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词汇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明娥著
  • 出 版 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61551042
  • 页数:2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分三节: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语言研究价值;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语言研究综述;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词汇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北京官话口语词汇研究。分四节。北京官话口语词汇研究概况;北京官话口语词汇概观;北京官话口语词汇的历时发展;北京官话口语词汇的特点。第三章,日本明治时期汉语官话教材的词汇教学特点。分三节:汉语词汇对比教学意识;词汇使用与编排;实用主义词汇教学特点。第四章,日本明治时期官话教材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分四节,音译词;音译加意译词;意译词;日语借形词。第五章,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词汇特点。分三节:日本明治北京官话课本口语特色;北京方言特色;形式灵活多变特征;第六章,余论。系国内外第一次系统研究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词汇的著作,对研究清代汉语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材语言研究价值 1

一、汉语史价值 2

二、社会史价值 3

三、汉语教学史价值 4

第二节 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材语言研究综述 5

一、文献整理与介绍 5

二、文献语言研究 7

三、汉语教学研究 10

四、存在的不足 12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二、典型语料的选取 14

三、研究方法 16

第二章 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材口语词汇研究 18

第一节 北京官话口语词汇研究概况 18

一、关于“北京官话口语词汇” 18

二、清末北京官话研究概况 20

第二节 北京官话口语词汇概观 24

一、北京官话口语词汇例释 24

二、北京官话口语词汇的词性和语义特征 128

第三节 北京官话口语词汇的历时发展 138

一、清代以前已出现的词语 138

二、清代以来出现的词语 138

三、老舍作品中保留的词语 140

四、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使用情况 140

第四节 北京官话口语词汇的特点 141

一、反映了清末民初北京的社会生活现实和风土人情 141

二、反映了北京官话口语词汇形式的灵活多变特征 142

三、出现了带有鲜明北京方言特色的语言现象 143

四、北京官话词语使用的类聚性 147

五、出现了一些反映其他北方方言特征的词语 148

第三章 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材词汇教学研究 158

第一节 汉语词汇对比教学意识 158

一、《言文对照北京纪闻》的文白差异词汇 159

二、《最新清语捷径》的南北差异词汇 166

三、《日汉辞汇》的南北差异词汇 177

四、《支那语学校讲义录》的汉语对比教学观 200

五、其他官话教材的汉语对照教学意识 203

第二节 词汇使用与编排 204

一、词量 204

二、选词 206

三、词汇编排特点 208

第三节 实用主义词汇教学特点 210

一、北京官话教学特色 210

二、会话主义教学策略 211

三、浓厚的军用色彩 213

四、鲜明的商用特色 214

五、“时文”和“台湾语”教育 216

第四章 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材近代外来词研究 219

第一节 音译词 220

第二节 音译加意译词 222

第三节 意译词 226

一、经济类新词 226

二、邮电类新词 232

三、车船类新词 236

四、物品类新词 239

五、军事类新词 242

六、其他类新词 244

第四节 日语借形词 247

一、古汉语已有的词 249

二、古汉语无,利用汉字新造的词 253

第五章 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材词汇特点 257

第一节 口语化特征突出 257

第二节 具有明显的北京方言特色 258

第三节 出现了大量的异形词 260

第四节 出现了丰富的同义词 261

第五节 出现了大量的近代新词 261

第六章 余论 263

第一节 域外汉语教科书研究的几个问题 264

一、教科书研究的范围仍需扩大 264

二、域外教科书的对比研究亟须加强 265

三、域外教科书的语言性质仍需讨论 266

四、域外汉语文献宝藏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 267

第二节 域外北京官话教材的语言特点 268

一、出现了大量的北京口语词汇,但其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分散性 268

二、反映了以北方方言为主的大官话基础 271

三、域外官话教材内部呈现比较明显的个性差异和国别化特征 273

第三节 从汉语史角度看域内外汉语文献结合研究的重要性 276

一、起点介词“起”、“解”、“且”、“接”研究概况 277

二、起点介词“起”、“解”、“且”、“接”在北京话语料中的使用情况 277

三、结论 282

参考文献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