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汉语学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陈其著
  • 出 版 社:新文丰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1995
  • ISBN:9571713872
  • 页数:428 页
图书介绍:

引论 1

壹 词汇学 7

第一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9

第一节 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9

一 旧词不断地消亡 9

二 新词不断地产生 14

三 词义不断地演变 15

第二节 古今词汇比较 16

一 形义全同——一成不变 16

二 形同义变——貌合神离 17

三 形异义同——改头换面 18

四 形换义同——面目全非 20

第三节 词义的时代性 22

一 词义的时代性和古汉语辞书 22

二 词义的时代性和古书阅读 24

第四节 词的通义和僻义 29

一 通义和僻义的比较 29

二 僻义识别和确认的途径 31

第五节 古今词义的差别 34

一 双音词方面的词义差别 34

二 单音词方面的词义差别 38

第六节 词语古义的掌握和辨析 43

一 熟悉文化背景——培养文言语感 43

二 从现代汉语中发掘词语的古义 45

三 从古人行文特点中分析归纳古义 49

四 从字形上分析古义 54

第二章 词的形式、结构和意义 57

第一节 单音词 57

一 单音词的特点 57

二 单音词同双音词的区别 68

第二节 复音词 76

一 合成词的结构 77

二 合成词的意义和形式 81

三 联绵词的分类 87

四 联绵词的意义和书写形式 89

五 叠音词和词的重叠 97

第三章 同义词和反义词 101

第一节 同义词 101

一 甚么是同义词 101

二 同义词产生的途径和原因 102

三 同义词的类型 106

四 同义词的辨析 111

五 同义词的运用 121

第二节 反义词 124

一 甚么是反义词 124

二 反义词的对应关系 126

三 反义词的变化 127

四 反义词的作用 129

第四章 词的本义和词义演变 135

第一节 词的本义 135

一 甚么是词的本义 135

二 考察本义的方法 138

第二节 词义演变 141

一 词义演变的外因 141

二 词义演变的内因 142

三 汉语语词的讹变 149

四 词义演变的方式 159

五 词义演变的结果 165

贰 汉字学 175

第五章 汉字构造的条例 179

第一节 六书 179

一 六书简史 179

二 六书释例 181

第二节 六书和汉字教学 219

一 六书的关系 219

二 六书和正字 221

第六章 古今字 225

第一节 古今字的识别 225

一 甚么是古今字 225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226

三 今字的构成方法 228

第二节 古今字的掌握 230

一 古今字的对应关系 230

二 古今字例析 233

第七章 异体字和繁简字 237

第一节 异体字 237

一 甚么是异体字 237

二 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238

三 异体字的构成方式 239

四 异体字的辨认 241

第二节 繁简字 244

一 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 244

二 汉字的繁化规律 247

三 汉字的简化方式 259

第八章 通假字 263

第一节 通假字的识别 263

一 甚么是通假字 263

二 通假字同本字的对应关系 265

第二节 通假字的掌握 266

一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266

二 通假字的规律 267

叁 音韵学 277

第九章 音韵学基础知识 283

第一节 注音方法的演进 283

一 譬况法 283

二 读若法 285

三 直音法 286

四 加调法 287

五 反切法 288

六 音标法 294

第二节 音韵学常用术语 296

一 声母方面的 296

二 韵母方面的 300

三 声调方面的 302

第十章 上古音 307

第一节 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307

一 韵脚系联法 307

二 谐声系联法 310

三 其它材料和方法 311

第二节 上古声韵调系统 312

一 上古声母 313

二 上古韵部 318

三 上古声调 318

第三节 上古音实用示例 320

一 单音程度副词之间的古音关系 320

二 单音假设连词之间的古音关系 334

第十一章 中古音 343

第一节 中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344

一 反切上字的系联 344

二 反切下字的系联 345

三 反切系联的补充条例 347

第二节 《广韵》的声韵系统 348

一 《广韵》声母 348

二 《广韵》二〇六韵和《平水诗韵》 349

第十二章 近代音和反切变例 357

第一节 《中原音韵》声韵系统 357

一 《中原音韵》声母 357

二 《中原音韵》韵部 358

第二节 中古至近代的语音变化 360

一 中古至近代的声调变化 360

二 中古至近代的声母变化 361

第三节 反切变例略释 363

一 声变 364

二 韵变 367

三 调变 368

肆 韵文学 371

第十三章 诗律 373

第一节 近体诗的语言形式 373

一 律绝 373

二 律诗 374

三 长律 374

第二节 近体诗的用韵 376

一 用韵的依据 376

二 用韵的条例 377

第三节 近体诗的平仄 380

一 平仄的调度 380

二 平仄的格式 383

三 平仄的变通 389

四 人声的掌握 393

第四节 近体诗的对仗 396

一 何处用对仗 396

二 对仗的类型 399

第十四章 词律 407

第一节 词的名称 407

一 曲子词·曲词 407

二 曲子·杂曲·曲·子 407

三 长短句·诗余 408

四 词集名称 408

第二节 词的类别 409

一 从字数方面分 409

二 从音乐方面分 409

三 从段落方面分 410

第三节 词的形式 411

一 词调 411

二 词牌 412

三 词题 415

第四节 词的用韵 415

一 韵部 415

二 韵例 417

第五节 词的谱式 422

一 词谱 422

二 词的对仗 424

伍 语法学 429

第十五章 词类 431

第一节 实词 431

一 名词 431

二 动词 455

三 形容词 465

四 数词 473

五 量词 491

第二节 虚词 494

一 代词 494

