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建平,闻人军著
  • 出 版 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9575554086
  • 页数:631 页
图书介绍:

第1章 文明曙光 1

一、文明的源头 3

(一)击石、用火、射箭 4

(二)神农耕而作陶 8

(三)黄河之水天上来 9

(四)不尽长江滚滚来 19

(五)红山上的曙光 23

(六)南疆海外遗踪 24

二、神话与科学的萌芽 25

(一)话说神话世界 25

(二)神话是科学的萌芽 26

1.神话与宇宙、生命、人类起源说 27

2.神话与自然现象的解释 28

3.神话与生产技术的发明创造 29

4.神话与科学幻想、科学理论的萌芽 31

(三)神话毕竟是神话 32

第2章 华夏文化 33

一、若隐若现的夏代文明 35

(一)城堡和宫室建筑 36

(二)水利底定,农业发展 37

(三)《夏小正》 38

(四)陆行乘车的肇始 39

(五)青铜时代的先锋 39

二、商代青铜冶铸技术 41

(一)青铜冶铸技术的形成 41

(二)鼎盛期的青铜冶铸 42

(三)青铜文化的凝聚和扩播 45

三、周代的农业立国 47

(一)周的崛起 47

(二)周初风情画——《豳风·七月》 47

(三)井田制时代的农业技术 48

(四)《诗经》中的农学知识 49

四、首批职业科学家——畴人 50

(一)天文学的萌芽 50

(二)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 52

(三)气象知识的积累 53

(四)计数和简单的运算 54

(五)同律度量衡 55

五、百工的技艺 58

(一)都邑和宫殿建筑 58

(二)从陶器到原始瓷器 61

(三)纺织和染色 63

(四)殷周的车子 65

六、阴阳五行与《易经》 67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68

(二)超越时代的奇书——《易经》 72

第3章 科学之春 77

一、科学社会史的思考 80

(一)变革的时代 80

(二)竞争的机制 81

(三)奖励耕战的科技政策 82

(四)手工业者的崛起 83

(五)勃兴的私营工商业 84

(六)“士”的双向市场 85

(七)自由的学术空气 87

(八)空前的文化交流 88

(九)“人定胜天”的进取精神 90

(十)馀论 91

二、从青铜时代跨入铁器时代 92

(一)青铜时代尾声嘹亮 92

1.文献记载显示的理论总结 93

2.考古实物揭示的新式工艺 95

3.生产规模 97

(二)铁器时代一鸣惊人 98

1.生铁冶铸技术 99

2.生铁柔化术 100

3钢 101

三、迈向小农经济 101

(一)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 102

(二)点点滴滴的生物学知识 103

(三)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潮 104

1.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 105

2.运河 107

3.堤防工程知识 108

四、上下求索天文地理 109

(一)天文学从垄断到普及提高 110

(二)《天问》与反响 111

(三)古四分历 114

(四)从《山海经》到《禹贡》的地学知识 115

(五)关于天地关系的争论和思辩 117

五、初探人体科学 119

(一)扁鹊时代的医说、医术 119

(二)奠定中国医学体系的《黄帝内经》 121

(三)从《山海经》到马王堆医书 124

六、墨子与《墨经》 125

(一)墨翟其人 126

(二)《墨经》其书 127

(三)光学八条中的实验科学 127

(四)演绎科学的萌芽和时空观的争论 132

(五)墨家的衰落和复兴 134

七、最早的手工艺经典——《考工记》 134

(一)手工艺的最早经典 136

(二)《考工记》的内容 136

(三)《考工记》的价值 137

第4章 确立体系 145

一、秦帝国决定了中国科技体系的走向 147

(一)混一车书、统一度量衡 148

(二)物质、军事的统制与科学技术 150

(三)焚书坑儒及其影响 152

(四)秦代科技的缩影——宫室和陵墓建筑 154

二、汉初的学术思想和科技发明 157

(一)道家为尊,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 157

(二)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改进 159

