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与药物滥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燕,陆林主编;李建华,张建萍,贾曼红副主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22108578
  • 页数:2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医学院学生使用的专门教材,讲解艾滋病病原学及流行病学原理,以及艾滋病的检测与临床治疗等专业知识。随着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根据师生对教材使用的反馈,本书编写组对全书内容进行了调整与修订。

第一章 艾滋病流行病学 1

第一节 HIV的基本生物学特点 1

一 形态与结构 1

二 培养特性 2

三 抵抗力 2

第二节 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

一 传染源 2

二 传播途径 2

三 非传播途径 3

四 人群易感性 3

第三节 全球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4

第四节 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5

一 艾滋病流行状况 5

二 艾滋病的主要流行因素 7

第五节 云南省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7

第六节 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9

一 艾滋病对个人的影响 9

二 艾滋病对家庭的影响 9

三 艾滋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9

第二章 艾滋病与社会性别 12

第一节 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关系 12

一 社会性别的概念 12

二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13

三 社会性别关系运作模式 15

四 社会性别敏感与倡导社会性别主流化 16

第二节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妇女艾滋病问题 19

一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别差异 19

二 社会性别与艾滋病感染的易感性与脆弱性 19

三 在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性别分析工具 23

四 现实性社会性别利益和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 24

第三章 艾滋病健康教育 27

第一节 概述 27

一 健康教育的概念 27

二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28

三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对象 28

四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28

第二节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29

一 艾滋病健康教育实施原则 29

二 信息传播 31

三 社会教育与培训 34

四 社区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 39

五 倡导与社会动员 40

第三节 公众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内容、方法 41

一 对普通公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41

二 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46

三 对医护人员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49

四 对青少年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50

第四节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策划与实施过程 55

第四章 艾滋病咨询检测 58

第一节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概述 58

一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58

二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目的 58

三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作用 59

四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原则 59

五 自愿咨询检测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60

六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程序 61

第二节 艾滋病咨询的要求和技巧 61

一 咨询员的素质和价值观 61

二 咨询技巧 62

第三节 HIV抗体检测前咨询 67

一 HIV抗体检测前咨询的基本内容 67

二 咨询中的危险评估 68

三 危险评估的目的 69

四 评估某种行为感染HIV的可能性 69

五 危险评估应注意事项 69

六 HIV抗体检测前咨询注意事项 69

第四节 HIV抗体检测后咨询的基本内容 71

一 HIV抗体检测后咨询的基本内容 71

二 HIV抗体检测阴性结果告知 71

三 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告知 71

四 HIV抗体检测后咨询注意事项 72

五 获知HIV阳性结果后常见的心理反应 72

第五节 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 76

一 概述 76

二 PITC的服务对象和实施单位 78

三 PITC的基本原则 79

四 PITC工作内容和流程 80

第五章 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85

第一节 行为干预的基本理论 85

一 行为改变理论 85

二 行为干预的基本概念 87

三 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 87

第二节 艾滋病高危行为 88

一 风险行为的概念与分级 88

二 艾滋病高危行为 88

三 高危人群 90

第三节 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 92

一 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应遵循的原则 92

二 女性性工作者行为干预 93

三 吸毒人群行为干预 102

四 男男性行为人群行为干预 104

五 流动人口行为干预 107

第六章 艾滋病监测 112

第一节 艾滋病疫情报告 112

一 疫情报告定义 113

二 疫情报告目的 113

三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13

四 报告病例种类及标准 113

五 疫情报告内容 113

六 疫情报告方式和时限 114

七 报告数据统计和分析 114

八 疫情资料的保存 115

九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疫情报告中的职责 115

十 疫情报告的优缺点 115

第二节 艾滋病哨点监测 115

一 哨点监测定义 115

二 哨点监测目的 115

三 哨点监测人群 116

四 哨点设置原则 116

五 监测内容 116

六 监测方法 116

七 哨点监测的优缺点 117

第三节 艾滋病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117

一 定义 117

二 目的 117

三 调查对象 117

四 样本量及抽样方法 117

五 调查内容 118

六 调查的优缺点 118

第七章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综合服务与关怀 120

一 目的 120

二 原则 120

三 措施 120

第八章 艾滋病的临床与治疗 126

