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费尔巴哈》章的文献问题 1
一、草稿的状态 1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各版的出版和所存在的问题 5
三、几个论点 10
四、结束语 14
第二篇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意义 16
一、1844—1845年的费尔巴哈论 17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费尔巴哈批判 23
三、“圣麦克斯”篇的异化论 29
四、“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和个人的自我实现 36
第三篇 宗教批判和自我意识 42
一、“费希特”的思想史位相 43
二、宗教批判的批判原点 47
三、揭露主语和述语的颠倒性 60
四、自我意识和交往 65
第四篇 人类观的确立和对施蒂纳的批判 75
一、施蒂纳冲击 77
二、马克思的类的存在论 84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人类观 92
四、结束语 101
第五篇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性 103
一、社会及其历史的唯物主义认识 104
二、人的现实的生活过程 109
三、思想、观念、意识和社会存在 114
四、市民社会中的生产和交往 121
第六篇 “阶级的个人”的诸相和各个人 128
一、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及其展开 130
二、“阶级的个人”的诸相——偶然的个人和普通的个人 135
三、“阶级的个人”的诸相——抽象的个人和共同社会 141
四、从“阶级的个人”到“整体的个人” 144
第七篇 意识和作为意识的颠倒的意识形态 147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处理 148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论的展开 153
三、意识的颠倒和意识形态 159
四、结束语 165
第八篇 物象化论——“理念的独立” 166
一、类概念的实体化——从《神圣家族》到《资本论》 166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念的统治” 170
三、理念和物象化 174
四、“理念”的独立化和市民社会的媒介结构 180
五、结束语 186
第九篇 “国家=虚幻的共同体”论 188
一、意识形态批判的展开 190
二、国家论的展开 197
三、结束语 210
第十篇 共产主义论中自我否定的逻辑 213
一、“理念”与“运动” 214
二、生产力规定与变革主体 230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与平等 242
四、结束语 250
后记 252
译后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