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无机化学 (供中药专业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巫壁辉主编;贝自英副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
  • 页数:306 页
图书介绍:

1 电解质溶液 1

要求 1

1.1 弱电解质的电离 1

1.1.1 电离度 1

1.1.2 水的电离与pH值 2

1.1.3 一元弱酸(碱)的电离平衡及其计算 4

1.1.4 多元弱酸的电离 10

1.1.5 酸效应 11

1.1.6 同离子效应 12

1.2 缓冲溶液 13

1.2.1 缓冲原理及pH值的计算 14

1.2.2 缓冲溶液的性质 17

1.2.3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18

1.3 盐类的水解 20

1.3.1 各种类型盐的水解常数及pH值(或pOH值)的计算 21

1.3.1.1 弱酸强碱盐 21

1.3.1.2 弱碱强酸盐 22

1.3.1.3 弱酸弱碱盐 23

1.3.1.4 酸式盐 25

1.3.1.5 多元弱酸强碱盐 25

1.3.1.6 强酸强碱盐 26

1.3.2 水解的抑制和利用 26

1.4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27

1.4.1 活度和活度系数 27

1.4.2 离子强度 28

1.4.3 盐效应 30

1.5 酸碱的质子论 31

1.5.1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要点 31

1.5.2 酸碱反应和酸碱平衡 32

1.5.3 酸碱的强度 33

习题 35

2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平衡 37

要求 37

2.1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37

2.1.1 溶度积常数Ksp 37

2.1.2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40

2.1.2.1 沉淀的生成与转化 40

2.1.2.2 沉淀的溶解 43

2.1.2.3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沉淀生成与溶解的影响 46

2.2 沉淀反应的某些应用 48

2.2.1 在药物生产上的应用 48

2.2.2 在药物质量控制上的应用 48

习题 50

3 氧化还原反应 52

要求 52

3.1 氧化还原反应 52

3.1.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52

3.1.2 氧化数 53

3.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54

3.1.3.1 氧化数法 54

3.1.3.2 离子-电子法 55

3.2 电极电位 57

3.2.1 原电池 57

3.2.2 电极电位 58

3.2.2.1 电极电位的概念 58

3.2.2.2 电极电位的测定 59

3.2.2.3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61

3.3 电极电位的应用 65

3.3.1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65

3.3.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65

3.3.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67

3.3.4 元素电位图 68

习题 70

4 原子结构与周期系 73

要求 73

4.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73

4.1.1 量子化特征 73

4.1.1.1 氢原子光谱 73

4.1.1.2 玻尔理论 74

4.1.2 波粒二象性 75

4.1.3 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关系) 76

4.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76

4.2.1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78

4.2.2 几率密度、电子云和几率 78

4.2.2.1 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78

4.2.2.2 几率和几率密度 79

4.2.3 电子运动状态的图象表示 79

4.2.3.1 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 80

4.2.3.2 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80

4.2.3.3 径向分布图 81

4.2.3.4 电子云黑点图和界面图 83

4.2.4 四个量子数 83

4.2.4.1 主量子数(n) 84

4.2.4.2 角量子数(l) 84

4.2.4.3 磁量子数(m) 85

4.2.4.4 自旋量子数(ms) 85

4.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 85

4.3.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86

4.3.1.1 屏蔽效应,钻穿效应 86

4.3.1.2 科顿原子轨道能级图 88