(三)汉初科技成就的镜子——马王堆文物 164

1.地图 165

2.纺织品 166

三、汉代第一次科技高潮 170

(一)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 170

(二)张骞鑿空,打通丝绸之路 172

(三)盐铁官营,钢铁技术大发展 176

(四)大办水利,推广农耕新技术 180

1.中央和地方大办水利 180

2.赵过推广代田法和新农具 182

3.《氾胜之书》与区种法 183

(五)律历体系的形成 183

(六)《九章算术》式的实用数学体系 186

1.依附于《周髀》的数学知识 186

2.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算数书》 187

3.从“九数”到“九章算术》数学体系的形成 188

4.《九章算术》的内容 188

5.《九章算术》的意义和中外影响 190

(七)神仙方术影响下的《神农本草经》 191

四、东汉科技高潮和重心的南倾 193

(一)“两刃相割”,《论衡》出世 194

1.一股反科学的逆流——谶纬 194

2.反图谶的前哨战 195

3.王充著《论衡》 196

4.元气自然说和《论衡》中的科技知识 197

(二)东汉科技高潮的代表——张衡 200

1.张衡生平 200

2.论天三家 201

3.水运黄道仪 203

4.候风地动仪 204

5.关于指南车 206

(三)地学体系的典范——《汉书·地理志》 207

(四)医学和内丹的分门独立 208

1.医圣张仲景 209

2.妙手华陀 210

3.道教、佛教与古代科学 212

4.内丹奇书《周易参同契》 212

(五)南洋舵踪、帆影与交通 213

1.南洋交通的开辟 213

2.造船业的进步 215

3.橹、舵、布帆的发明 215

第5章 动荡交融 219

一、三国相格、群英立后学之本 221

(一)刘徽注《九章》创割圆术 222

(二)马钧巧思擅作奇器 224

(三)裴秀入相立“制图六体” 227

(四)针灸、脉学双传经典 228

二、北魏改革,实用名著先后问世 231

(一)孝文帝改革 231

(二)集六朝地志之大成的《水经注》 233

(三)北方农业的宝典——《齐民要术》 235

三、天文学的新发现和科技世家祖冲之 240

(一)历法、星图和仪象 240

(二)岁差和太阳、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 242

(三)科技世家祖冲之 243

四、炼丹、医药两大明星 247

(一)继往开来的抱朴子葛洪 249

(二)炼丹术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陶弘景 252

五、陶瓷的新篇章——翠色类玉白类雪 257

(一)青瓷发明名窑开 257

(二)白瓷彩瓷放光彩 259

六、新宗教的传播融和与思想界的两军对垒 261

(一)佛教的中国化和佛教建筑 261

(二)《神灭论》与思想界的两军对垒 264

第6章 隋唐盛世 267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270

(一)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 270

(二)水利和太湖圩田 273

(三)“苏湖熟,天下足” 274

(四)《耒耜经》和江东犁 274

(五)茶和《茶经》 275

二、三大发明及其相关问题 277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78

(二)炼丹术黄金时代的顶峰和结束 281

(三)火药的发明与西传 284

(四)指南针的发明与西传 286

1.司南古义 286

2.磁针的发明 288

3.罗盘的发明与西传 290

三、算经十书和历法改革 293

(一)算经十书与数学教育 293

(二)隋唐的历法改革 294

(三)太史李淳风的科技工作 297

(四)沙门天文大师一行 298

四、求大趋精的手工业技术 302

(一)登峰造极的都城宫室建筑 302

(二)现存最古的石拱桥 305

(三)求大求精的冶金技术 308

(四)五光十色的丝织印染 311

五、医学的官方化和民间边域的进展 314

(一)医学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健全 314

(二)巢元方奉勅撰《诸病源候论》 315

(三)世界上第一部国颁药典——《新修本草》 316

(四)孙思邈《千金方》与王寿《外台秘要》 317

(五)藏医和维医 319

六、面向全国、放眼域外的地理学 320

