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 1
原序 5
绪论 9
电影理论的前身 21
电影与电影理论:萌芽阶段 34
早期的无声电影理论 39
电影的本质 54
苏联的蒙太奇理论家 61
俄国的形式主义与巴赫汀学派 73
历史前卫派 83
有声电影出现之后的争论 88
法兰克福学派 96
写实主义的现象学 106
作者崇拜 120
作者论的美国化 127
第三世界电影与理论 132
结构主义的出现 145
电影语言的问题 150
电影特性之再议 165
质问作者身分及类型 170
1968年与左翼的转向 180
古典写实主义文本 194
布莱希特的出现 200
反身性策略 208
寻找另类美学 212
从语言符号学到精神分析 219
女性主义的介入 232
后结构主义的变异 246
文本分析 254
诠释及其不满 264
从文本到互文 275
声音的扩大 292
文化研究的兴起 306
观衆的诞生 314
认知及分析理论 321
符号学再探 337
来得正是时候:德勒兹的影响 347
酷儿理论的出柜 355
多元文化主义、族群及再现 362
第三电影再议 380
电影与后殖民研究 394
后现代主义的诗学与政治 402
大衆文化的社会意义 414
后电影:数位理论与新媒体 423
电影理论的多样化 439
参考文献 443
索引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