4.3.2 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和电子排布 89

4.3.2.1 包里不相容原理 92

4.3.2.2 能量最低原理 92

4.3.2.3 洪特规则 93

4.3.3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 94

4.3.3.1 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 94

4.3.3.2 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 94

4.3.3.3 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95

4.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95

4.4.1 原子半径 95

4.4.1.1 共价半径(rc) 95

4.4.1.2 范德华半径(rv) 96

4.4.1.3 金属半径(rM) 96

4.4.2 电离能(I) 97

4.4.3 电子亲和能 98

4.4.4 电负性 98

习题 100

5 分子结构 102

要求 102

5.1 离子键 102

5.1.1 离子键的形成 102

5.1.2 离子的特征 103

5.1.2.1 离子的电荷 103

5.1.2.2 离子的半径 103

5.1.2.3 离子的电子构型 103

5.2 共价键 104

5.2.1 电子配对法 104

5.2.1.1 共价键的本性 104

5.2.1.2 共价键的特征 106

5.2.2 杂化轨道理论 107

5.2.2.1 杂化与杂化轨道 108

5.2.2.2 杂化轨道的类型 108

5.2.3 价层电子对互斥(或VSEPR)理论 111

5.2.3.1 判断分子结构的规则 111

5.2.3.2 判断分子结构的实例 113

5.2.4 分子轨道理论 115

5.2.4.1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15

5.2.4.2 σ轨道和π轨道 117

5.2.4.3 分子轨道的能量次序——能级图 119

5.2.5 共价键的属性 122

5.2.5.1 键能 122

5.2.5.2 键长 123

5.2.5.3 键角 123

5.2.5.4 键级 124

5.3 分子的极性 125

5.3.1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25

5.3.2 偶极矩 125

5.3.3 共价键的部分离子性 126

5.4 分子间的作用力与氢键 127

5.4.1 范德华力 127

5.4.2 氢键 129

5.5 离子的极化 131

5.5.1 极化作用的强弱 131

5.5.2 离子的变形性 131

5.6 晶体 132

5.6.1 晶体和非晶体 132

5.6.2 晶体的共同性质 133

5.6.2.1 面角守恒定律 133

5.6.2.2 晶体的各向异性 134

5.6.2.3 晶体的熔点 134

5.6.3 晶体的基本类型 134

5.6.3.1 离子晶体 134

5.6.3.2 分子晶体 136

5.6.3.3 原子晶体 136

5.6.3.4 金属晶体 136

习题 137

6 配位化合物(络合物) 139

要求 139

6.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39

6.1.1 什么叫配位化合物 139

6.1.2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140

6.1.3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142

6.1.4 配位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和几何异构 143

6.1.4.1 配合物的立体构型 143

6.1.4.2 配位化合物的几何异构 143

6.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45

6.2.1 价键理论 145

6.2.2 晶体场理论 148

6.2.2.1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 148

6.2 2.2 晶体场效应与配合物性质的关系 153

6.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 156

6.3.1 配合物的形成和离解平衡 156

6.3.1.1 稳定常数 156

6.3.1.2 配位平衡的移动 159

6.3.2 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161

6.3.3 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和配合物的活动性 164

6.3.3.1 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164

6.3.3.2 配合物的活动性 165

6.4 配合物的类型 165

6.4.1 单核简单配合物 165

6.4.2 螯合物 166

6 4.3 多核配合物 168

6.4.3.1 羟桥配合物 168

6.4.3.2 多酸 169

6.4.4 π配合物 169

6.5 酸碱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原则 169

6.5.1 酸碱的电子理论 169

6.5.2 软硬酸碱原则 170

6.6 配合物的应用 171

习题 173

7 s区和p区元素 175

要求 175

7.1 s区元素 175

