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教育通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雷通群著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33454937
  • 页数:233 页
图书介绍:《西洋教育通史》主要内容: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中国教育学者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博采中西,融汇古今,或独立编写教育学科教材,应迎中国师范教育之需;或自主撰述教育学科专著,夯实中国教育学术之基。皇皇百年,朵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光芒,反映了教育学术的风貌,凝聚了教育学者的卓识。

上册 1

序 1

绪论 3

第一章 教育史的意义 3

(一)教育史研究之二途 3

(二)教育史的领域 4

第二章 教育史的任务 5

第三章 教育史的研究法 8

(一)教育史研究的意义 8

(二)教育史研究的方法 8

(三)教育史组织的顺序 9

第四章 教育史的价值 11

(一)历史的一般价值 11

(二)教育史的价值 12

第一编 古代的教育 17

第一章 总论 17

(一)西洋教育史的区分 17

(二)古代教育的概观 18

第二章 希腊的教育 19

第一节 总论 19

(一)希腊之建国及兴亡 19

(二)希腊民族的特性 20

(三)希腊的社会状态 21

(四)希腊教育史的区分 22

第二节 斯巴达的教育 22

(一)斯巴达人的特性及国情 22

(二)斯巴达的教育理想 23

(三)斯巴达教育的实际 23

(四)斯巴达的女子教育 25

第三节 雅典的教育 25

(一)雅典人的特性及国情 25

(二)雅典的教育理想 26

(三)雅典教育的实际 27

(四)雅典的女子教育 29

(五)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比较 29

第四节 民族时代的教育 30

(一)教育背景之变动 30

(二)民族时代的教育思想 32

(三)民族时代的实际教育 32

第五节 希腊的教育家 36

(一)毕达哥拉斯 36

(二)诡辩派 38

(三)苏格拉底 40

(四)色诺芬 42

(五)柏拉图 44

(六)亚里士多德 48

(七)普鲁塔克 50

第六节 希腊教育的总评 51

第三章 罗马的教育 54

第一节 总论 54

(一)罗马之建国及其兴亡 54

(二)罗马人的特质 55

(三)罗马的社会状态 55

(四)罗马教育史的区分 56

第二节 上古的罗马教育 57

(一)王政期的教育 57

(二)共和期的教育 57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 59

(一)希腊文化输入的影响 59

(二)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 60

第四节 罗马的教育家 62

(一)西塞罗 63

(二)鲁弗斯 64

(三)塞涅卡 65

第五节 罗马教育的总评 67

第二编 中世纪的教育 73

第一章 总论 73

(一)新旧民族及诸国家之兴亡 73

(二)日耳曼民族的特质 74

(三)中世纪的社会状态 74

(四)中世纪的思想倾向 75

第二章 基督及基督教 76

(一)基督略传 76

(二)基督教的根本思想 77

(三)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77

(四)基督教教育方法 78

第三章 中世纪前半期的教育 79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 79

(一)家庭教育 79

(二)问答学校 80

(三)僧庵学校 80

(四)其他的学校 82

(五)圣本尼迪克特派的教育 82

第二节 本期的世俗教育 83

(一)世俗教育的发达 83

(二)查理大帝与教育 83

(三)阿尔弗雷德大王与教育 85

第四章 中世纪后半期的教育 86

第一节 教育基调的变动 86

(一)社会基调的变动 86

(二)思想界的变动 87

(三)新教育之勃兴 87

第二节 都市的世俗式教育 87

(一)市民教育的来因 87

(二)市民学校之勃兴 88

第三节 武士教育 89

(一)武士教育的来因 89

(二)武士教育之理想 90

(三)武士教育之实际 90

(四)女子教育 91

(五)武士教育的变迁 91

第四节 大学教育 92

(一)大学教育的勃兴 92

(二)中世纪大学的由来 92

(三)中世纪著名的大学 93

(四)大学的组织 94

第五节 各种教团的教育 95

(一)中世纪后半期的宗教团体 95

(二)方济各会与其教育 96

(三)多明我会与其教育 96

(四)共同生活的同胞团体 96

第五章 经院哲学及犹太与阿拉伯文化 98

第一节 中世纪教育与经院哲学的关系 98

(一)经院哲学的真相 98

(二)经院哲学与中世纪教育 99

第二节 中世纪教育与犹太文化的关系 100

(一)中世纪教育的要素 100

(二)犹太的教育特色 100

(三)犹太文化与中世纪教育的关系 101

第三节 中世纪教育与阿拉伯文化的关系 101

(一)阿拉伯国势发展的过程 101

(二)阿拉伯文化的贡献 102