(一)贾耽《海内华夷图》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321

(二)玄奘西游和《大唐西域记》 322

七、全方位的中外交流 323

(一)与朝鲜的交流 324

(二)与日本的交流 325

(三)与印度的交流 327

(四)与西方的交流和造纸术等的西传 329

第7章 科技高峰 333

一、雕版印刷的发达和活字印刷的发明 336

(一)雕版印刷入宋大盛 336

(二)布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36

(三)活字的发展和雕版的进步 339

二、中国科学史上的骄傲——沈括 341

(一)不平凡的一生 341

(二)全面丰收的科学成就 343

(三)进步的科学思想 350

三、数学的辉煌成就和宋元四大家 351

(一)古代数学的诸般高峰 352

1.增乘开方法 352

2.天元术和四元术 355

3.大衍求一术 355

4.垛积术和招差术 356

(二)秦、李、杨、朱四大家英名录 357

1.秦九韶和《数书九章》 357

2.李冶和《测圆海镜》 358

3.杨辉与数学普及 359

4.朱世杰和《四元玉鉴》 359

四、医学的全面发展和金元四大家 360

(一)医学全面发展 361

(二)起自私家的官修《证类本草》 362

(三)学派的创立和四大家的特色 363

1寒凉派刘完素 364

2攻下派张从正 364

3补土派李杲 365

4养阴派朱震亨 365

(四)解剖、针灸、法医知识的系统、形象化 366

1.解剖学的重大进展 366

2.针灸铜人 366

3.法医学和宋慈的《洗冤集录》 368

五、天文、仪器、历法攀登高峰之路 369

(一)大规模、持久的天文观测 369

(二)精密时计——莲花漏和玉壶浮漏 371

(三)登峰造极的水运仪象台和简仪 373

(四)四丈高表 377

(五)郭守敬和最优古历——《授时历》 378

六、农业、农学的高度发展和农书、谱录的湧现 380

(一)水利新成就——木兰陂和捍海塘 381

(二)水稻跃居首位主粮 382

(三)从陈?南方《农书》到王祯全国《农书》 382

(四)动植物谱录的百花园 385

七、建筑、造船和制瓷 385

(一)李诫和《营造法式》 386

(二)辽代应县木塔 387

(三)两宋名桥 388

(四)百舸争流 389

(五)制瓷技术纯熟 391

八、衣著原料和纺织机械的革命 393

(一)棉花普及、棉布风行 393

(二)水力大纺车 395

(三)纺织机械专著——《梓人遗制》 395

九、火器和冷兵器并行的新阶段 397

(一)火药武器接连发明 397

(二)良弓强弩继续改进 399

十、方志、地图的独立和大发展 400

(一)方志名著垂范后世 401

(二)《守令图》和宋代石刻地图 401

(三)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 403

十一、哲学界两军对垒、内丹家独辟蹊径 404

(一)“气”本体论的代表——张载 404

(二)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 405

(三)张伯瑞和内丹经典《悟真篇》 407

十二、中外交流的又一次高潮 408

(一)海外贸易与医药、植物的交流 408

(二)陶瓷之路 409

(三)西辽的特殊作用 410

(四)大元帝国的开放与交流 410

第8章 全面总结 415

一、惯性作用的收获 417

(一)商用数学和珠算的盛行 418

(二)继续领先的冶金术 419

(三)治理黄河的科学化 421

(四)温病学说和人痘接种法 422

1.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423

2.人痘接种法的发明和传播 424

(五)宫殿建筑和明修万里长城 426

1.故宫和天坛 426

2.布拉达宫 427

3.万里长城和大小名园 428

(六)瓷器的黄金时代 430

二、首尾呼应的明代旅行家——郑和、徐霞客 433

(一)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 433

(二)地理学家徐霞客遨游中华 437

(三)王士性和《广志绎》 442

三、从“三分损益法”到“十二平均律” 442

(一)先秦三分损益法 443

(二)律制改革的尝试 447

(三)朱载堉创立十二平均律 448

四、炼丹式微、本草独上高峰 451

(一)《普济方》和《救荒本草》 451

(二)丹书殿军——《庚辛玉册》 452

(三)《本草纲目》及其作者李时珍 454

(四)《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 458

