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基础教育统筹供给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雪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6127872
  • 页数:1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研究城乡教育统筹问题,主要内容弄个包括:财政分权变革中的基础教育供给责任的变迁、三级联动下公共教育经费配置与 基础教育模型及模拟分析、基础教育分级统筹的均衡机制及转移支付分析、基础教育城乡统筹的动力机制与案例分析等,提出了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统筹供给的政策建议。

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一)主要概念界定 1

(二)问题的聚焦 3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7

二 相关文献综述 9

(一)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教育的相关研究 9

(二)国内外关于教育财政分权的研究 13

(三)国内外关于教育分级供给的研究 18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19

(一)总体研究思路与方法 19

(二)相关资料来源 20

(三)具体思路与本书结构安排 20

四 本书的创新与不足 23

(一)创新之处 23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5

第一章 财政分权变革中基础教育供给责任的变迁 27

第一节 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分权化改革 27

一 改革前教育财政的行政性分权 27

二 教育财政向分权化过渡的时期 30

三 教育财政的分权化改革 34

第二节 适度集权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37

一 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主体上收 38

二 “以县为主”的新特点及其问题 39

三 农村义务教育被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43

第三节 教育财政分权对农村高中教育的影响 44

一 农村普通高中办学的城市中心倾向 44

二 高中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瓶颈 46

三 高中瓶颈形成新的城乡教育不公 49

小结 53

第二章 三级联动下公共教育经费配置与基础教育:模型与模拟分析 55

第一节 财政分权下的教育分级推进与城乡基础教育 56

一 财政分权下三级教育地方推进的比较 56

二 财政分权下教育分级推进对城乡基础教育的影响 62

第二节 三级联动下个体理性选择的动态随机人力资本模型 67

一 模型设定 68

二 模型的均衡求解 71

三 模型的性质 73

第三节 高校扩招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分析:数值模拟Ⅰ 75

一 政策背景 75

二 数值模拟说明 77

三 结论 89

第四节 高中阶段投入变动对公平与效率的效应分析:数值模拟Ⅱ 89

一 政策背景 90

二 数值模拟说明 90

三 结论 99

小结 100

第三章 基础教育分级统筹的均衡机制(一):财政责任再配置分析 101

第一节 中国财政分权下三级教育的责任配置变迁 102

第二节 地区间三级教育的教育经费差距实证分析 104

一 相关数据指标说明 104

二 地区间两个指标的基尼系数度量 105

第三节 生均教育经费影响因素分析 107

一 计量模型说明 107

二 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108

三 中央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责任回归的应然性 110

第四节 国外基础教育分级供给责任配置的比较与借鉴 113

一 国外关于教育分散供给与集中供给之争 113

二 主要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分级管理 115

三 教育管理体制的均权化趋势 116

第五节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供给责任的再配置设计 118

小结 120

第四章 基础教育分级统筹均衡机制(二):转移支付分析 121

第一节 教育分级供给框架下转移支付的理论分析 123

一 相关文献 124

二 模型设定 124

三 行为分析 126

四 结论的政策含义 131

第二节 现行义务教育均衡机制的均等化效应分析 133

一 相关背景及文献 134

二 计算方法与设定 136

三 数值分析与说明 137

四结论与建议 150

第三节 地方政府争取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博弈分析 150

一 地方政府争取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条件 152

二 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对地方教育投入的挤出效应 154

三 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 157

小结 158

第五章 基础教育城乡统筹的动力机制与案例分析 159

第一节 统筹城乡教育目标的提出 159

第二节 统筹城乡教育的动力机制 160

一 城市化的推进 160

二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 162

三 关键节点的联动 166

第三节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案例分析 169

一 样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简介 169

二 基础教育发展变迁与现状布局 169

三 样本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分析 170

四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村民的影响 172

五 向城镇聚集发展:公办合并还是民办寄宿 173

小结 175

第六章 结语 176

附录 179

参考文献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