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2
第一章 佛教与心理学(绪论) 2
第一节 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 2
一、佛法宗要——心之缘起 2
二、“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4
三、“心理主义”的佛教 6
第二节 佛教心理学源流 7
一、原始佛教心理学 8
二、部派佛教心理学 8
三、印度大乘心理学 12
四、印度密乘心理学 13
五、中国佛教心理学 14
六、朝鲜、日本、越南佛教心理学 18
七、近现代西方佛教心理学 19
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的特质、价值和影响 20
一、鲜明的出世间特性 21
二、解行相应、止观双运的方法 22
三、定散双究,染净同诠 25
四、正见为导及心灵哲学的发达 26
五、佛教心理学的价值和影响 27
第二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上) 29
第一节 “心”的名义 29
一、心、意、识 29
二、“心”的类别及特性 30
第二节 受、想、行、识四蕴 32
一、受蕴——感受、情绪、情感、心境 32
二、想蕴——感知觉、想象 34
三、行蕴——造作、意志、自我意识 36
四、识蕴——心王 37
五、四蕴的运作 38
第三节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 39
一、前五识的分工 39
二、前五识的特点 41
三、前五识的染净及相应心所 42
第四节 第六识:意识 43
一、意识的作用 44
二、意识的运作状态及种类 47
三、意识为染净迷悟的关键 49
第五节 第七识:末那识 51
一、“思量为性相”,作为意根的末那识 52
二、恒执内自我的染污末那 53
三、末那识的相应心所 55
四、关于末那识必有的论证 55
五、末那识为“染净依” 57
第六节 第八识:阿赖耶识 58
一、阿赖耶识的语义及别称 59
二、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 60
三、阿赖耶识所了境及相应心所 62
四、阿赖耶识的行相 63
五、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 64
六、阿赖耶识的真妄 65
七、关于阿赖耶识必有的论证 69
第七节 第九识:阿摩罗识 73
一、真识、如来藏识、根本心、泥洹识、阿摩罗识 73
二、作为佛等圣众清净心的真常心、阿摩罗识 74
三、凡夫本具的真心、阿摩罗识 76
四、从结构论建立第九识 76
五、以真心为心的体性而立或不立第九识 78
六、从结构论反对立第九识 79
七、关于第九识争议的评议 80
第三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中) 84
第一节 无记及不定心所法 84
一、遍行心所法 84
二、别境心所法 86
三、不定心所法 88
第二节 善心所法 90
一、唯识学十一种善心所 91
二、对善心所法的补充 93
第三节 不善心所法及烦恼的辨认 99
一、六大根本烦恼 99
二、随烦恼 104
三、烦恼的种种归纳 108
四、对不善心所法的补充 111
五、烦恼的特点与过患 113
第四节 八十九心与百二十一心 117
一、善心 118
二、不善心 119
二、异熟心 120
四、唯作心 122
第五节 百六十世间心与八十性妄 123
一、《大日经》百六十世间心 123
二、八十性妄 127
第四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下) 132
第一节 四分与三量 132
一、诸识之四分 132
二、“量”——认识 134
三、现量 135
四、比量 137
五、非量 138
第二节 分别与思惟 139
一、三种分别 139
二、其他诸种分别 140
三、审虑与寻思 142
第三节 梦 143
一、梦的定义、性质与作用 144
二、梦的种类及成因 145
三、梦兆与占梦 147
四、梦与修行 149
第四节 佛教心理内容说总论 153
一、心识层次和心理内容的总结补充 153
二、心所法属性的检讨 157
三、人心的阴阳及运动规律 159
四、心——奇妙的超巨系统 164
第五章 心识与业的生起 167
第一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上) 167
一、入、处、界及三缘生识 167
二、眼等五根 168
三、意根 169
四、七、八二识之根 173
五、二十二根 175
第二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下) 176
一、八识所缘境 176
二、与根、境和合的识 179
三、四缘生识 179
四、九缘、二十四缘生识 181
五、社会性认知形成的因缘 184
第三节 一念心生灭的过程 184
一、九心轮 185
二、十七心刹那 188
三、八十九心之十四行相 189
四、五心轮与四运心 191
第四节 种子与现行 193
一、何谓种子 193
二、种子的特性 194
三、种子的种类 195
四、关于无漏种子的讨论 197
五、种子与熏习 200
六、种现互生 202
第五节 从心起业,由业感果 205
一、业的名义与种类 205
二、由意起思,由思造业 208
三、从心起惑,由惑起业 209
四、业必感果,业能缚心 212
五、业由心造,心可转业 215
第六章 心、身、境不二论 218
第一节 从心身不二到依正不二 218
一、心身不二 219
二、心境不二 225
三、心色不二 228
四、依正不二 232
第二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上) 235
一、唯心之“唯” 235
二、业惑缘起论的唯心 236
三、随心所变的唯心 239
四、心生、心本、心主、心造、心变、心现 241
五、阿赖耶缘起论之唯心 243
第三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下) 246
一、如来藏缘起论的唯心 246
二、台、贤、禅诸宗真心性起论的唯心 249
三、万法唯心说的贯摄 251
四、超越唯心的唯心 252
第四节 心气不二 254
一、心气乃生命之本、生死之根 254
二、气为心识所乘、心识体性 257
三、心气不二与内外二气 259
第七章 心之体性 264
第一节 《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264
一、《阿含经》的心性本净说 264
二、部派佛学的心性染净之争 265
第二节 大乘心性论 269
一、印度大乘经论中的心性本净说 269
二、自性清净心与心性本觉 276
三、台、贤二宗的心性论 285
四、禅宗的心性论 288
第三节 密教心性光明论 292
一、“两部大法”的菩提心说 292
二、父、母二续光明论 297
三、大手印法心性论 305
四、道果法、觉朗派的心性论 309
五、大圆满心性光明论 311
第八章 认知之检讨 317
第一节 相、名、分别之虚妄 317
一、相、名、分别 318
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319
三、假名非实 323
四、妄想分别之虚妄 325
五、相、名、分别之正面作用 327
第二节 现、比二量的真与似 330
一、现量的真似与直觉 330
二、比量的真似与逻辑思维 333
第三节 正智与如如 338
一、真实与真如 339
二、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与正智证如如 344
第九章 自我与人格 348
第一节 何谓“我” 348
一、“我”的语义 349
二、众生所体认的自我 350
第二节 五蕴非我 355
一、五蕴皆非自主故非我 356
二、五蕴缘起故非我 357
三、五蕴无常故非我 359
四、从三世、一异等观察五蕴非我 361
第三节 蕴中、离蕴皆悉无我 364
一、五蕴中无我 365
二、离五蕴无我及无“非即蕴非离蕴”我 366
第四节 假我、无我与真我 368
一、假我非无 369
二、无我与假我的中道观 370
三、对无我说质疑的应答 372
四、真我、大我 373
第五节 从建立自我意识到无我、真我 377
一、自我意识及其形成 377
二、正确自我意识的建立 380
三、无我、真我与自我实现 387
第六节 人格的形成及分类 391
一、人格的定义及形成的因缘 391
二、人格与动物习性 394
三、十法界与十大类人格 396
第七节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402
一、人格唯是自塑成 402
二、塑造理想人格之道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