五、宋应星与十七世纪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461

(一)宋应星的生平与著述 461

(二)十七世纪农艺、手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462

(三)宋应星的自然哲学思想 467

六、治历明农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 469

(一)徐光启之路 469

(二)《几何原本》与度数旁通十事 470

(三)《崇祯历书》的编译 472

(四)《农改全书》的编撰 472

七、明遗民的质测之学和启蒙思想 474

(一)方以智与他的同志们 474

(二)十七世纪方氏百科全书——《物理小识》 476

(三)启蒙思想的出现与传统科学思想的深化 481

八、总结易、奋进难 484

(一)资本主义萌芽受封建专制束缚 484

(二)科举八股弊多利少 485

(三)引进西学阻力重重 486

(四)政局变幻和社会动乱的干扰 488

第9章 西学东渐 491

一、西学东渐第一波 494

(一)西学东渐第一师——利玛窦 495

(二)“聪明了达”李之藻 499

(三)徐光启的历局和《崇祯历书》 500

(四)奇器热结晶《远西奇器图说》 503

二、不可避免的中西冲突 506

(一)钦天监正汤若望 506

(二)分歧与冲突 510

三、康熙时代 511

(一)最后的盛世 511

(二)康熙皇帝与西洋科学 512

(三)《几暇格物编》——绝无仅有皇帝科技书 518

四、《皇舆全览图》和《律历渊源》 519

(一)从《皇舆全览图》到《乾隆内府舆图》 519

(二)御定《律历渊源》 523

五、明清间在华西方传教士科技译著表 524

六、精赅王锡阐、博大梅文鼎 529

(一)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529

(二)清初天算宗师梅文鼎 531

七、从中西“会通”到“西学中源”说 532

(一)“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532

(二)“西学中源”说的发明和影响 533

八、闭关期的乾嘉学派 535

(一)清中期的闭关锁国 535

(二)乾嘉学派对科技古籍的大整理 536

(三)乾嘉人物戴震、程瑶田的科技史研究 539

第10章 中体西用 541

一、师夷制夷 543

(一)鸦片战争和改良主义的反思 543

(二)金三角的数理学派 544

(三)项名达和戴煦的交谊与成就 545

(四)数学大师和翻译家李善兰 546

二、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 551

(一)洋务运动 552

(二)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554

(三)蒸汽机、轮船和铁路 554

(四)工程师的楷模——詹天佑 558

三、近代科学知识引进的高潮 561

(一)科技书籍的翻译 562

(二)日心说在中国的胜利 564

(三)近代科学的启蒙者——傅兰雅 565

(四)徐寿和近代化学知识的引进 567

(五)华蘅芳的数学地学译述 570

(六)进化论的传入和影响 571

(七)光学等物理知识的传入和研究 574

四、科技别动队 578

(一)近代西医的传入 578

(二)殖民色彩的地质地理考察 579

五、变法和变革 580

(一)百日维新 581

(二)负笈海外 583

(三)新式学校取代科举 585

(四)科技学会的兴起 587

第11章 近代科技 591

一、近代化之路 593

(一)科学和民主 593

(二)十年建设 594

(三)八年抗战 595

二、教育和科研组织 596

(一)科技教育 596

(二)中国工程师学会和中国科学社 598

(三)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 600

三、民国时期的科学 603

(一)地质学和生物学 603

(二)天文学和气象学 606

(三)数理化的成就 608

四、重工业和交通事业 614

(一)矿冶工业 614

(二)机械工业 617

(三)陆海空交通 618

五、建筑、水利和纺织 621

(一)建筑风格多样化 622

(二)李仪祉和水利建设 623

(三)近代纺织业的曲折发展 624

六、电力、电讯和计量 626

(一)电力事业和电工技术 626

(二)电讯技术 629

(三)度量衡国际化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