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篇 认识改革的规律性自觉执行党的路线 11
第一章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改革的首要问题 1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国当前的发展道路 11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度决定改革深化的程度 19
三、在改革中必须注意防止“左”、右两种倾向 24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系统和主要矛盾 29
二、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35
三、发展生产力,不断深化改革 41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体制改革 4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客观依据 4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要求创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形式 49
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5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与政治体制改革 5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形成的特点潜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59
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阶段性蕴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6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多层次性包含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多方面必然性 71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有机体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7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有机体的本质特征 7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设计 86
三、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有机体进步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92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群体结构与两类社会矛盾 9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群体结构的状况 9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群体结构的变化趋势 102
三、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为改革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 105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系统与对外开放 11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113
二、对外开放是提高矛盾系统有序性的必要条件 116
三、积极引进负熵,增强系统活力 121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实践与党的基本路线 126
一、改革的实践是党的基本路线形成的重要客观条件 126
二、改革实践成功的关键在于依靠党的基本路线指引方向 132
三、在改革的实践中加深认识党的基本路线 137
第二篇 发挥主体能动性加快改革的进程 145
第九章 发挥主体能动性,加快改革步伐 145
一、改革的主体及其特点 145
二、发挥主体能动性,把握改革方向 149
三、发挥主体能动性,推动改革的发展 154
第十章 更新观念,促进改革 161
一、更新观念,指导改革 161
二、更新观念,加快和深化改革 166
三、更新观念要以促进改革为标准 171
第十一章 变革思维方式,为改革开拓思路 174
一、变革思维方式是改革的必然要求 174
二、变革思维方式,促进改革发展 179
三、变革思维方式应该遵循的原则 188
第十二章 实现领导方法的科学化,提高改革的领导水平 190
一、实现领导方法的科学化是搞好改革的重要手段 190
二、实现领导方法的科学化,加速改革的进程 195
三、实现领导方法的科学化,必须坚持继承和借鉴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200
第十三章 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205
一、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205
二、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 208
三、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关键在于提高领导者的素质 214
第十四章 建立新型的生活方式,优化改革的社会环境 218
一、改革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 218
二、建立新型生活方式,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3
三、建立新型生活方式,必须符合我国国情 228
第十五章 人的价值的实现与体制改革的进展 233
一、人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实现 233
二、人的价值的实现与体制改革互为条件 238
三、在体制改革中实现人的价值 242
第十六章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强改革的主体建设 246
一、加强主体建设是改革成功的根本条件 247
二、加强改革的主体建设,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51
三、加强主体建设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258
第三篇 发展哲学思维实现改革目标 263
第十七章 在改革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63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63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性是由改革实践和哲学的性质决定的 266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动性质是坚持和发展的总方向 271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正确道路 275
第十八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79
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的现代化 279
二、现代科技革命新成果充实了辩证唯物论 282
三、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就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288
四、现代科技革命的新课题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93
五、现代科技革命促进了唯物史观的发展 297
第十九章 正确评价和借鉴现代西方哲学 301
一、现代西方哲学概述 301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借鉴价值 305
三、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312
第二十章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 31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况 316
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哲学分析和评价 320
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的评价 325
第二十一章 在改革实践中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直觉思维方式 331
一、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的和谐性、整体性与当代社会改革 331
二、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的空洞性、洞察性在当代社会改革中的影响和作用 336
三、在当代社会改革中应充分重视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的逆时性、封闭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341
四、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的模糊性、创造性是改革者思维方式变革的重要环节 344
第二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改革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349
一、重新确立、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349
二、关于实践标准问题的深入探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51
三、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实行了工作重点转移,提出了全面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352
四、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思想 354
五、运用社会意识的进步与社会存在发展的相互作用的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356
六、提出生产力标准,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357
七、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教育与知识分子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359
八、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概括 360
九、建设民主政治和加强法制建设,是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重大发展 361
十、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363
十一、反对个人崇拜,进一步科学地阐明了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64
十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改革中的灵活运用与发展 366
后记 368