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地震应急对策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火恩杰,王炜,卢振恒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4615250
  • 页数:2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在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和宣传教育方面,对中外各主要地震国家的情况作了对比介绍,提出了对大城市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的建议。

第一章 防震减灾法规 1

第一节 国外防震减灾立法概况 2

一、美国的减灾立法 2

二、日本灾害对策法律体系 6

三、土耳其减灾立法 9

四、其他国家的减灾立法 12

第二节 中国的防震减灾立法 14

一、国家法 14

二、地方性法规 15

第三节 防震减灾法律特点分析 16

一、共同点 16

二、不同点 27

第四节 上海市的防震减灾法规和对我国防震减灾立法的几点建议 31

一、上海市的防震减灾立法 31

二、对我国防震减灾立法工作的建议 33

第二章 防震减灾工作体制 36

第一节 体制的重要作用 36

一、地震的主要威胁在城市 36

二、建立完善高效灾害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37

第二节 防震减灾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38

一、机构和工作体系的设置原则 38

二、机构模式 41

三、应急 42

四、地震预报 43

五、灾情速报及救灾 44

六、成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44

第三节 世界各国防震减灾体制及特点分析 44

一、美国防震减灾工作特点 45

二、日本的减灾指挥体系和阪神经验 49

三、土耳其灾害防抗救体制与对策 57

四、希腊地震预报与减灾策略 62

第四节 中国和京、沪地区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现状 63

一、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概况 63

二、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概况 65

三、上海市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概况 66

第五节 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的建议 68

一、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法律法规建设 68

二、确保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68

三、加强地震系统内部管理 68

四、建立应急事务管理机构 68

第三章 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要点对比 70

第一节 应急预案在减灾中的地位 70

第二节 预案编制和实施基础 72

一、确立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度和备案制度 72

二、明确地震部门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72

三、实施地震应急工作必需的(软、硬件)条件保障 73

四、应急资料库的建立与完善 73

五、对应急预案的规范性要求 75

六、应急预案的稳健性、鲁棒性 76

第三节 世界主要国家的预案及其特性分析 76

一、美国联邦政府对灾害性地震的反应计划 77

二、日本的大地震对策法 91

三、土耳其的应急预案 96

四、新西兰国家民防计划 100

五、俄罗斯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105

六、其他国家的应急预案 106

第四节 中国和上海的应急预案及其特点 107

一、中国的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107

二、上海市的应急预案 107

第四章 应急管理系统及对比 119

第一节 美国地震应急管理系统 119

一、概况 119

二、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和州、市应急管理系统 121

三、应急管理技术系统 127

四、其他机构 128

五、存在的问题 129

六、美国加州洛马普列塔7.1级地震的应急管理效果 130

第二节 日本地震应急反应管理系统 131

一、临震管理系统 131

二、震后应急管理系统 134

三、情报联络系统 137

四、东京都地震应急管理系统 138

五、应急管理实例——1995年1月18日阪神大地震 142

六、震灾发生时自卫队的派遣和作用 143

七、美日地震应急管理合作新动向 143

第三节 土耳其地震应急反应管理系统 144

一、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144

二、省紧急救灾援助委员会 146

三、伊斯坦布尔市应急管理系统 151

四、士耳其常设国家级防灾机构 153

五、土日合作的新型应急信息系统 156

六、应急管理实例——1999年8月17日伊兹米特大地震 156

第四节 中国地震应急管理系统 158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158

二、地方各级政府(以北京为例)地震应急反应管理系统 160

三、内容和措施 163

四、地震部门的应急反应管理系统 164

五、应急管理技术系统 167

六、应急管理实例——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168

第五节 各国地震应急管理系统的特点及对比 169

一、工作阶段 169

二、管理内容 170

三、管理系统 170

四、地震强度与系统 171

五、共同课题 171

第五章 地震应急宣传教育 175

第一节 宣传内容及作用 175

一、震前宣传 175

二、震后宣传和救灾宣传 178

三、心理承受能力及其层次性 183

四、宣传及辟谣 183

第二节 中外各国的宣传形式和知识传输网络 185

一、日本 185

二、美国 188

三、中国 190

第三节 宣传中应注意的问题 195

一、宣传原则 195

二、宣传有效的标准 197

第四节 上海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197

一、坚持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 198

二、坚持多种形式、社会化的宣传 199

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 200

第六章 对上海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建议(代后语) 202

一、稳健性 202

二、用“法”来规范上海防震减灾立法工作 202

三、加强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204

四、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204

五、对宣传教育方面的建议 205

参考文献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