论语》 29

第二章 孔子思想的总体特征——以人为本的世俗情怀 31

第一节 关注现实人生,忌形而上的玄思 32

第二节 注重躬身践行,鄙夷玄虚空谈 35

第三节 孔子的天命论背后隐藏的世俗情怀 38

第四节 孔子的丧葬祭祀思想的人伦旨归 42

第三章 孔子的仁学思想(一)——仁学的基本精神 48

第一节 “仁学”的基本精神之一:爱人、孝悌 50

第二节 “仁学”的基本精神之二:泛爱众 53

第三节 “仁学”的基本精神之三:忠恕之道 57

第四节 “仁学”的基本精神之四:安仁与杀身成仁 62

第四章 孔子的仁学思想(二)——仁学的扩展内容 69

第一节 恭、宽、信、敏、惠 69

一 恭则不侮 70

二 宽则得众 70

三 信则人任 73

四 敏则有功 75

五 惠则足以使人 76

第二节 温、良、恭、俭、让 77

第三节 仁学的其它内涵 83

一 刚、毅、木、讷 83

二 先难而后获 84

三 当仁不让于师 84

第五章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成仁的途径 87

第一节 里仁为美 91

第二节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94

一 克已复礼 94

二 为仁由己 96

第三节 能近取譬、见贤思齐、观过知仁 97

一 能近取譬 98

二 见贤思齐、观过知仁 100

第四节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06

第五节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108

一 博学 108

二 笃志 109

三 切问 110

四 近思 111

第六节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12

第七节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12

一 志于道 113

二 据于德 113

三 依于仁 114

四 游于艺 115

第六章 孔子的孝道思想 117

第一节 事之以礼:养亲、敬亲 118

一 养亲、奉亲 119

二 敬亲、尊亲 123

第二节 事之以礼:“不违”与“致谏”——兼论孔子主张孝敬还是孝顺 125

第三节 葬之以礼——兼论儒家的厚葬思想 133

第四节 祭之以礼——兼论孔子祭祀思想的人伦旨归 138

第七章 孔子的礼学思想 139

第一节 礼是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 140

第二节 礼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 142

第三节 礼是社会成员的文明行为规范 144

第四节 仪式的社会功能 150

第五节 礼的法制功能与政治功能 153

第六节 礼的理性节制功能 155

第七节 礼的终极目标:社会的和谐 158

第八章 孔子的乐教和诗教思想——兼论礼与乐的关系 162

第一节 孔子的音乐爱好、造诣 163

第二节 孔子对音乐情感力量的体认 167

第三节 诗教——成仁的出发点 169

第四节 乐教——成仁的最终完善——兼论乐教与礼教的互补关系 174

第九章 孔子的政治思想 180

第一节 孔子的政治理想 182

一 政在使民富 182

二 共同富裕 183

三 大同世界 188

四 需要辨析的两个问题 190

第二节 孔子的政治原则 195

一 道之以德,齐心以礼 195

二 正人先正己 199

三 名不正、言不顺 203

第三节 孔子的政治程序 203

一 富之,教之 203

二 足食、足兵、民信之 204

第四节 孔子的领导学智慧 207

一 先之、劳之、无倦 207

二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208

三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11

四 无欲速,无见小利 211

五 居敬而行简 212

六 尊五美,屏四恶 214

第十章 孔子的正名思想 218

第一节 孔子正名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18

第二节 正名的意义 222

第三节 正名的途径 224

一 明确尊卑、贵贱、亲疏、长幼等差的天经地义性 224

二 各安其位,各执其事 225

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27

四 对正名思想须避免的两种误解 229

第十一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232

第一节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32

第二节 教育宗旨:培养“内圣外王”之人才 236

一 完善“内圣”之道德人格 236

二 培养“外王”之经世人才 239

三 学而优则仕 240

第三节 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245

第四节 教学态度 250

一 循循善诱 250

二 诲人不倦 251

三 学而不厌 253

第五节 教育方法 260

一 因材施教 260

二 学思结合 264

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66

四 举一反三,引譬连类 267

第六节 孔子的学习境界论 271

一 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 271

二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 273

三 上知与下愚、中人以上与中人以下 276

第十二章 孔子的语言艺术观 279

第一节 说话要看对象、时机 280

第二节 批评建议的艺术 282

第三节 言而有信、言之足征 286

第四节 巧言乱德 291

第五节 慎言慎行 295

第十三章 孔子的处世之道(一)——为人处世的正、负原则 299

第一节 处世的总原则:义之与比 300

第二节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305

第三节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307

第四节 君子恶居下流 310

第五节 克服人性的四大弱点 314

第六节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318

第七节 君子不器 324

一 君子不器:多才多艺 324

二 君子不器:士志于道 327

三 君子不器:道器皆修 328

第十四章 孔子的处世之道(二)——“三”字处世哲学 331

第一节 君子三畏 332

一 畏天命 332

二 畏大人 332

三 畏圣人之言 335

第二节 人生三戒 337

一 少之时,戒之在色 337

二 及其壮也,戒之在斗 338

三 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339

第三节 人生三慎 340

一 慎齐(斋) 340

二 慎战 341

三 慎疾 343

第四节 人生三益、三损、三变、三能 345

第十五章 孔子的处世之道(三)——进退俯仰之间 351

第一节 知其不可而为之 351

第二节 暴虎冯河,吾不与也 355

第三节 有道则行则知,无道则藏则愚 357

第四节 无道则隐而不孤傲清高 363

第五节 孔子的人生历程自述对世人的启迪 366

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66

二 三十而立 367

三 四十而不惑 368

四 五十而知天命 369

五 六十而耳顺 370

六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71

第十六章 孔子的中庸之道 373

第一节 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373

第二节 尚中: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 376

第三节 中道:日常思想行为的准则 379

一 行为符合中道 379

二 情感符合中道 381

三 思想符合中道 383

第四节 中道:政治治理的基本方略 385

第五节 时中与权变:中庸之道的灵魂和归宿 386

一 君子而时中 386

二 权衡而变通 389

附录 本书未引用的《论语》言论翻译 394

参考文献 408

后记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