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近世哲学”的概念与胡适对“近世哲学”的论述&吴根友 1
第一章 综论宋元明时期长江流域的儒学&郭齐勇 11
第一节 宋学的产生及其背景 11
第二节 中期宋学即理学,理学是宋学的核心 15
第三节 理学在长江流域得到深化与发展 19
第四节 理学讨论的问题、路径及其意义 28
第二章 两宋时期的辩证思维与中国近世哲学的发展&田文军 34
第一节 周敦颐哲学与两宋时期的辩证思维 36
第二节 程明道、程伊川的“中”“和”之说 45
第三节 张载的“一”“两”说与“神”“化”论 56
第四节 王安石“新故相除”的发展思想 71
第五节 朱晦庵的阴阳、动静学说对中国近世哲学的影响 84
第三章 吕大临与大程的“识仁之方”&文碧方 95
第一节 “求其本心” 95
第二节 “识仁之方” 117
第三节 “体”与“用” 135
第四章 东莱学及事功学对理学的调和与批评&秦平 153
第一节 “东莱学”对理学的调和与补充 154
第二节 事功学对理学的批评和改造 182
第五章 朱熹与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论之比较&郭齐勇 203
第一节 朱熹的“四端皆情”论 203
第二节 王船山的“四端非情”论 207
第三节 朱子、船山“性情论”之分歧 210
第四节 朱子、船山“情才论”的比较 213
第五节 朱子、船山的气禀说与性习论 217
第六章 晚明时期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以许孚远、顾宪成、高攀龙、刘宗周为中心&姚才刚 225
第一节 王阳明心学的理论罅漏及王门后学的流弊 225
第二节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 234
第三节 评价与反思 264
第七章 刘宗周思想与气论哲学的创造转化&陈畅 269
第一节 对气一元论的几种批判性质疑 270
第二节 以喜怒哀乐说为切入点的理论范式转变 273
第三节 喜怒哀乐说的道德创造性模型 281
第四节 气质之性说义疏 303
第五节 几点评论 316
第八章 由字通词,由词通道——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吴根友 319
第一节 “语言学”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319
第二节 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328
第三节 阮元哲学思考的路径 346
第九章 朝鲜儒者对朱子性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诠释&文碧方 363
第一节 “四七之辩”中的“心”“性”“情”与“理”“气” 363
第二节 “湖洛之争”中的“心”“性”“理”“气” 389
第十章 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的现代化&徐水生 407
第一节 儒、佛、道思想在日本现代化中所受到的挑战 407
第二节 中国哲学资源与日本近现代哲学的发展 415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与日本近代企业——涩泽荣一与《论语》 465
第四节 道家智慧与日本近代科学——以汤川秀树为例 482
第十一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比较&杜小安 501
第一节 中西文化比较的语境变迁 502
第二节 自由主义全盘西化派 512
第三节 文化保守主义儒学复兴派 521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 538
第十二章 现代新儒家对全球化运动的反思——以梁漱溟、冯友兰、徐复观为中心&李维武 558
第一节 梁漱溟:从“西方化”到“东方化”的构想 559
第二节 冯友兰:在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的探寻 570
第三节 徐复观: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 585
第四节 一个思想史的“圆圈” 596
第十三章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现实意义——以唐君毅哲学思想、徐复观政治思想和杜维明“启蒙反思”论域为中心&胡治洪 599
第一节 从心之本体到心灵九境——唐君毅哲学思想述论 600
第二节 专制政治·儒家精神·现代自由主义——徐复观政治思想述论 620
第三节 超越启蒙心态——杜维明“启蒙反思”论域述论 651
后记&郭齐勇 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