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1
第一辑 1
洪峰论 3
马原论 13
史铁生论 24
贾平凹论 36
汪曾祺论 50
重论孙犁 63
孙甘露论 74
论阿城、莫言对人格美的追求与东方文化传统 82
论阿城、马原、张炜:道家文化智慧的沿革 102
论格非、苏童、余华与术数文化 120
贾平凹、李锐、刘恒:土包子旋风 134
王朔、刘震云:京城两利嘴 143
中国全息现实主义的诞生 152
第二辑 161
历史小说中的革命英雄典型——试论《铸剑》中的眉间尺和宴之敖者的形象塑造 163
张洁爱情观念的变化——从《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到《祖母绿》 175
超脱的代价——读李晓小说随想 187
瓜园古渡话格非 190
苏童的“米雕” 197
王安忆的“慧心人” 201
阿成的“怪味豆” 204
反讽乏力症——评余华《鲜血梅花》 206
《荷塘月色》与现代价值观念的距离 210
痴人·跳舞·悟道——李劼其人及小说《无悲无喜》如是说 212
冰雕银钩绘南天——王充闾游记读后 217
我看《所罗门的瓶子》 221
朱大可:文化恐龙的休蛰 226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传统 233
第三辑 237
钱锺书论 239
杨绛论 251
钱锺书与上帝 268
钱锺书与后结构主义 276
方鸿渐论 281
方鸿渐姓名考 285
也说“钱学” 291
第四辑 295
金庸小说的情感系统 297
中国文化的诗性氛围 310
“手足情深”真伪辨:《书剑恩仇录》 313
金庸的“黑洞” 316
跳出怪圈:《碧血剑》 318
打狗棒法精要 320
第五辑 323
上海文学创作中的“海派”文化品格 325
再论上海文学创作中的“海派”文化品格 336
上海作家笔下的“上海人”形象分析——兼论上海作家的文化心态 348
第六辑 357
面对诺贝尔奖——“中国文学与世界”三人谈 359
通信三则 365
中国艺术新景观 368
神秘蓝的燃烧——谈画家钟强 372
线条的逃遁——记王南溟的绘画 376
梦蝶幻身托自意大利——萧勤先生其人其画 378
深居林下一斧丁——青年画家斧丁的艺与德 382
最富有太阳的飞鸟——陈海蓝油画如是说 385
徐冰的《天书》与新潮书法 388
传统的极致就是现代——也谈书法创新 392
“先锋”的痛苦与前行——话剧《时装街》的意义 394
中国戏曲和莎士比亚——从《血手记》的改编谈起 396
《纽约少年》的雅趣 399
曹子建及其他 401
回归戏曲与走向现代戏剧——谈京剧改革面临的两种不同选择 403
对评弹和小说“结盟”的展望 408
过去与未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及其他 411
《棋王》不宜拍成武侠片 414
俞晓易并非贤能——对电视剧《一路风尘》的异见 416
关于《海灯》的主题歌 418
兼容并蓄的风度和取精用弘的识力——首届中国艺术节随想 420
双性化:生命的悖论状态 426
我看卜相 430
潘雨廷法相记 433
对《大气功师》的一点质疑 437
六朝文章一线灯——《古典文学鉴赏论》读后 441
对李泽厚《美的历程》方法论及例证的质疑 445
《灵地的缅想》后记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