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环境测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钟金昌,王彩凤,姜华铣等编
  • 出 版 社: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 出版年份:1989
  • ISBN:
  • 页数:31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污染 1

第二节 环境监测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2

第三节 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2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2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3

第四节 环境保护标准 3

一、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和作用 3

二、制订环境保护标准的原则 4

三、水质标准 5

四、大气标准 6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7

第二章 比色分析法 8

第一节 光的吸收定律 8

一、物质的颜色 8

二、溶液的颜色和光的吸收关系 9

三、光的吸收定律 9

第二节 显色条件的选择 11

一、显色剂的选择和用量 11

二、酸度 12

三、显色时间 13

四、显色温度 13

第三节 比色分析方法 13

一、目视比色法 13

二、光电比色法 14

三、分光光度法 17

四、定量分析方法 19

第四节 比色分析的误差 19

一、比色测定中波长的选择 20

二、空白溶液的选择 20

三、仪器的读数范围 21

四、干扰离子及其消除方法 22

第五节 提高比色分析灵敏度及准确度的方法 22

一、三元络合物及胶束增溶作用的应用 22

二、溶剂萃取 24

三、差示分光光度法 25

第三章 电化学分析法 26

第一节 化学电池 26

一、原电池和电解 26

二、电极电位和电动势 27

三、液体接界电位 28

四、道南电位和膜电位 28

五、分解电压 29

六、极化现象 29

第二节 电位分析 30

一、pH的定义和测定原理 30

二、参比电极 31

三、指示电极 32

四、电位法测定pH 33

五、电位滴定法 35

第三节 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38

一、离子选泽性电极的分类和结构 38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 42

三、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析方法 44

第四节 极谱分析法 47

一、基本原理 47

二、极谱定量分析 49

三、极谱波方程式 54

四、极谱催化波 55

五、单扫描示波极谱 57

六、溶出伏安法 58

第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 60

第一节 概述 60

第二节 基本概念 61

一、共振线 61

二、光谱项 61

三、能级跃迁的选择定则 63

四、火焰中基态原子数(N)与激发态原子数(N)的分配 63

五、吸收定律 64

六、谱线轮廓 65

七、谱线宽度 66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68

一、光源 68

二、原子化系统 71

三、光学系统 78

四、检测系统 82

第四节 原子吸收测试技术 85

一、灵敏度和检测限 85

二、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 86

三、干扰及其消除 88

四、测量方法 89

五、改变灵敏度的措施 90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91

第五章 气相色谱法 92

第一节 概述 92

一、简介 92

二、色谱法的分类 92

三、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93

第二节 气相色谱仪 93

一、气路系统 94

二、进样系统 95

三、分离系统 96

四、检测系统 98

五、放大与记录系统 103

第三节 气相色谱的固定相 103

一、固体固定相 104

二、聚合物固定相 104

三、液体固定相 105

第四节 气相色谱理论与操作条件的选择 109

一、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109

二、保留值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111

三、塔板理论和色谱柱效能指标 112

四、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标准 113

五、速率理论与影响塔板高度的因素 114

六、色谱柱操作条件的选择 116

第五节 定性定量分析 117

一、定性分析 117

二、定量分析 118

第六章 水体污染物的监测 122

第一节 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特性 122

一、水的聚状态 122

二、水的热容量 122

三、水的密度 123

四、水的溶解和反应能力 123

第二节 水的分布和循环 123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123

二、水的循环 124

第三节 125

一、水的污染 125

二、水体污染物的来源和分类 125

三、水体的自净 126

第四节 天然水的成分与性质 127

一、降水 128

二、地下水 129

三、地面水 129

第五节 水体污染控制标准 132

一、有害物质对水的感官性状的影响 133

二、有害物质对水体一般卫生状况的影响 133

三、有害物质的卫生毒理学特性 133

第六节 水质监测项目的选择 138

一、物理方面的项目 138

二、化学方面的项目 138

三、生物方面的项目 138

第七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140

一、水样采集步骤 140

二、水样的保存 149

第八节 水质监测项目及测定方法 150

一、物理性质的测定 150

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156

三、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177

第七章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 225

第一节 概述 225

一、大气和大气层结构的概念 225

二、大气的组成及其与生命的关系 225

第二节 大气污染的危害 226

一、大气污染源 226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 228

第三节 大气监测的目的和方法 229

一、大气监测的目的 229

二、大气监测方法 230

第四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状态其浓度示方法 231

一、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状态 231

二、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232

第五节 大气样品的采集 233

一、采样点的布设方法 233

二、采样方法 236

三、采样效率和采样时间 240

四、最小采样体积 241

五、标准气配制方法 242

第六节 大气污染物的测定 247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 247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 252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 255

四、硫化氢的测定 258

五、氯化氢的测定 259

六、氯的测定 260

七、氰化物的测定 261

八、氟化物的测定 263

总氧化剂和臭氧的测定 264

第八章 底质和土壤污染物的监测 267

第一节 底质污染物的监测 267

一、概述 267

二、底质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67

三、底质监测项目的确定 268

四、底质监测方法 269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277

一、概述 277

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79

三、土壤监测项目及测定方法 279

第九章 分析数据的处理和质量控制 284

第一节 有效数字 284

一、有效数字及其位数 284

二、有效数字计算规则 285

第二节 误差及其来源 286

一、系统误差 286

二、随机(或偶然)误差 287

三、过失误差 288

第三节 准确度和精密度 288

第四节 提高和检验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89

第五节 误差、偏差和置信限的表示方法 289

一、误差 289

二、偏差 290

三、置信限 291

第六节 显著性检验 292

一、F检验法 292

二、斯图滕t检验法 293

第七节 结果舍弃的准则 295

一、Grubbs检验法 295

二、Cochran检验法 296

第八节 回归分析与相关系数 298

一、回归方程 299

二、相关系数 300

三、回归线的置信范围 301

四、其它非线性方程的应用 301

第九节 分析数据的质量控制 302

一、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302

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307

第十节 允许差的制定 311

一、概述 311

二、允许差的制定 311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315

第十章 环境监测网络 316

第一节 概述 316

第二节 环境监测网络的机构和作用 316

一、国家监测总站 316

二、地区监测中心 316

三、监测站 316

第三节 火力发电厂环境监测网 317

一、总站 317

二、中心站 317

三、监测站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