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学术史的回顾 1
1.1 英美相关研究 5
1.1.1 书目集纂 5
1.1.2 在华传教史及文化交流史著作 6
1.1.3 传教士传记 10
1.2 中国大陆及港台相关研究 13
1.2.1 新教传教史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 13
1.2.2 翻译史研究 16
1.2.3 传教士翻译专论 17
第2章 传教士中国观与英译动机 21
2.1 传教士中国观 21
2.1.1 西方中国观的演变 21
2.1.2 新教传教士的中国观 25
2.2 传教士译者及其英译动机 34
2.2.1 译介中国的新教传教士 34
2.2.2 传教士英译中国文献之动机 41
第3章 传教士英译中国文献 45
3.1 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介评 45
3.1.1 卫三畏《中国研究著作目录》 46
3.1.2 伟烈亚力《1867年以前来华新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 46
3.1.3 王尔敏《中国文献西译书目》 46
3.1.4 考狄《中国书目》 48
3.2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英译中国文献总览 49
3.3 英译选本倾向 62
3.3.1 对揭示阴暗面作品的青睐 63
3.3.2 对文学作品的回避 65
第4章 翻译过程与策略选择 71
4.1 语言与文化准备的不足 71
4.2 翻译过程中的缺乏合作 75
4.2.1 “中外合作翻译”模式的断层 75
4.2.2 传教士译者的“各自为战” 77
4.3 “异化”的翻译策略 79
4.4 “归化”的解读策略 87
第5章 译作传播: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91
5.1 《中国丛报》简介 92
5.2 《中国丛报》的译介内容 95
5.2.1 经典文献译介 95
5.2.2 时文翻译与摘译 97
5.3 《印中搜闻》等报刊对传教士译作的刊载 99
5.4 英美报刊对传教士译作的反响 102
第6章 译儒典,摧根基:儒家典籍英译析论 107
6.1 翻译动机 107
6.2 儒经英译个案:柯大卫“四书”英译 110
6.2.1 柯大卫英译“四书”的用心 112
6.2.2 柯大卫对孟子及《孟子》的认识与态度 113
6.2.3 《孟子》柯译本基本面貌 114
6.3 从柯译“四书”中的“点评”看传教士之“译儒攻儒” 120
6.3.1 柯大卫眼中的儒圣与儒学 120
6.3.2 译者“点评”对中国文化的攻击 122
第7章 译官文,悉时政:官府文件英译析论 141
7.1 翻译动机 144
7.2 文本选择与副文本运用 148
7.2.1 文本选本 148
7.2.2 评论性副文本对中国的全面指摘 153
7.3 官府文献英译个案析论:米怜译《圣谕广训》 156
7.3.1 “呈现整套皇家思想”的《圣谕广训》 156
7.3.2 米怜《圣谕广训》译本 157
第8章 译俗文,知民间:通俗作品英译析论 161
8.1 传教士对中国民间通俗作品的偏爱 161
8.2 英译民间作品概述 164
8.2.1 成册译作 164
8.2.2 单篇文献英译 166
8.2.3 字典和教材中的民间素材英译 168
8.3 译诗不似诗:卫三畏英译《春园采茶诗三十首》析论 171
8.3.1 李亦清《春园采茶诗三十首》 172
8.3.2 卫三畏英译《春园采茶诗三十首》 173
第9章 传讹之译:传教士英译《檄谕英吉利国王书》史实钩沉 179
9.1 林则徐《檄谕英吉利国王书》 180
9.2 林则徐《檄谕英吉利国王书》早期译本 182
9.2.1 官方译本 182
9.2.2 传教士译本 184
9.3 底本之错:《檄谕英吉利国王书》“假捏”本 190
9.4 传教士英译假捏本与“两次照会”讹说 195
第10章 结语 205
参考文献 215
附录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译者简介 229
后记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