第一节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126

一HIV损伤CD+4T淋巴细胞 126

二 其他免疫细胞功能异常 127

第二节 艾滋病临床表现与分期 127

一 急性期 127

二 无症状期 128

三 艾滋病期 128

第三节 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128

一 诊断原则 128

二 成人和青少年WHO HIV感染临床分期体系 129

三 儿童/婴幼儿WHO HIV感染临床分期体系 131

第四节 艾滋病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 132

一 治疗目标 132

二 开始ART的指征和时机 132

三 成人及青少年几种推荐用药方案 133

四 治疗失败的确定 134

五 婴幼儿和儿童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和时机 135

第五节 中国现有抗艾滋病反转录病毒药物 138

第六节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常见药物副反应和推荐处理方法 142

一 常见药物副反应和推荐处理方法 142

二 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潜在毒性和WHO推荐的替换用药 143

第七节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143

第八节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原因与二线治疗方案 144

一 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原因 144

二 判断治疗失败后的二线药物更换标准及方案 146

三 成人/青少年二线治疗方案 146

四 其他注意事项 148

五 婴幼儿和儿童治疗失败的判断 148

第九节 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 149

一 肺孢子菌肺炎(PCP) 149

二 结核病 150

三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150

四 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脉络膜炎 151

五 弓形虫脑病 151

六 真菌感染 152

第十节 艾滋病免疫重建综合征 153

一 免疫发病机制 153

二 流行病学 154

三 临床表现 154

四 诊断要点 154

五 治疗原则 155

六 预防措施 155

第九章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159

第一节 艾滋病母婴传播与危险因素 159

一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概念 159

二 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 160

第二节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161

一 预防婴幼儿HIV感染综合策略 161

二 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的干预措施 165

第三节 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保健服务 173

一HIV感染或感染结果不明孕产妇保健 173

二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保健 175

第四节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职业防护与消毒隔离措施 179

一HIV职业防护 179

二 消毒隔离措施及要求 179

第十章 艾滋病职业暴露 183

第一节 HIV职业暴露的危险 183

一 发生职业暴露常见的职业 183

二HIV职业暴露常见的情况 183

三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184

四 不会导致HIV感染的暴露 184

第二节 HIV职业暴露的预防 185

一 普遍性防护原则 185

二HIV的消毒 185

三 如何避免职业暴露 186

第三节 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186

一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应遵循的处理原则 187

二HIV职业暴露评估及操作 188

第十一章 药物滥用概述 198

第一节 药物的概念和分类 198

一 与药物相关的重要概念 198

二 药物的分类 199

第二节 药物滥用的危害 201

一 药物滥用对健康的危害 201

二 药物滥用所致社会问题 204

第三节 依赖的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机制 206

一 快感—戒除反应理论 206

二 条件化理论 206

三 诱因—易感化模型 207

第十二章 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 209

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历史 209

第二节 全球药物依赖流行情况 210

一 阿片类药物 210

二 苯丙胺类兴奋剂 212

三 可卡因 213

四 大麻 214

第三节 中国药物依赖流行态势 214

一 阿片类 214

二 苯丙胺类兴奋剂 216

第十三章 药物依赖的社会心理学原因 218

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理论解释 218

第二节 药物依赖的个人原因 219

一 心理和精神因素 219

二 生活技能缺乏 220

三 行为及其他原因 221

第三节 药物依赖的家庭特征 222

一 家庭缺少管理 222

二 父母、家庭成员使用药物 222

三 家庭关系紧张、冲突,负性的沟通模式 223

四 家庭不良教养方式 223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社会环境 224

一 药物的可获得性 224

二 社会生活的变迁 224

三 社会对药物具有宽容性 225

四 缺医少药 225

第十四章 药物滥用的应对策略 227

第一节 减少供应、减少需求和减少危害 227

一 减少供应 227

二 减少需求 227

三 减少危害 230

第二节 药物滥用的社会心理康复及预防复发 233

一 药物滥用的社会心理康复概述 233

二 预防复发 235

第十五章 药物滥用与艾滋病 247

第一节 药物滥用人群中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险行为 247

一 注射使用毒品、共用注射器 247

二 不安全性行为 248

第二节 药物滥用人群行为相关疾病 249

一 性传播疾病 249

二 丙型肝炎病毒 250

三 艾滋病病毒 250

第十六章 减少危害的有效措施 253

第一节 药物替代维持治疗 253

一 美沙酮维持治疗 253

二 其他药物维持治疗 259

第二节 清洁针具交换 260

一 清洁针具交换的定义 260

二 清洁针具交换的目的 260

三 清洁针具交换项目的类型 260

四 清洁针具交换的步骤 261

五 清洁针具交换的效果 261

第三节 安全套促进使用 262

一 安全套促进使用项目的目的 262

二 实施安全套促进使用项目的步骤 262

三 安全套的可及性 262

第十七章 减少和消除艾滋病社会歧视与耻辱 266

第一节 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歧视与耻辱 266

一 艾滋病社会歧视与耻辱的定义 266

二 艾滋病社会歧视与耻辱产生的原因 269

三 卫生保健领域艾滋病社会歧视与耻辱的表现 271

第二节 尊重和维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合法权益 274

一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与健康相关的权利 274

二 侵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权益的法律责任 277

三 减少和消除社会歧视与耻辱,维护艾滋病人合法权益的策略与建议 278

附录一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282

附录二 英汉名词对照表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