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党建能力论 信息时代执政党的网络社会治理能力》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薛小荣,王萍著
  • 出 版 社:北京:时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802327177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流动的空间、模糊的身份、喧嚣的声音、肆意的表达、多元的力量、交错的虚实……一个复杂多变而又充满挑战的网络社会已经在不经意间生成发展。这是一个蕴含着巨大变革冲动的“新”社会,对执政党的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出新挑战、新要求。网络社会治理能力作为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能力体系中新的生长点,不仅成为党克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治理“本领恐慌”的需要,更成为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组成。

导论 克服信息时代“本领恐慌”,积极提升网络社会治理能力 1

第一章 党务管理能力 17

第一节 把握党务管理能力的内涵 18

一、工作方式 18

二、信息素养 20

三、系统平台 21

第二节 增强党务管理能力的意义 24

一、提升党务活动的管理效能 25

二、增强党员的民主参政能力 28

三、克服党员组织生活的缺位 30

第三节 提升党务管理能力的途径 33

一、以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实现党员党组织信息编码的精确管理 34

二、以信息流动的瞬时化实现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的动态管理 36

三、以信息选择的差时化实现党员党组织信息传播的统一管理 38

第四节 案例解析:湖北荆门市利用QQ群加强党员管理 40

第二章 声誉维护能力 43

第一节 把握声誉维护能力的内涵 44

一、政治理念 44

二、政策工具 47

三、作风形象 48

第二节 增强声誉维护能力的意义 51

一、提升党员群众的政治归属功能 51

二、增强引领社会的政治示范功能 56

三、扩大组织吸纳的政治包容功能 62

第三节 提升声誉维护能力的途径 65

一、加强形象管理,密切党群关系 65

二、发挥理论引导,增强政治认同 69

三、规范权力运行,践行宗旨使命 72

四、树立阵地意识,坚持守土负责 74

第四节 案例解析: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运用Facebook维护党的形象 77

第三章 媒介交流能力 80

第一节 把握媒介交流能力的内涵 81

一、思维观念 81

二、语体符号 86

三、情感情绪 89

四、形式方法 90

第二节 增强媒介交流能力的意义 93

一、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促成了组织与个体共享信息的新局面 94

二、主一客体关系的转变,强化了虚拟环境主客体身份的新角色 98

三、媒介交流环境的转变,形成了虚拟环境中身心分离的新规范 102

第三节 提升媒介交流能力的途径 107

一、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交流态度 107

二、突出“精、实、新、快”语言风格 110

三、投入真挚情感以满足网民精神需求 114

四、运用灵活、互动的多点式交流方式 116

第四节 案例解析:漫画形象:“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117

第四章 意见表达能力 120

第一节 把握意见表达能力的内涵 121

一、表达立场 121

二、表达态度 125

三、表达意涵 127

四、表达机制 131

第二节 增强意见表达能力的意义 135

一、网络声音的“多语”,需要执政党网络意见表达的“存在彰显” 136

二、网络空间的“多元”,需要执政党网络意见表达的“能力重塑” 139

三、网络民众的“多疑”,需要执政党网络意见表达的“理性关怀” 143

第三节 提升意见表达能力的途径 146

一、增强意见表达的解释力 146

二、提升意见表达的亲和力 149

三、强化意见表达的组织力 154

四、扩大意见表达的影响力 157

第四节 案例解析:“上海阿键”的博客 161

第五章 舆情引导能力 164

第一节 把握舆情引导能力的内涵 165

一、观念认识 165

二、能力素质 167

三、组织机制 171

四、舆情特征 173

第二节 增强舆情引导能力的意义 176

一、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引导网络舆情有序发展 176

二、增强网上网下的双向互动,缓解现实社会矛盾激化 179

第三节 提升舆情引导能力的途径 181

一、掌握舆情社会成因,主动开展心理疏导 182

二、整合舆情治理力量,形成全党参与格局 185

三、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影响议题设置 187

四、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及时正面加以引导 189

五、加强依法治网原则,着力规范网络行为 191

第四节 案例解析:汶川地震时期的网络舆情引导 193

一、汶川地震时期的网络舆情特征与治理 193

二、汶川地震时期的网络舆情危机特征与治理 195

三、汶川地震时期网络舆情危机治理模式特征 197

四、汶川地震时期网络舆情危机治理模式的普适性 199

第六章 组织凝聚能力 201

第一节 把握组织凝聚能力的内涵 202

一、组织宗旨 202

二、组织伦理 204

三、组织结构 207

第二节 增强组织凝聚能力的意义 210

一、克服角色“缺位”,发挥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引导作用 210

二、克服功能“缺位”,发挥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吸纳作用 215

三、克服价值“缺位”,发挥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同化作用 219

第三节 提升组织凝聚能力的途径 223

一、提升凝聚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党员管理的组织载体 224

二、确立服务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利益表达的畅通渠道 227

三、增强开放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社群合作的联系纽带 232

四、树立危机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舆情治理的主要力量 236

第四节 案例解析:德国社会民主党开展“网络党”建设 240

参考文献 243

后记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