第六章 中世纪的教育家 104

(一)克莱门 104

(二)阿达曼蒂斯 104

(三)克里索斯托 105

(四)奥古斯丁 105

(五)阿尔琴 106

(六)毛路斯 106

(七)维克托 107

第七章 中世纪教育的总评 108

第三编 近世的教育 113

第一章 总论 113

(一)近世教育史的划分法 113

(二)近世社会之思想上、生活上的特征 114

第二章 文化复兴期的教育 117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117

(一)文艺复兴的真相 117

(二)人文主义的真相 119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关系 120

(四)两者勃兴之原因 120

第二节 人文主义的教育 121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传播之概要 121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理想 124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实际 125

第三节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家 127

(一)韦杰里乌斯 127

(二)维多里诺 128

(三)威基乌斯 128

(四)皮科洛米尼 130

(五)费列尔夫 130

(六)阿格利克拉 131

(七)温斐林 132

(八)伊拉斯谟 132

(九)比维斯 133

第四节 文艺复兴期教育总评 135

第三章 宗教改革期的教育 136

第一节 宗教改革的真相 136

(一)关于改革的意义 136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 137

(三)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138

(四)宗教改革的实际 139

第二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 142

(一)新教教育的立场及其特质 142

(二)新教主义教育的理想 143

(三)新教主义教育的实际 143

第三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家 144

(一)路德 144

(二)茨温利与加尔文 145

(三)梅兰希顿 146

(四)特罗曾多夫 147

(五)斯图谟 149

(六)阿斯堪 149

(七)尼安德 151

(八)弥尔顿 151

第四节 唯实主义教育之勃兴 154

(一)新教主义以外的教育 154

(二)唯实主义教育的勃兴——拉伯雷——蒙田——沙朗——马加斯德 155

第五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之实际 160

(一)初等教育 160

(二)中等教育 161

(三)大学教育 162

第六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的总评 164

第四章 十七八世纪的教育 166

第一节 总论 166

(一)社会状况 166

(二)思想界的状况 167

(三)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概观 169

第二节 厄斯伊达派的教育 170

(一)厄斯伊达派的立场 170

(二)厄斯伊达派的创始者 170

(三)厄斯伊达派的组织 171

(四)厄斯伊达派的师资培养 171

(五)厄斯伊达派的教育目的 171

(六)厄斯伊达派的学校 172

(七)厄斯伊达派教育的兴衰 173

第三节 自然的唯实主义的教育 175

(甲)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真相 175

(一)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意义 175

(二)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由来 175

(三)自然的唯实的教育之要点 176

(乙)自然的唯实的教育家 177

(一)培根 177

(二)拉特克 179

(三)夸美纽斯 181

(四)洛克 189

(五)卢梭 193

第四节 泛爱主义的教育 205

(一)泛爱主义教育的真相 205

(二)巴泽多 206

(三)泛爱派的教育家 210

(1)萨尔兹曼 210

(2)卡姆佩 212

(3)特拉普 212

(4)罗考 213

第五节 詹森派及虔敬派的教育 214

(一)詹森派及其教育 214

(二)费纳隆 217

(三)虔敬派与其教育 221

(四)弗兰克 222

(五)萨根与金德文 225

第六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之实际 226

(一)教育实际的概况 226

(二)德国的实际教育状况 227

(三)法兰西的实际教育状况 229

(四)英国的教育实际 231

第七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总评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