7.1.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175

7.1.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 178

7.1.2.1 氢化物 178

7.1.2.2 氧化物 178

7.1.2.8 氢氧化物 179

7.1.2.4 重要的盐类 180

7.1.3 s区元素在医药中的应用 181

7.2 p区元素 181

7.2.1 卤族元素 182

7.2.1.1 通性 182

7.2.1.2 化合物 184

7.2.1.3 卤素在医药中的应用 188

7.2.2 氧族元素 189

7.2.2.1 通性 189

7.2.2.2 化合物 191

7.2.2.3 氧族元素在医药中的应用 196

7.2.3 氮族元素 196

7.2.3.1 通性 196

7.2.3.2 化合物 197

7.2.3.3 氮族元素在医药中的应用 202

7.2.4 碳族元素 202

7.2.4.1 通性 202

7.2.4.2 化合物 203

7.2.4.3 碳族元素在医药中的应用 206

7.2.5 硼族元素 206

7.2.5.1 通性 206

7.2.5.2 化合物 207

7.2.5.3 硼族元素在医药中的应用 208

习题 209

8 d区和ds区元素 211

要求 211

8.1 d区元素 211

8.1.1 通性 211

8.1.1.1 单质的相似性 211

8.1.1.2 氧化态的多变性 212

8.1.1.3 配合物的形成 213

8.1.1.4 水合离子的颜色 214

8.1.2 铬的化合物 214

8.1.2.1 铬(Ⅲ)化合物 214

8.1.2.2 铬(Ⅵ)化合物 215

8.1.2.3 铬(Ⅵ)化合物和铬(Ⅲ)化合物间的转化 216

8.1.3 锰的化合物 217

8.1.3.1 锰(Ⅱ)化合物 217

8.1.3.2 锰(Ⅳ)化合物 218

8.1.3.3 锰(Ⅶ)化合物 218

8.1.4 铁的化合物 219

8.1.4.1 氢氧化物和氧化物 219

8.1.4.2 铁(Ⅱ)盐 220

8.1.4.3 铁(Ⅲ)盐 220

8.1.4.4 铁(Ⅱ)、铁(Ⅲ)的配合物 221

8.1.5 钴、镍的重要化合物 222

8.1.5.1 钴、镍的氢氧化物 222

8.1.5.2 钴盐和镍盐 223

8.1.5.3 钴、镍配合物 223

8.2 ds区元素 225

8.2.1 通性 225

8.2.2 某些重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225

8.2.3 铜的重要化合物 226

8.2.3.1 铜(Ⅱ)盐 226

8.2.3.2 铜(Ⅱ)和铜(Ⅰ)的相互转化 227

8.2.3.3 铜(Ⅰ)、铜(Ⅱ)的配合物 228

8.2.4 银的重要化合物 228

8.2.5 汞的重要化合物 229

8.2.5.1 硝酸汞和硝酸亚汞 229

8.2.5.2 氯化汞和氯化亚汞 230

8.2.5.3 硫化汞 230

8.2.5.4 汞(Ⅰ)和汞(Ⅱ)的互相转化 230

8.3 d、ds区元素在医药中的应用 231

习题 232

9 实验部分 234

化学实验须知 234

实验一 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标定的训练 245

实验二 电解质溶液 247

实验三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250

实验四 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253

实验五 氧化还原反应 256

实验六 药用氯化钠的制备(一) 258

实验七 药用氯化钠的制备(二) 260

实验八 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和应用 263

实验九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的测定 266

实验十 磺基水杨酸铜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267

实验十一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271

实验十二 卤素和硫 272

实验十三 磷砷硼 275

实验十四 铬锰铁 277

实验十五 铜银汞 287

附录 282

1.SI基本单位及常用常数 282

(1)SI基本单位 282

(2)一些乘积因子的符号 282

(3)常用物理和化学常数 282

(4)单位换算 283

2.常用无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g/100g H2O) 283

3.常压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ml/100 ml) 284

4.普通有机溶剂的性质 284

5.常用酸碱的比重、百分浓度、摩尔浓度和当量浓度 285

(1)酸溶液 285

(2)碱溶液 285

6.无机酸、碱在水中的电离常数 286

7.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ap)25℃ 287

8.常用酸碱指示剂 288

9.标准电极电位表(25℃) 288

(1)在酸性溶液中 288

(2)在碱性溶液中 293

10.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295

11.元素的电离能 300

12.一些元素的电子亲和能 302

13.络离子的稳定常数 302

14.人体若干必需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其作用 305

15.国际原子量表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