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利益诉求时代的包容共享与社会公正 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山经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杭生,殷昭举主编;杨敏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0197333
  • 页数:4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以主编郑杭生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在对中山社会治理和社会经验全面调研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该书以市调调研资料为基础,对中山市多年来在社会治理与城市建设方面的鲜活经验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理论构建,对中山经验进行了生动的总结和刻画,对中山治理的机制、路线和结构进行了全面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鲜活的城市治理的地方经验,并与其它地区的治理经验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

序一 社会治理从“理想类型”到本土特质到“中山经验” 1

序二 中山市推动社会和谐善治的“一二三四五” 16

第一章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转型中的中山探索——多元利益诉求统筹兼顾的实践先行者 1

一、作为实践先行者的中山 1

二、治理转型过程中的当代中国 5

三、社会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的转变与治理转型 9

第二章 行走在时代前沿——橄榄型社会“全域中山”的治理转型 23

一、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创新源头 25

二、“全域中山”:实践探索中的治理转型 39

三、“全域中山”:城乡社会变迁过程的治理转型 57

四、“全域中山”:治理转型的一种地方政府实践 89

第三章 从外来工到新中山人——流动人口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的“中山经验” 96

一、来到这里就是一家人:“新中山人”概念的提出 97

二、流动人口的权利和福利实现机制:积分制管理模式 109

三、流动人口的积分制管理:成效与问题 115

四、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中山经验”的完善与推广 131

第四章 地方市场繁荣中的适应型政府——中山市个案分析 136

一、引言 136

二、转型经济中的地方政府:经验刻画与模型分析 138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扶持之手 142

四、打造良好市场文化的扶持之手 152

五、结语 156

第五章 从“维稳”到“创稳”——多元协作的智慧型社会治理 158

一、从“维稳”到“创稳”:中山社会治理的新形势与新思路 158

二、从“一元管理”到“系统治理”:中山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163

三、从“行政维控”到“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中山社会治理手段创新 166

四、从“刚性维稳”到“源头治理”:中山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176

五、小结 181

第六章 党委领导与群众路线的统一——党建创新的中山探索 183

一、社会实践结构巨变下的党建新挑战 184

二、中山党建的理念探索 188

三、党委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统一的实践探索 191

四、中山基层党建创新的实例采撷 205

五、小结 209

第七章 城乡一体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 210

一、城乡关系变迁与社会建设和治理 210

二、城乡一体的社会建设和治理 218

三、中山经验的反思与展望 230

第八章 以善导航:善举之乡、博爱名城的人文中山 234

一、二维视野下的现代慈善事业发展 234

二、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山经验与特色分析 251

三、转型升级之路:中山慈善事业发展的启示与愿景 264

第九章 中山就业政策的创新与实践——充分就业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新型城市 272

一、我国就业政策的内涵、外延及发展历程 272

二、积极就业政策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比较 276

三、积极就业政策与“中山经验” 280

四、中山积极就业政策的特点及具体做法 288

五、小结 295

第十章 促进社会融合的基层社区体制创新 297

一、社区体制创新的逻辑——从价值观到方法论的变革 297

二、从概念到现实的转化之基——全域中山,城乡一体的结构调整 304

三、社区融合的重要保障——社区组织要素的创新 310

四、社区融合的动力要求——社区文化要素的塑造 318

五、社区融合的主体提升——社区人口要素的关注 322

六、社区融合的绩效考量 327

第十一章 多元治理结构中的中山市社会组织 330

一、社会转型:从利益多元化到社会治理结构多元化 330

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的中山社会组织 334

三、中山创新实践:积极培育和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343

四、现实困境:社会实践结构巨变中的中山社会组织 354

五、未来展望:“共建共享、多元共治”的美丽中山 360

第十二章 中山市社会治理创新实地案例采撷 363

一、破解城乡城市双重二元结构的社会治理创新 363

二、社会矛盾协调向源头治理的理念与机制创新 372

三、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 379

四、基层社区建设的实践创新 392

五、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400

六、历史名城的文化建设创新 406

后记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