二 副词 527

三 介词 540

四 连词 547

五 助词 561

六 叹词 577

第十六章 句式 583

第一节 判断句 583

一 判断句的形式 584

二 判断句的语义 591

三 「是」和判断句 594

第二节 被动句 596

一 有标志的被动句 596

二 意念上的被动句 609

三 特殊的被动句 610

第三节 双宾语句 611

一 常见的带双宾语的动词 611

二 双宾语句的表示法 615

第四节 习惯句式 618

一 表示强调的习惯句式 618

二 表示否定的习惯句式 619

三 同「有」、「无」相关的习惯句式 622

四 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 623

五 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 624

六 表示假设的习惯句式 625

第十七章 语序 629

第一节 动词的宾语前置 629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 629

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而前置 631

三 用结构助词将宾语前置 633

四 非规律性的宾语前置 637

第二节 介词的宾语前置 639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 639

二 用结构助词将宾语前置 640

三 因有所强调而将宾语前置 641

第三节 主语和谓语位置的变换 643

一 感叹句中谓语前置 644

二 疑问句中谓语前置 644

三 祈使句中谓语前置 645

四 叙述句中主语后置 645

第四节 定语和中心语位置的变换 646

一 数(量)词作后置定语 646

二 形容词作后置定语 647

三 有争议的后置定语 647

第五节 「名·名」结构的语序 650

一 「名·名」结构的语义中心 650

二 「名·名」结构的语法歧义 655

第十八章 省略 659

第一节 句子成分的省略 659

一 主语的省略 659

二 宾语的省略 662

三 谓语的省略 664

四 兼语的省略 667

第二节 句中介词的省略 670

一 介词「于」的省略 670

二 介词「以」的省略 670

三 其它介词的省略 671

陆 辞章学 673

第十九章 古书章句 675

第一节 语词复用 675

一 语词复用的形式 675

二 语词复用的词性 676

第二节 合叙 678

一 合叙的结构形式 678

二 如何理解合叙 682

第三节 互文见义和对文同义 684

一 互文见义 684

二 对文同义 687

第四节 语词同用 687

一 虚词同用 688

二 实词同用 688

第五节 古书疑义 690

一 字异义同和同字异义 690

二 文中「曰」字的衍和省 691

三 文中含有注解説明之语 692

四 上下文中变换同义虚字 692

第二十章 修辞方式 695

第一节 引説 695

一 引经 695

二 引言 697

三 引事 697

第二节 隐说 699

一 委婉 699

二 双关 703

三 反语 705

第三节 绘説 709

一 比喻 709

二 比拟 711

三 移就 712

四 通感 713

五 夸张 714

六 摹绘 715

七 映衬 717

第四节 代説 718

一 衣着服饰代人物 718

二 生理特徵代人物 719

三 处所代人物 719

四 具体代抽象 719

五 专名代通名 720

六 结果代原因 720

七 部分代整体 721

八 数量代事物 721

九 原料代产品 721

十 颜色代事物 722

第五节 叠説 722

一 顶真 723

二 反覆 725

柒 句读学 729

第二十一章 句读分析 731

第一节 句读常识 731

一 句读标志 731

二 句读作用 732

第二节 句读析疑 733

一 句读比较 733

二 句读析误 736

第三节 句读训练 738

一 充分利用古注 738

二 灵活掌握虚词 739

三 仔细辨析文义 740

捌 检索学 743

第二十二章 工具书常识 745

第一节 检字法 745

一 部首检字法 745

二 四角号码检字法 747

三 音序检字法 749

四 笔画检字法 750

第二节 工具书的分类 750

一 辞书 751

二 类书 751

三 目录书 752

四 专名书 752

第二十三章 工具书使用 755

第一节 如何使用工具书 755

一 注意版本 古今各异 755

二 参酌使用 小大由之 755

三 正文前后 细心阅读 756

第二节 常用工具书简介 758

一 《新华字典》 758

二 《现代汉语词典》 761

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763

四 《文言虚词浅释》 765

五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766

六 《辞海(1979年版)》 770

七 《辞源(修订本)》 773

八 《诗词曲语辞汇释》 774

九 《佩文韵府》 776

十 《十三经索引(重订本)》 778

十一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779

十二 《辞通》 780

十三 《联绵字典》 782

十四 《中华大字典》 785

十五 《中文大辞典》 787

玖 训诂学 791

第二十四章 读注 795

第一节 古注的作用 795

一 古注的体式 795

二 古注的内容 802

三 古注的局限 813

第二节 古注的条例 815

一 训诂术语 815

二 释词三法 822

三 校勘四法 841

四 校勘术语 847

五 古注的书名 850

第二十五章 作注 857

第一节 今注的分析 857

一 今注的比较 857

二 今注的原则 864

第二节 今注的训练 868

一 词义的今注 868

二 全面的今注 869

拾 语译学 875

第二十六章 今译评析 877

第一节 今译的认识 877

一 今译的原则 877

二 今译的方法 880

第二节 今译的现状 884

一 今译析误 885

二 今译三弊 890

第二十七章 古语试译 897

第一节 今译的程序 897

一 原文的理解 897

二 翻译的步骤 899

第二节 今译的训练 901

一 语句的今译 901

二 篇章的今译 907

附录 913

一 现代诗韵与平水诗韵对照表 913

二 《説文》部首之形音义 941

三 词谱举例 977

四 《广韵》声母与声类对照表 995

五 《广韵》韵母与韵类对照表 1001

六 古韵流转关系表 1013

七 古纽相互关系表 1015

八 《韵镜》图录 1017

九 本书参阅篇目索引 1029

恢宏博大 覃思研精(代跋)&洪波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