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与人的主体性》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广荣著
  • 出 版 社: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565025136
  • 页数:41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虚拟社会研究 1

第一节 虚拟社会 1

一、虚拟社会即概念社会 1

二、虚拟社会之虚拟 47

三、虚拟社会的虚拟效应 58

四、虚拟社会的实验室效应 60

五、社会虚拟化走向 65

六、虚拟社会管理问题探究 72

第二节 虚拟社会与人的主体性 91

一、虚拟社会中主体生存的虚无性与现实性 92

二、虚拟社会的主体心理 96

三、网络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主体性消弭 112

第三节 虚拟文化的社会性研究 118

一、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的关系 118

二、网络文化的双重性质 124

三、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化与中心化问题是后现代文化的症结所在 130

四、社会文化网络化现象解析 135

五、价值多元的网络文化效应 144

六、核心价值体系与网络社会的关系 154

第四节 虚拟社会关系研究 157

一、信息即关系 157

二、为什么会有信息 159

三、信息技术对于社会的虚拟化取决于社会信息化 161

四、虚拟关系中的信息博弈 168

五、社会虚拟化走向中的信息共享问题 177

六、虚在关系与网络社会之间的相关 180

七、虚拟关系的情形分类 183

八、网络社会化和社会网络化 187

第二章 社会虚拟化与现实性的关系研究 190

第一节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190

一、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关系问题由来 190

二、社会运作机制的现实性与虚拟化差异 195

三、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198

四、虚拟关系的人格化与现实关系的程式化 204

五、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社会多维性 207

六、虚拟的祛魅——虚拟向现实转换的不可逆性 210

七、虚拟社会的支点是现实社会 211

第二节 虚拟社会的利益关系 214

一、虚拟与实体之间的利益链是商业博弈的技术化产物 215

二、社会集聚的虚拟与现实差异 217

三、网络信息的失真与政府的网络化失灵 220

第三节 虚拟与现实的社会差异 225

一、社会关系虚拟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225

二、虚拟的分拆性和真实的有机性 227

三、虚拟主体的“自然性”与现实主体的社会性 229

四、主体在虚拟中的实在与现实中的虚在 232

五、虚拟与现实的心理距离 236

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主体性融通 240

七、虚拟技术晕轮效应 243

第四节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价值关系 246

一、社会存在方式从现实到虚拟——离群之后的群居 247

二、社会角色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转换 248

三、虚拟关系与实体关系的价值转换 250

四、价值的双向性——主体人格的虚拟与现实 252

五、信息资源的虚拟共享与物质资源的现实占有 256

六、主体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社会选择 258

七、实体社会走向虚拟社会——从有序到无序 260

八、社会空间跨越下的分散主体 265

第三章 虚拟社会机制问题研究 275

第一节 虚拟空间是否存在社会机制 275

一、主体的技术虚拟与社会虚拟 276

二、技术性与人性的信息化博弈 279

三、虚拟社会机制即是对于人性与技术性鸿沟的跨越 283

第二节 虚拟社会机制如何形成 289

一、从虚拟与社会的关系看虚拟社会机制的形成 289

二、主体虚拟生存的基本特征 291

三、虚拟技术同质化与异质化 293

四、社会虚拟化的动机——主体间认同 298

五、社会主体性确认是虚拟社会机制的内核 299

六、社会虚拟化的主体应对 301

七、信息开放与主体独立是虚拟化的基本特征 305

八、信息系统中的虚拟关系效应 306

第三节 虚拟社会机制 309

一、关于社会机制的基本概念 309

二、论虚拟社会管理中的诚信机制及其构建 311

三、从“传统与现实”向“现代与虚拟”——社会机制的“倒退” 316

四、虚拟生存方式——在场与离场的厘定 320

第四章 社会虚拟化的主体研究 329

第一节 虚拟社会中人的主体性 329

一、虚拟关系是否具有社会性 329

二、虚拟社会关系下的主体构成 331

三、人在虚拟社会中的主体性特征 335

四、介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主体 340

五、从工业化到信息化过程中的社会主体 343

六、主体的虚拟生存 348

第二节 虚拟主体间关系 350

一、社会虚拟化的主体间性 350

二、虚拟主体间关系的无类化 351

三、虚拟生存的主体间逻辑 353

四、虚拟关系中的主体可还原 358

五、虚拟关系中的主体性超越 360

六、社会化与主体性之间的虚拟关联 363

七、虚拟关联与人的主体精神之间的关系 365

八、主体性与社会化在虚拟社会中的关系 367

第三节 虚拟社会中的主体性成长 369

一、虚拟主体的基本特征 369

二、社会虚拟化是共生主体认知一致性的产物 371

三、虚拟化对于主体成长的影响 373

四、虚拟的内闭合与沉浸式网瘾心理 375

五、技术工具化虚拟与社会主体性虚拟的差异 376

六、语言符号系统的主体自性 380

七、虚拟性在主体中的地位 382

第四节 虚拟关系与人的主体性 384

一、社会关系虚拟化对于主体的积极意义 384

二、虚拟技术社会的人性异化 388

三、虚拟主体的融通性实践 392

四、主客体关系在虚拟社会中的自行颠覆 394

参考文献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